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数学组集体备课教案《折线统计图》

标签:
校本培训 |
分类: 11.集体备课教案 |
课题 |
单式折线统计图 |
课型 |
新授课 |
单元 |
7 |
第 |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教科书第104-105页的例1,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 1、2、3题。教材的例1呈现了有关2006-2012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回忆已学的统计图表以及它们的特点,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之后呈现了折线统计图,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也就是用点来表示具体数量的多少,用折线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最后来读一读 折线统计图,学会看统计图。教科书的“做一做”,重在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 并根据绘制的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 |
|||||||
教学目标 |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 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 意义和作用。 |
|||||||
教学重 难点 |
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
|||||||
教学准备 |
课件、练习纸。 |
|||||||
教学过程设计 |
动态修改部分 |
|||||||
课堂交 互学习 |
目标、过程与方法 |
选取新冠疫情的素材,更贴近生活。比如:浙江省2月-5月的疫情统计数据。
增加一个素材,如:某日全班同学的体温统计数据 与 某同学一天的体温变化数据,让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的类型选取不同的统计图,单个对象(变化)→折线,多个对象(数量)→条形。 |
||||||
环节一 |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科技吗?你们都知道哪些科技比赛?
你们知道机器人大赛吗?(介绍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的情况。)
|
|||||||
环节二 |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2.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为了
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怎样做?
3.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监控:名称,横轴,纵轴,每一年的参赛队伍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4.提问:刚才有同学说到,从这幅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在2009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里,参赛的队伍数量是不断增加的,你同意吗?
5.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预设:直条的高低。)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预设:可以。)
6.过渡:这说明“分析增减的变化情况”和“直条的完整度”没有关系。如果我们只想分析变化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绘制统计图更简单呢?自己动手在下图上试一试。
7.学生独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资源。 8.汇报交流。 (1)对比画线段的和描点的,讨论得出:描点更简洁。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2)对比标数据和没标数据的,讨论得出:标数据更清楚。 (3)对比用折线连接各点和不连接的,讨论得出:连线更能表现出变化情况。 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线是怎样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平、缓、陡) 9.揭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同学们创作了一种全新的统计图,你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 10.回顾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和绘制步骤。(课件动态演示。) (二)对比两种统计图,分析各自特点。
1.现在我们学习了两种统计图,请同学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到它每一部分的变化趋势,也可以看到它的整体变化趋势,每相邻两点间的线段越长,说明增减越大,也可以看出每一年的数量多少……
4.如果想分析学校每个年级人数的多少,选择哪个统计图?
想了解学校近几年的招生人数的增减变化,应选择哪一种统计图?
5.看了这个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感想? |
|||||||
环节三 |
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2.王越家旅行期间行车情况如下图。
(1)王越家旅行共行了(
(2)到达目的地时共用了(
|
|||||||
环节四 |
课堂小结
|
|||||||
作业 设计 |
1.第108页练习二十六,第1题、 第2题、第3题。 2.找一找身边哪里有折线统计图。 |
|||||||
板书 设计 |
折线统计图
点
线
平——没变化 |
|||||||
教学 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