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济南钟廷瑛为淄川翟灏《台阳笔记序》
昔尝读黄昆圃(黄叔琳)先生《台海使槎录》,其于台(台湾)之城邑建置、山川形势、物产番俗,详哉其言之矣。
今笠山翟君,以恢恢游刃之才,蕴康济吾民之略,在台阳(台湾)十余年,耳熟目悉,洞见症结。复值蔡逆之扰,以文弱书生,而櫜鞬裤褶(着军装),拒贼锋于鲸波鳌碕(海上岸边)之间。其郁勃于中,有不能已于言者,随笔札记,以十三篇括之。其笔力之矫变宕折,则皆自柳州、庐陵、眉山(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诸大家陶镕而出,故令人动荡心目,览之惟恐其尽也。然言之有物,非浪费楮煤(笔墨)。其于民番之积弊,剔幽发隐,可以醒愚蒙、怵奇衺(奇邪),可以为良有司龟鉴,而上达于枫宸,义卓阔矣,与使槎录并传可也。
戊辰(嘉庆十三年,1808)冬至后三日,历下退轩弟钟廷瑛敬序。
【钟廷瑛(?-1834),字仲玮,号退轩。山东历城厫而村人,出生于明末清初济南钟氏世家,县志有传。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曾任安徽黟县知县。与徐果行同辑《长山县志》,有《退轩诗录》(十六卷)、《艺苑小笺》六十卷、《孤香馆诗草》、《韩集拾沈》、《全宋诗话》、《金元诗话》(十八卷)等文集。】
翟灏,字笠山,清代山东淄川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增贡生筮仕闽南。乾隆五十八年(1793)奉檄调台湾,先后担任台湾典史兼摄罗汉门巡检、府经历,数任彰化、南投县丞。嘉庆六年(1801),以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翌年代理台湾府知府;宦台凡十三年,至嘉庆十年解组归。在台湾著《台阳笔记》。
有关“蔡逆之扰”:
蔡牵(1761年—1809年),福建漳州人。家境贫寒,幼丧父母。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因饥荒而下海为盗寇,船帮驰骋于闽、浙、粤海面,劫船越货,封锁航道,收“出洋税”。嘉庆七年(1802),率船队攻厦门海口的大、小担山,500余众登岸,夺炮13门。清廷命浙江水师提督李长庚赴闽造大舰30艘,铸炮400余门往攻。次年初,蔡牵在浙江普陀海面遭李长庚袭击,败退福建海面,仅余船24艘,处境不利,遂向闽浙总督玉德诈降,又用厚金贿赂闽商更造巨艇,恢复作战能力。九年夏,移屯台湾海面,集大船80艘,突入福建海面,击杀温州总兵胡振声,焚其战船26艘。清廷命李长庚率闽浙水师往攻,在浙江海面击败蔡牵。十年冬,蔡牵欲取台湾建立据点,聚战船百余艘,先攻占台湾淡水、凤山(今高雄)等地,得当地民众支持,队伍发展至2万余人。蔡牵被推为镇海王,率船队驶入台湾凤山(今高雄),包围台湾府城。清廷急调广州将军赛冲阿为钦差大臣赴台督办军务,命李长庚率水师3000渡海入台镇压义军。蔡牵沉舟鹿耳门港,阻滞清军舰船。十一年初,李长庚分路围堵鹿耳门及其附近港口,阻止义军突围。蔡牵趁海潮骤涨、沉舟漂起之际,夺航路突围至闽、浙海面。十二年底,在广东黑水外洋迎战李长庚及福建水师提督张见升,受挫后仅剩大船三艘、小船十余艘。清军乘胜追击,并以火攻船挂住蔡牵座船后艄,蔡牵于船尾发炮,击杀李长庚。张见升畏怯,遂退出战斗。蔡牵移师远海休整。清廷命王得禄、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合兵围攻。起义军长期作战,伤亡甚重,内部分裂。十四年八月,蔡牵与清军闽浙水师连续交战于浙江渔山外洋,遭清军围击,寡不敌众,发炮自裂座船,与妻小及部众250余人沉海而死。
【援引自:简书--《蔡牵》,作者a破晓朝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