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开答记者问九〇后李戡、孙见坤:中国从来不缺天才,但天才是很脆弱的!

(2013-09-05 22:12:37)
标签:

李戡

孙见坤

叶开

九〇后

八〇后

分类: 散文随笔

下面这篇答记者问,内容是关于最近冒出来的两个九〇后青年才俊李戡和孙见坤的,全文稿。

现代快报:是否注意到李敖之子李戡、“国学天才”孙见坤,对这个两个初生牛犊90后怎么看?

叶开:现在网络信息这么发达,我怎么可能不注意到李戡和孙见坤呢?我一开始没有把他们往什么年代上靠。我就知道他们是十八岁左右,正要进入高校学习。李戡是看不惯台湾的中小学教育界,并指责台湾当局修改历史,所以要到祖国大陆来学习。我觉得李戡这样想很了不起,这样做很有志气。希望他到了北大之后,能看到、接触到、研究到更加鲜活的历史真实,为中国这样一个历史迷乱的过去理顺血脉。http://img775.ph.126.net/77IqwjHw67731fKtMcLWSA==/4851221223608350221.jpg

孙见坤的“天才事件”,我从本地媒体里看到后,又上网搜索他的相关信息,拜读了他贴在自己博客上的考据《山海经》的大作,才对他略有所知。我原本就对“国学”这个概念模糊不清的词很有疑虑,孙见坤身上又被加上“天才”二字,更让我惊诧了。孙见坤那篇据说获得复旦竞赛一等奖的大作,引用了一些前辈学者的文字,证据虽然不足,论断也嫌仓促。但行文还算流畅,作为一名中学生,这是中规中矩的好作文了。但是要说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开创性的惊人见解,以至于让孙见坤自己和媒体一起传说过的、后来又被复旦辟谣的八位教授惊为天人,我在他的文章里倒是没有读出来。至于他的旧体诗创作,我也读不出什么好来。很多网络写手可能通过搜索引擎结合自己积累的知识,指出孙见坤的一些诗歌有仿抄嫌疑。我以为,在这样一个浮躁无聊的时代,对孙见坤这种居然能够爱读古代中国文化典籍的青年学生不妨宽容一点;他的旧体诗练习有仿抄嫌疑,但仿抄旧体诗也算是抄得“这样雅”的好事。他甚至还可以这么为自己辩解:最有名大学里最有名的教授在自己的大部头著作里都涉嫌大量抄袭,我在习作里仿写一点又有何妨?他如果真的读了一千多本古籍又真的能都读懂并且有点感悟,假设他能够坚持下去,假以时日,他也会成为古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相信不会比战略性撤退了的“八教授”水平差。

现代快报:这批九〇后逐渐开始走进大学校门,但是他们之前一直是一个群体出现,其中还并没有影响太大的人物,可今年暑假这两个备受争议的“天才”出现,媒体记者蜂拥而上跟着他们去大学报到,有人认为这“似乎预示着九〇后在社会的正式亮相”,或者成为“九〇后的代表”你是否认同?

叶开:实际上,我对什么“后”之类的命名,一直感到不习惯。这种命名本身就是一种集体性指称,跟几十年前的阶级划分的做法差异不大。但施加于每个相似年龄段的具体个人身上,这种集体性指称有可能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思考和行为。具体个人对这种指称,因为自己的所处环境,所受教育以及人生经验的不同,会产生屈就、困惑、反抗等各种不同的冲动。集体性的描述是非常危险的,个体性会被这种描述淹没,只有命中注定的那么几个热门人物会被贴上标签示众。而被示众者只有更加努力,才能延续自己被示众的美好命运。比如,李戡要继续他的“戡乱”实践,孙见坤要继续在国学领域发表自己的高见。这个时代极其浮躁,如果他们不努力发出声音,就会被淹没在垃圾信息的泡沫中,被其他声音更高的代表所取代。

在一个民主国家,公民年满十八岁,就享有选举权、投票权,可以向符合自己想法、认为能代表自己利益诉求的候选人投票,选出镇长、市长、总统等,也可以自己直接参加选举。九〇后中,很多人都年满十八岁了,成年了。他们可以拥有若干法定的权利,也要负起相应的若干责任,同样,也因为年满十八岁了而不能再像之前那样非理性地撒娇,而要运用理性的思考能力来处理和应对人生中和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也已经或者即将踏入大学,要学会合理地处理人与事,要明白谩骂和威胁都不是一个有理性思维的知识者的正常反应。

现代快报一提到八〇后,好像韩寒、张悦然、郭敬明等便成为标杆人物,而且他们出道时写小说起家,而孙见坤、李勘完全不同,一个是备受质疑的为“国学天才”,一个是秉承着父亲“嬉笑怒骂”风格。八〇后的几位作家带着作品出道,而后面这两位九〇后却是在迈入大学校园时出道,立志踏实地“做学问”,还对八〇后那些人表示出不屑。这两个时代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叶开:你的这个问题可谓问道于盲。无论八〇后还是九〇后,他们肯定自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最了解自己,我哪里有置喙的勇气?而正像八〇后不屑七〇后一样,九〇后对八〇后也有可能表示出同样的蔑视,以表示自己的重要性。这不过是一种相对做作和矫情的生活态度而已,每个有都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不足为怪。你提到的那几个八〇后代表人物,在我们这个畸型的官僚商业社会中摸爬滚打近十年之后,早已经变得深谙人情世故了,个别人甚至可以说到了油滑的程度。做小说出道,是以虚就实,策略很好。做学问出道,是以实就虚,开端不错。

社会在不断的彼此摩擦与融合中,会持续地消磨各种人性,只有最坚硬、最锋利的个性才有可能幸存下来。也许八〇后标志性的鸡窝头,到了九〇后,又变成了孔雀翎都不一定。但他们的本质跟我们以及我们的上一代都是一样的,是没有历史也没有根的一代代人中摇晃不已的一代。有智者说,未来溶于过去。既然我们的一代代没有历史,那么我们就可能只有“现在”。

中国当下社会的最大诡秘在于,最精深的文化命题,最智慧的脑袋正在进行着的思考,都仅仅指向“现在”。

我们都是现在人,没有过去,也不考虑未来。

所以,败者者为寇,抓到老鼠的就是猫王。如果没有结实的历史基础,新的一代不过对上一代的简陋重复而已——仅仅是年龄大小的差别。

 

现代快报李勘、孙见坤先是被称为“天才”,可同时又备受争议,貌似有点“丑闻缠身”的意味。您认为现在的九〇后需要什么样的人物做标杆,有没有一些标准、指标或者大概方向呢?

叶开:做天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天才,并且早早就懂得运用“天才”这个标签作为人生奋斗的资本。李戡拥有李敖那么机敏的父亲,又有相对厚实的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他虽然声称台湾的教育是垃圾,但是如果他命好,如果他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了北大他仍然可能鹤立鸡群。对于李戡来说,他的最大问题在于:你人生目标到底是什么?

李敖已经拥有了傲人的文学才能和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的超能力,李戡在他的护航下,虽不必一生风顺,起码有个放烟花一样漂亮的开头。我个人希望,既然李敖有这么雄厚的实力,他也一定早就为自己的爱子谋划好了——或者说引导——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一个人能够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能稳步地朝着这个目标迈进,那就是非常完美的人生了。

孙见坤是内地土产的天才,他的人生可能另有轨迹。以我的愚见,在中国大陆什么都可能缺,最不缺的是天才。你想想,我们的统计人口十三亿,隐性人口可能十六七亿,就算是百万分之一的比例,那天才的人数也是车载斗量了。

我个人认为,天才不是个问题,在这个追求所谓个性化的时代,年轻的孙见坤自恃为天才,甚至骄傲得说自己要进入文庙当泥塑的圣哲,提前享受三个白馒头和一把熏香的供奉了,这也都不要紧。他目前最重要的,是存活下来。

在我们内地,天才成千上万,但存活下来的屈指可数。我们在路上碰到的活着的所谓天才,不是傻瓜痴呆,就是骗子;大学校园里所谓的国学“大师”,很多都是文抄公加帮会头目,靠一帮喽啰的吹捧而升天的。天才,真的很脆弱。我个人极希望李戡和孙见坤都能为自己的爱好和理想,而坚持存活下来。

过去中国女足鼎盛时期的队长孙雯在给一个电池品牌做广告时说过:坚持,就是胜利!

如果李戡和孙见坤能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一步一步地坚持走着,他们也许就会变成了这个时代的新标杆,就像他们的先行大哥韩寒们一样,会受到欢呼,也会遭到臭鸡蛋。总之,想要出名,除了享受之外,还得学会忍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