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李渔《闲情偶记》里的“书带草”?——答湖北初二学生问
标签:
康成淄川宋体婢子书带教育 |
分类: 散文随笔 |
我一早上网,看到这位初二学生提问,于是作了答复。但是回帖有字数限制,数次都无法贴完,只好贴在这里。如果理解不对,请方家不吝指正。
问:叶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这一次的语文期中考试中有这样一篇课外文言文,是出自李渔《闲情偶记》的关于书带草的一段文字:书带草其名极佳,苦不得见。《谱》载出淄川城北郑康成读书处,名康成书带草。噫!康成雅人,岂作王戎钻核故事,不使种传别地耶?康成婢子知书,使天下婢子皆不知书,则此草不可移,否则处处可栽。其中要求翻译“康成婢子知书,使天下婢子皆不知书“中的”使“,我写的是”让“,但老师说考试的标准答案是”假使“,这样的话文章就翻译成了康成的婢子知书达理,假使天下的婢子都不知书达理,那么书带草不能”移“,不然处处都能栽种了。这时老师还说,这个翻译确实有点不通。但我认为这里的”书“是书带草的意思,”使“是”让“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康成的婢子知道书带草,(康成的做法)让天下的婢子都不知道书带草,那么(就说明)书带草不能”移“,不然处处都能栽种了。我觉得如果这样的话,文章的翻译更通顺一点。我还问了我们年级所有的语文老师,但都没能得到准确的答复。所以,在此请教一下叶老师。谢谢!
答:
在这里,“使”用作“假使”,而不是“让”,你用作“让”,整句话也理解错了。“知书”也不是“知书达理”,而是“懂书爱书”,“康成婢子知书”解释“康成雅人,岂作王戎钻核故事,不使种传别地耶”,可以断为句号。后面断句,“否则”应该断开——“使天下婢子皆不知书,则此草不可移;否,则处处可栽。”
这句话的大意是:康成乃文雅之士,岂会如王戎钻核般“吝啬”,不愿让种子传到别地去呢?连郑康成的婢子都爱书啊。假使天下的婢子都不爱书,书带草就没必要移植了;不然,到处都可以栽种。
在这里,李渔是假书带草之名,谈读书之实。
我的专业不是古典文学,属于外行。希望这个浅见,对你有帮助。
以上寥寥,如有谬误,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