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部分教师教案——我爱故乡的杨梅
(2012-03-13 18:47:11)
标签:
杨梅树江南宋体我爱故乡的杨梅思想感情 |
分类: 11.集体备课教案 |
我爱故乡的杨梅
林姗姗
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继续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价值观
了解故乡杨梅的美,通过对杨梅的喜爱,提升学生对热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教学准备:
课文磁带,多媒体,以及各种水果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课文,认识生字词
学生任务:认真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本文的生字词:贪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按杨梅的各个方面来描写的。
1//2//3456
四、再次品读课文,归纳段落大意。(重点讲4、5、6)
(1)指名读,思考:这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开门见山地点出我的故乡所在地及我爱故乡的杨梅,在全文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在讲述作者“我爱故乡”、“我爱杨梅”和“我爱故乡的杨梅”,写出作者对故乡的热爱,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引申到学生自己对故乡的热爱,并且要激发学生的热爱故乡之情。
2.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故乡的杨梅树是什么样子的?从文中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出了杨梅的结果时间,在全文中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
4.自学课文四至六自然段(重点、难点)
出示自学提示:课文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描写出来的?
总结,课文的中心句可以概括成: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惹人喜爱。
五、学习课文中的习作方法,仿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杨梅:
如: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用这句话来描写杨梅从结果到成熟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出示变化图片)。
橘子:先绿色——黄中有绿——金黄色
……
(出示橘子从结果到成熟过程的颜色变化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便于仿写)
总结:描写事物的关键首先要留心观察事物。
课后作业:
1、仿写故乡的橘子
2、背诵课文
《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案设计郑小红
我爱故乡的杨梅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贪婪、吮吸、狭长、细腻、嘴唇、汁水、豆腐”等7个词语;
2、 通过对“贪婪、吮吸、甘露、伸展、狭长、雨雾、欢笑、触、平滑、细腻、柔软、甜津津、又酸又甜”等词语的理解,感受杨梅及果树的可爱;
3、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描写杨梅树的蓬勃生机和杨梅果的形、色、味的句子;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通过对家乡杨梅的热爱表达其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指导读题
1、 (出示图片杨梅)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你知道杨梅生长在哪儿吗?
师:这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让我们随着作家鲁彦一起,走入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同他一起去品味他的故乡的杨梅。板书课题
2、大家先跟着老师读课题,还可以怎么读这个课题?跟着老师的手势读(我爱/故乡的杨梅 我爱故乡的/杨梅)
老师想问同学们,这个题目包括几个意思?分别是什么?
(这个题目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我爱故乡”,二是“我爱杨梅”。)
①“我爱故乡”主要写什么?(故乡)
②“我爱杨梅”主要写什么?(杨梅)
③“我爱故乡的杨梅”主要写什么?(作者喜爱杨梅,看到杨梅就想起故乡,本文借赞美杨梅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3、读了课题后,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吗?(提示:为什么作者会喜欢杨梅?)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呢?(想),好,我们一起边学习边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请同学们先小声读课文,并把生词标出来,借助课文注音多读几遍。等会老师要看看哪位同学认得的字词最多。
1、学生默读课文,标出生词,多读几遍。
2、
出示:
桂圆
虽然
好,现在请同学们看黑屏幕,看看这些词语要怎么读。
①开火车读、抽读、全班齐读。
②同学们看,“吮吸”两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都是左右结构,而且偏旁都是“口”字。)
③指导书写“腻”。(一个“月”加一个大写的“贰“字)
看来同学们都是认真聪明的。
思考:课文围绕杨梅,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汇报板书:杨梅树、杨梅果(形、色、味)
三、精读课文
(一)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看课件(杨梅树)。
2、投影第二自然段。学生读,体会这是怎样的杨梅树?
生:枝繁叶茂
教师板书:杨梅树:枝繁叶茂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杨梅树枝叶繁茂呢?
汇报交流:通过细雨如丝、狭长,贪婪、吮吸着、春天的甘露、雨雾中欢笑,伸展、四季常绿的枝条等重点词语,体会杨梅树的可爱。
师:“一片片狭长的叶子”怎么会在雨雾中欢笑呢?(引导学生想像风吹叶动、雨落枝摇、嫩叶如洗的情境,体会枝叶舒服、高兴的心情。)
“吮吸”其实是什么?“伸展”“欢笑”呢?作者把杨梅树当成了——(人)来写,这是因为什么?(杨梅树太迷人了,作者太喜爱它了。)
师:你们觉得杨梅树怎样?美不美?江南的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在这样美的环境下,那美丽的杨梅树又怎样?
学生感情朗读投影片出示句子(第二自然段).
指名感情朗读,(或用给音乐片配音的方式试背。)
3、教师过渡:看图,你观察到了什么?
(二)自学4-6自然段(杨梅果)。
默读,想想课文介绍了杨梅的哪些特点?你从哪儿体会出杨梅果惹人喜爱?读读这些句子。
读后汇报交流:介绍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
师:作者怎样感觉到杨梅特点并具体写下来的。
1、形状:
2、颜色:
3、味道: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五、总结全文。
啊,故乡的杨梅!它有着多么美丽的形状,多么可爱的颜色,多么甜美的滋味呀!怎能不令人思念呢?
课文题目是《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是爱杨梅还是爱故乡呢?(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热爱家乡之情)。
再一次齐读课题: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小练笔
模仿我爱故乡的杨梅,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
附:板书设计
14、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枝叶繁茂
形状:小刺
杨梅果: 颜色:淡红
滋味:又酸又甜甜津津
《我爱故乡的杨梅》教学设计
周春微
【教材简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小学语文第六册后面的一篇选读课文,是一篇学生习作的好例文。文章描述了故乡杨梅树的美丽及杨梅果的可爱,表达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课文虽然短小,但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简洁、朴实亲切。作者通过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及“眼看、手摸、嘴尝”的方法进行观察,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进行叙述,使读者对杨梅产生了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品其味的感觉。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贪婪、吮吸、甘露、伸展、四季常绿、狭长、平滑、细腻、柔软、嘴唇
、染满、汁水、甜津津、又酸又软、豆腐”等15个词语;理解“贪婪、吮吸、四季常绿、狭长、平滑、细腻、柔软、甜津津”八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清楚课文脉络,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能用一两段话写一种家乡的特产。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具准备】带一种家乡特产来
【课时划分】两课时
【设计特色】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读为主线,以读促理解,以读体会情感,以读表达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2、板题,释题:题中哪个字表达出作者对杨梅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初读,读通读顺。要求: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1.检查字词(课件): “贪婪、吮吸、甘露、伸展、四季常绿、狭长、平滑、细腻、柔软、嘴唇、染满、汁水、甜津津、又酸又软、豆腐
2.词义:贪婪、吮吸、四季常绿、狭长、平滑、细腻、柔软、甜津津”
3.朗读课文。个别读,指导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简单介绍家乡,点明文章要写的是事物——杨梅;
2.详写杨梅树;
3.详写杨梅:形、色、味;
四、自学4-6自然段,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教学预设1——形
1.学课文第四段
导语: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1)(引读)——
(2).作者是怎么介绍杨梅的形状的?
大小、小刺、平滑、细腻、柔软
2.仿写
(1)观察自带的水果,模仿第四段说话。
3.反馈,交流
教学预设2——色
1.出示课文第五段: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1)划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2)作者是怎么介绍杨梅的颜色?
外表颜色的变化:淡红——深红——黑;果肉:新鲜嫩红、汁水:鲜红
(3)熟读,熟读成诵
2.仿写
(1)观察自带的水果,模仿第五段说话。
3.反馈,交流
教学预设3——味
1.出示课文第六段: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了,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1)划出表示味道的词语。
(2)作者是怎么介绍杨梅的颜色?
没有熟透:又酸又甜;熟透:甜津津。还举了个例子。
(3)熟读,熟读成诵
2.仿写
(1)观察并想像,模仿第六段说话。
3.反馈,流
(二)整理仿写片段,享受成功的喜悦
1,整理成段;美美地读读,
2.分享
五、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从知识层面,技能层面上来说:说学到哪些词语,说写到哪些写作方法。)
六.布置作业:熟读全文,把课堂仿写整理成文。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