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小儿辩日》听课感

(2009-10-14 17:30:48)
标签:

校园

课文

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

教育

分类: 语文

《两小儿辩日》听课感

 

长期以来,我一直觉得语文的文言文难教,因为晦涩难懂,学生也学的比较枯燥。今天听了小学部王林同老师执教的六年级《两小儿辩日》一课,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文言文同样可以上出这么精彩的课堂!他的教学设计不仅很好的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的达成度高,而且让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真诚。老师在整堂课中,真正做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体现了我校倡导的“四重一主”的课堂教学原则。老师饱含语文的情感,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营造,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平等,注意保护学生不同的观点,时时对学生充满期待。如对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评价:“你善于动脑筋”“你朗读的很有感情”“让我们为他的精彩回答鼓掌”……我认为,老师适时的鼓励性的点评,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而且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

 

二、朴实。课文《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言文,课堂围绕“读中感悟,感受中读”这一研究点,以读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据笔者大体计算,整堂课一共读了12遍课文,形式灵活多样,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读,有自由读、默读、齐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师范读等等。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的要求,老师的预设可谓独具匠心,其生成又那么的水到渠成。教学设计分为“导语——感知——感受——感悟——感想”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呈螺旋式上升,学生学习饶有兴致,既培养了能力,又升华了情感。

 

一是导语。教师借助学生已经在《国学启蒙》里学过的有关孔子的言论切入,如学生熟练的背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是感知。在感知课文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的节奏。接下来引导学生读懂了什么?初步感知课文,一个词或一句话均可。在学生的回答中,老师归纳出:有的学生是从词句理解,有的是从内容入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语言内容。

 

三是感受。在学习课文这一环节,老师适时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或者同桌试着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方法,走进文本,理解文意,老师相机检查。

 

教者还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学习问题,进行有选择性的深度思维的训练,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主要是通过一个表,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明确学习要求:1、四人一组,用一个字填;2、用现代语言填;3、用原文填;4、口述完成。一表多填,一举多得,既有读文、译文的检测,又有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有合作创新的体现。

 

四是感悟。老师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理解感受后,重点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领会作者透过文章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懂得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哲理。

 

五是感想。感想就是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进行拓展和延伸,触发思考,触动思想。如,“对两小儿的争辩,今天我们能不能帮助解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科学知识,抓住一个是视觉,另一个触觉,进行探究学习。最后,老师出示了有关太阳和地球的课件,让学生观察得出:“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

 

三、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大概经历了“灌输式——启发式——师生共享式”三个过程,目前课改的方向正朝着第三种方式发展。今天王老师的这堂课里,便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老师保持中立,讨论为主,而辅以讲授,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翻译文言文这一环节,老师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试着翻译,并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老师没有抛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进行生与生的对话,师与生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其核心都是“语言——思维——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其相互促进。如课文的最后一句“两小儿笑曰”的“笑”字,让学生理解,一生理解为“嘲笑”,一生理解为“讽刺”之意,显然,这与课文的意思是相悖的。这时候,王老师没有及于抛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认真读书,联系课文认真体会,最后学生领悟出那是“善意的笑”“敬佩的笑”,因为孩子们体会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深刻。老师围绕学生“学一生有用的语文”这一理念,教学目标简洁明了,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教育智慧,折射出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驾轻就熟,对课文的分析透彻深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就这节课而言,我也在反思两个问题:

 

一是对两小儿的争辩,今天我们能不能帮助解决?笔者认为老师出示的课件值得推敲,我觉得有两种考虑,要么取消这个环节,将这个问题布置成课外作业,让学生借助科学知识去探究;如果要,制作成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课件,让学生一下就能观察出来,从而避免在这个环节上过多的浪费时间,因为这个内容显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

 

二是课堂在最后这环节,如果能安排学生集体背诵,也许效果会更好。因为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同时,还要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说,这堂课通过12遍的扎实有效的读之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会背诵的。

 

不知王老师以为然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