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诗歌中的“我们这一代”2

(2010-04-01 09:06:13)
标签:

知青

我们这一代

夕阳红

战友

柯云路

杂谈

分类: 中国知青
  文革结束后,知青们急于各奔前程。这是人生最后一次机会了,再没有未来,只有紧紧抓住现在。他们被淹没在回城、就业、学习、成家、养育子女、下岗失业等等世俗生活的琐事中,再也没有了吟诗做歌的闲情。

八十年代初,后辈青年还未长成,知青一代还能显露出一些鲜明特点:艰苦生活的磨炼,政治斗争的痛苦体验,与基层工农的血肉关联……。因此,也有人对这一代人寄予厚望。比如柯云路在小说(《夜与昼》还是《荣与衰》我记不清了)中就预言这一代人中将出现一批杰出的领袖人物。

然而历史终于没有给这一代人另一次机会。柯云路的三部曲也似乎写不下去了。当新一代人唱响“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生龙活虎般地崛起时,绝大多数知青终于被自身的先天不足——缺少专业知识和学历——无情地挡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大门之外。

历史车轮飞速向前绝不等待落伍者,市场经济撕下一切温情脉脉的面纱从不垂青弱势群体。没有人倾听你祥林嫂式的抱怨,没有人同情你青春已逝的失落。要么就咬紧牙关再尝试一次和年轻一二十岁的人做拼死竞争;要么就被甩到社会的边缘,成为被遗忘的一群。我的知青战友中,有的十几年前就下岗待业,有的一直拿着数百元的月工资,有的虽然人回北京,却像在兵团一样是个农工……,尽管他们始终是那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辛苦劳作。他们是沉默的一群,不会上网,不读写博客,也没有兴趣讨论什么情结或精神。他们是那样容易满足,只为生活中的一点点改善。他们早已不再畅想未来,只把希望放到下一代。只有在和战友聚会回忆当年的时侯,他们才忽然变得神采飞扬,谈笑风生,热情高歌。

我们之中也有一两个政府官员或“大款”,可有谁知道在众人羡慕的“成功”的背后,他们经历了多少苦辣辛酸?

历史从不为弱者讴歌。知青一代的交响诗篇经过了青春热血的第一章“任重而道远”、壮丽辉煌的第二章“在时代的列车旁”、迷茫凄美的第三章“相信未来”之后,便嘎然而止,再也没有下文了。八九十年代的流行的朦胧诗、意识流,新世纪的“快板词”,各种时髦诗歌已成为“新人类”和“新新人类”的专利,离我们这一代愈加遥远了。

如果说这几十年社会上还有一些微弱的声音属于我们,那就是绵绵不绝的“知青情结”吧。对于永生难忘的那一段蹉跎岁月,有人热情洋溢地歌唱,有人刻骨铭心地诅咒;有人说是它青春的辉煌,有人说那是时代的苦难。截然不同的声音,如同高低迥异的不同声部,共同奏响了一曲没有旋律的乐章。

其实对我们连这十几个战友来说,“知青”这个头衔代表的仅仅是对青春时代的共同回忆,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战友情谊。这或许和其他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说得好:每个知青都是一部知青史。但无论是对我们中的官员大款还是贫民百姓,这两种感情都同样是无比珍贵、不可再得的。

有一位朋友在我的博客留言:

东方红的歌我们唱过

六零年的饿我们挨过

文革的苦我们也吃过

春天的故事我们听过

下岗的难我们也忍过

新时代的步我们跟过

和谐社会的愿我们盼过

六十年了我们还有什么没过?

我在后面加了一句:“还差八宝山,你我没去过。”这是个玩笑,也是句实话。

我可不希望这是最后的挽歌。我想最好能用优美动听的《夕阳红》作为我们这一代的谢幕歌:

“谁不爱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未了的情。……”

这首歌并不是专为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但我们可以唱出新意。不是有人将所谓“知青情结”、“知青精神”称作一代人的“集体自慰”和“回光返照”吗?其实自慰也罢,返照也罢,苦难说也罢,辉煌论也罢,不都是这一代人“晚开的花”和“未了的情”吗?

“多少情和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2009年即将成为历史,2010年就要来临了。

让我们带着“晚开的花”和“未了的情”走进新的一年,走入温馨从容的夕阳。

 

                                                    转自 feika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