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四次法难。分别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灭佛运动。给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其实,在北宋末期,也发生了一次“灭佛”运动,使得佛教在宋朝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便是宋徽宗赵佶(世称道君)打击佛教的一系列活动。
相较于“三武一宗”拆毁佛寺、命令僧尼还俗等暴力手段,宋徽宗的灭佛显得“温柔”而坚定,动作力度一点点加大,企图从根本上将佛教拔起。首先,宋徽宗规定道士的地位在和尚之上,为道士“正名”。这还只是虚名的方面,接下来宋徽宗的措施对佛教就产生了实质的影响。他规定,官员和老百姓一律不得拜佛和供养僧人。又过了几年,宋徽宗下令将佛经中诋毁道、儒两教相关的书籍全部焚毁。当时佛教与道教争长,双方难免有贬斥对方的语言。这次宋徽宗拉偏架,对佛教的打击是明显的。
宋徽宗正式下令,将佛教纳入道教。佛祖被连累而改称大觉金仙,罗汉、菩萨改称仙人、大士。现在常说的“观音大士”,与宋徽宗的这道命令不无关系。不仅是佛教中的膜拜对象,现实生活中的僧尼也得改名。僧称为德士,尼为女德。通过国家机器的力量,强制要求德士进入道学,学习道教知识。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佛教。
清人《宋稗类钞》记载宋徽宗时期,济南开元寺的变迁,原文如下:
徽宗时,济南府开元寺因更修,掘地得石碑,盖会昌中(唐武宗时期)《汰僧碑》(淘汰僧人)也。字皆磨灭。惟八字独存,云:“僧尽乌巾,尼皆绿鬓。”僧恶碎之。后有诏改沙门为德士,遂符其言。
接下来《宋稗类钞》还讲了一个故事:
和尚置梳篦(梳子),亦俚语,言必无用也。崇宁中(宋徽宗时期)改僧为德士皆加冠巾。蔡鲁公(宰相蔡京)不以为然。尝争之不胜。翼日有冠者数十人诣公谢。发既未有。皆为赝髻以簪其冠。公戏之曰。今当遂梳篦乎。不觉烘堂大笑。冠有坠地者。
明初,济南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居于济南城南佛慧山,遂新建开元寺。现在仅存开元寺遗址。
上图为 美篇美友
平原先生 开元寺摄影作品。
2011年年底,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舜井街东侧明代宁海王府遗址及附近区域,发掘出一些古代寺院遗留下的文物,残破的唐宋时期的经幢还留有当年雕刻的文字。其中出土的一尊千年菩萨像,或见证历史上的“灭佛”运动。
残缺菩萨像见证历史(图片来源:山东商报 摄影:傅琪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