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看巴金散文《繁星》被删改

(2010-10-26 10:24:51)
标签:

巴金

印度洋

《繁星》

宋体

世界语

教育

再看巴金《繁星》被删节改

再看巴金散文《繁星》被删改

今天下午在文学会馆,跟朋友谈事情,女儿和妈妈来玩。我们一起喝咖啡。

新装修后,这里显得更加宁静娴雅了。可惜,今天傍晚遭遇到左侧的一伙乌合白领,聚众在投影机上播放他们自己拍摄的照片和录像。这样朋友间分享,自然是好事情。但他们一直不断地高声喧哗,声震耳膜,实在煞风景。这些白领衣着时髦,应该都是受过大学教育的,但他们的修养亦复如此低劣,在公共场合里缺乏基本的礼貌,连基本的公德都还欠缺,他人或许更加不堪。我不得不感慨,这都是假冒伪劣小学语文教材造成的深远影响啊。女儿在看《波西杰克逊》之一,这是绿皮本,大概是第一本《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看过电影之后,女儿一直关心相关的图书,上周二她发现网上有卖,让我帮她下订单。这套书的第四第五两本还没有出版,我们只买了前三本,星期五下午刚送到。拆开包裹,她不顾周末老师留了很多作业的残酷现实,在自己的房间里偷看。我进去监察她做作业的情况,看见她笨拙而努力地把书往桌子底下的筐里塞。我说,偷看书不是这样子的。爸爸是高手,你看,要把书藏在这里,枕头底下。一伸手就够得到,多方便啊。

女儿很佩服说,你是看书高手嘛。

我接着说,不过,爸爸不反对你看书,所以你不必偷看。你就当刚才是一个游戏好了。你赶紧对付完,好省出时间来看书。

让小孩子自己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极反对语文作业,但人在学校,身不由己,还得应付。写字抄词,也是应该的。阅读文章片段,归纳段落大意和写虚情假意的作文,纯粹是折磨孩子,浪费时间。这样做还有两个后遗症。一是浪费小孩子的时间,二是让小孩子在语文作业这个问题上学会了阳奉阴违。

我女儿因为熟读那本我二十多年前买的广东人民出版社黑皮版的《希腊罗马神话》,对《波西杰克逊》里的故事背景了如指掌。她废寝忘食快马加鞭囫囵吞枣——好多陈词滥调啊——仅仅一天,到了晚上十一点,就把三本书都看完了。我和她妈妈都感到不可思议,读书怎么这么快?我说,她一定是胡乱翻看,然后再找机会反刍。今天她跟妈妈出来,把看过的绿皮本带出来了——小孩子区分书,更喜欢按照颜色来判别。几年前,还没有上小学,我们玩连连看,她在找图的能力上就远比我们大人强。这是小孩子比大人高明得多的例子之一,她们还保留着对色彩、声音等的质朴感受力,这些在饱经摧残的大人身上,早就不见踪影了。这本书里有很多天神的名字,女儿都比我熟悉多了,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呢,要谦虚地向她请教。说实话,我翻了几页,从中译本的角度来看,觉得这套书的故事并不是特别高明,不如《哈利波特》系列。作者的角度选得好,故事也有创新。小孩子探险,永远是一个迷人的主题。这次同时买的《黑质三部曲》她还没有看,也是探险题材。我也没看过书,只看过改编后的电影《黄金罗盘》。

文学会馆的环境很适合看书。女儿在看书,太太在看书。我发现窗台上有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新印的巴金散文集《海行杂记》,拿来看,记起来女儿的五年级第一学期课本里选有里面的《繁星》一文。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苦恼。这么短短几百字的一篇散文,居然又被课文编写者删改了。

从篇幅上看,这种切除的方式,不可能是因为散文太长,而是因为其他原因。也许是因为末尾这段提到了“哥伦坡”和“英国人”这两个“敏感”词?这篇散文,如果切掉尾巴,就变得单薄了,变成了一篇简单的介绍性文字。回想教材的编写模式,都是分成几个单元,主题先行,然后寻找并且删改别人的文章来做例子说明的。这种主题先行的工具化思维,贯穿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个单元,大概是介绍天文地理知识的。但是,如果真的要介绍天文地理知识,编撰者应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专门来为课文撰写科普文章,这样更加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而且包含真正合理的科学知识。如果仅仅选择作家的散文的一部分来做材料,就不伦不类了。看完全文,再加上对创作背景有一定了解的话,读者就会明白,巴金创作这篇散文,绝不是仅仅停留在做“天文”介绍上。

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二十三岁的巴金和朋友卫一起,搭乘法国游船公司的昂热号轮船,离开上海到法国留学。途中,十九日到香港、二十一日到西贡,离开西贡后,沿着新加坡、哥伦坡(现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到非洲,然后经过苏伊士运河,穿越地中海到马赛,上岸后乘车到巴黎,二月十九日到达巴黎。一个多月的路途中,巴金在船上断断续续地完成了多篇专门写给三哥和大哥看的游记,向不能出国门的哥哥们介绍旅途见闻。到巴黎后,十月份,巴金完成了这些文章,寄给在北京燕京大学读书的三哥。读完这些文章,三哥又寄给了在成都的大哥。五年后,巴金才拿回这些手稿,在上海出版。

《繁星》就是巴金在昂热号轮船横渡印度洋时写的一篇文章。

从哥伦坡出发之前,他记起很多人说过,轮船横渡印度洋时是非常惊心动魄的,也吓得很。梁启超也在游记里写到过这种可怕的感受。他们这次运气特别好,横渡印度洋的七天中,一直都风平浪静。他还悠闲地在甲板上看书,拿英文版和世界语版的两本《茵梦湖》,就着一部世界语词典来读。一不小心,他的世界语版的《茵梦湖》掉进了海里,转眼就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上。

过去乘轮船旅行,一去经月,是一件非常苦闷的事情。这过程中,经停很多地方,结识很多朋友,和各种旅伴再见。年轻人,往往在这样一趟旅行中,慢慢成熟了。钱锺书的《围城》一开头,就写方鸿渐回国途中见闻,跟巴金的游记可以参照着读,极有趣味。

巴金的游记,生动而切实地还原了一个充满梦想又多愁善感、满怀忧郁的普通中国留学生,从上海出发去法国这个漫长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很多篇幅都清新可读,不乏趣味。这个时候的巴金,文字能力已经非常高,遣词造句准确生动,有些地方,寥寥几笔,人物和人物性格就活灵活现。《繁星》还不是其中读来最让人欣喜的作品,集子里写香港、安南、新加坡和哥伦坡的篇什,都极富趣味。

可惜,小学教材的编写者不知道是得了什么妄症,无论选用什么作品,都要砍上几斧。这不仅没有显出自己的高明,反而暴露了浅陋。

我发现,很多省市的小学语文教材,都似乎是“不约而同”地选用了《繁星》这个小散文。简直无法知道谁是始作俑者。《海行杂记》里这么多文章,我认为好几篇都比《繁星》更有趣,却没有人教材选用。难道,他们是相互抄袭的么?我不惮于恶意猜测,因为确实没有什么道理,而且都犯同样的错误,都爱砍掉这篇文章的核心收尾部分,即“哥伦坡”上船的“英国人”指给他看的“天上的巨人”。这很容易理解,在一九二七年的苦闷时代,一个热情的青年是多么渴望“巨人”的出现的——虽然这巨人不见得真的带来光辉灿烂的未来。

上海小学语文教材改动了这篇短文中的一个字:躺在甲板上,“仰望天空”本来是最准确不过的描述,不知道编改者为什么要改成“望”。这两个词的意思很不一样,这样一改,趣味全无,更不准确。

还是老样子,这篇文章被删掉的部分,用红字标出,被改的字用绿色字体注明。

********************************************************************

繁星

巴金

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