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耳,写给雪漫的念念不忘

(2015-04-27 12:04:40)
标签:

杂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看完《左耳》出来,雪漫就给我发短信,问我“你哭了没”。

我说:坟前。

“你心真硬!”她惊叹道,“我以为你会从头一直哭到尾,毕竟那是我们的青春啊。”

是“我们的”青春。

我认识雪漫有十年了。05年的冬天,那时候《左耳》才刚出版不久,就有人找她,说要把《左耳》拍成电视剧和电影。那时候我们都没想到,真的要到十年之后,这件事才会变成现实。

十年之中经过了很多变迁,很多事完全不一样了。回想当年,我也陪着雪漫见过很多靠谱的、不靠谱的投资人、导演。其实有的人很真诚,刚开始的时候也都满怀热情,只是谈着谈着,热情全都变成了问题,大家都说青春片不好做,不看好,然后,不知道有多少次被鼓起的希望又化作了泡影。

在一次又一次失望的打击下,只有一个人始终相信这件事能成,这个人就是雪漫。

如果说在雪漫身上,我能学到的最好的东西,那就是:你只要真的很想做一件事,那就一定能做成。

谁没有经历过打击和嘲笑,谁没有在夜深人静时忍不住怀疑,自己所做的是不是对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雪漫在人前表现出任何的不自信。她永远精力充沛,永远有新的想法,面对“不可能”永远迎头顶上。其实看着她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个因为个子矮,所以要跳起来擦黑板的小姑娘——她的身上始终有那种倔强。

《左耳》看完,我在观众立场的脚步声中,坐在座位上看完了所有的工作人员名单。有人说,这样的举动是为了代表你对制作这场电影的人的尊重和感谢,但对我来说意义不止于此。

我看到的是熟悉的一个个名字。正像雪漫所说的,“这是我们的青春”。

青春非常残酷,残酷在于,青春时期的我们有着无限充沛的精力,无限丰沛的感情,却不懂爱情,不懂很多事情。

所以,我们常常为青春时犯过的错误而耿耿于怀,希望能重回一次,自己可以做出更正确的选择。就像李珥,至少她会想,在吧啦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她应该侧过自己的右耳。为了这个机会,她一定可以放弃很多东西。所有的读者都曾经纠结过,吧啦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在电影里,导演(或者编剧)终于给了答案,而这个答案,不是李珥用耳朵听到的,而是她用心听到的。

用心听到的,就是你全心全意愿意相信的。

看《左耳》的时候,尽管我几乎熟悉每一处台词,每一个情节的转折,但也还是在想,电影里的每一个人,他们想要相信什么?

张漾想要相信,吧啦终于原谅了他;蒋皎想要相信,自己的十七岁特别忙碌,每天就是学习,根本没时间谈恋爱;许弋想要相信,吧啦是一个坏女孩,对自己没有一丝一毫的真心(或者他想要相信相反的那一面);李珥,当她把香烟凑到嘴边,画起了眼影的时候,她可能有一刻真心实意地相信,自己能成为吧啦,并且活完她应得的那一份。

但她只能是李珥,只能在电影的开始,电影的结束,都暗自明白,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我们都是好孩子,我是说,我们大部分人。所以我们需要一部小说代替我们完成那些憧憬的轰轰烈烈,也需要一部电影来将这一切定格。坐在黑暗的影院里,看着很长很长、长到似乎没有边的工作人员名单,我很想打个电话给雪漫。我想说,我知道一部电影是很多人的心血,缺少每一个都不能完整,但我知道,这部电影是你的,因为它中间有一种坚韧的核心,那个核心属于你,你用了十年时间,小心地把一个梦想守住,不管多少人说不可能,也一直等到它开花结果。正如当你还是一个小姑娘,所有人都说写作是不务正业的时候,你也一直写了下来。我希望你继续写下去,因为你有我们都缺乏的那种对抗世界的倔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