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蔡叆七言绝句《送扬州叶医士二首》
一别京华旧意存,丹房常记细同论。
不知仙去云霄隔,犹向维扬访橘园。
其二
送子南归雨雪时,梁山楚水片帆迟。
维扬旧是观风地,尝记姑苏叶氏医。
【颜山弱柳根据电子版《洨滨蔡先生文集(四)卷之九》入录】
蔡叆(1496-1572),字天章,明代河北真定府宁晋人。曾从韩邦奇、湛若水(号甘泉)问学。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行人,擢监察御史、巡按河南。以言事与扬爵等同系狱,罢归。居家教授、修学庙、置膳田,设义学,行乡约,人称洨滨先生。有《洨滨语录》、《洨滨集》。
河北邢台市宁晋县牌坊居多,而有关蔡叆的就有十一座,当地人称其为十一坊主。
相关资料:
明代江南名医杨济时(1522~1620),字继洲。明代三衢(今浙江衢州常山)人,世代为医。祖父曾任职太医院。继洲幼业举,因厄于有司,由儒入医。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选任侍医(曾任楚王府侍医)。隆庆三年(1568)进太医院圣济殿,直至万历,三朝任医官达46年。医迹遍及闽、苏、冀、鲁、豫、晋等地。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博采众书,参以已验,编成《针灸大成》十卷。
《针灸大成》为继《内经》《甲乙经》《铜人》之后,对针灸理论及临床又一次进行了总结。
杨氏具有丰富临证经验,学术主张很有特色。认为治病,针、灸与药缺一不可,杨氏重视经络学说,以之指导辨证取穴,提出“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这样才能使“穴无不正,疾无不除”。在操作上,强调“巧妙玄机在指头”,重视补泻手法,将前人针刺14法概括为12字手法,即“爪切、指持、口温、进针、指循、爪摄、针对、指搓、指捻、指留、针摇和指拔”。后又简化为下针8法:揣、爪、搓、弹、格、扪、循、捻。杨氏倡透穴针刺法,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赤风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马午补泻等手法。
《针灸大成》一书较系统地总结了明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和经验,资料丰富、编排也比较合理,而有较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是一部在针灸界影响很大的著作,至今各种版本已达50余种,并被译成德、法、英、日等国文字,受到世界许多国家医学界的重视。
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赵文炳患痿痹,杨济时为他诊治,三针而愈。其《针灸大成》完成之之后,赵文炳不仅为是书作序,而且又托晋阳人靳贤为之选集校正,并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601年)8月刊行。
隆庆三年己巳(1569)年,蔡都尉的长子蔡碧川患痰火,服药不愈,其僚友钱诚斋,推称扬济时治疗,杨为他针刺肺俞等穴而痊愈。后来其女患风痛甚危,子蔡秀山、婿张少泉又邀杨济时治疗,杨为其针内关而复苏。张家赠以厚礼,杨不接受。就以女儿许配杨子承祯。
杨济时卒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99。图为杨济时塑像。
今浙江衢州市衢江区廿里镇六都杨村,有杨济时后裔及故居。
中医针灸深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图为在针圣故里学习的外国留学生。
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英文名Ehsan
Doostmohammad),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专家,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和中国经典著作的波斯语译介工作,先后翻译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手册》《四书五经的名言》《濒湖脉学》《舌诊》《中药学》《中医内科学》《慈悲》《大学》《中庸》《孟子》《弟子规》合集等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