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香水

(2017-03-17 16:28:21)
标签:

杂谈

​​

​        香水不在我的必备名单中久矣,但犹记那一段把研究香水当功课来做的心情。自问迷恋过的均非流俗香味,寻觅过程也少不了百转千折。

  比如卡尔旺(Carven)的那支玛姬(ma griffe),诞生于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年月,如今算来芳龄已逾花甲,怕是鲜少有人知道,它跟迪奥(Dior)家第一款香水迪奥小姐(Miss Dior)是出自同一调香师手笔。有人将那个年代老香水的味道概括为:像红花油、风油精、碳素墨水、爽身粉、花露水,甚至像以前洗衣服常用的黄色老肥皂,再或者像以上几种味道的混合……这话“拳拳到肉”,不是阅“香”无数且鼻子富有艺术天分者说不出来。但跳出嗅觉的桎梏发挥一下通感,“玛姬”的味道总让我想起戴报童帽、骑脚踏车的法国小孩,轻盈又自我地穿行在那个一切可能直上天堂、也可能滑向最坏深渊的大时代,代表了时尚界在景气动荡、“戴着铐镣跳舞”的岁月里了不起的小作为。
  这样衣锦夜行的老香水居然是我的柑苔调香水启蒙,那之后再遇唯我(CK One)等街知巷闻的柑苔香,就嫌太愣太对付,完全没有“吃橄榄”的嚼头。 
  再如朗文(Lanvin)的Eclat D’Arpege,官方名字是“光韵”,亦舒叫它“晨曦”。如今走清秀路线的香水多跳不出小家碧玉框框,“光韵”却端的是林下之风、九秋之菊。朗文另有一款香水名字与之相近,叫芭音(Arpege),但二者面目南辕北辙:“芭音”是陆小曼式的淡中有喜、浓出悲外,“光韵”则更接近林徽因那种澹澹清流——成分表中“桂花”一项,是此种气质的定心丸。
  值得一提的是“光韵”的瓶身设计,线条图案无不充满老式沙龙情调,颇似金伯格(Lampe Berger)那些将流金岁月藏于盈盈一握的香薰台。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请一定不要将这样的瓶子放在你现代极简风格的梳妆台上,最好是收在古董橱柜里:手工涂抹的青绿粉漆,边角上已剥落一些,还嵌着彩绘玻璃。
  都市感较重的香水,只喜欢卡罗琳娜·海莱拉(Carolina Herrera)的俏丽(CHIC)。方正瓶身、红白配色,“俏丽”在形与神上走的都是自信磊落的路子:“并未遵从某一标准进行设计,而是创造了一个名为‘CHIC’的标准”。
  但看仔细一点,它并未落入刚硬紧绷的女强人俗套,正如卡罗琳娜本人的背景:集法国与西班牙贵族血统于一身,事业基地则设在纽约,深谙美式欲望与纯情的同时,骨子里仍是浪漫欧风打底,基调剔透而童真——这种矛盾冲突的地方最能迷死人。
  至于男香,从乔治·阿玛尼(Giorgio Armani)的寄情(acqua di GIO)用到高田贤三(Kenzo)的晴空(Air),再到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的故事(Story),是一个从内敛到放开心胸、再到因阅历丰富而愈发自持的回归过程,共同点是都有种骄傲低调、不动声色的绅士情怀。其中“故事”最得我偏爱,因史密斯说过,故事的载体是书,所以,“故事”的味道即为古董书给人的感觉。纸张已薄薄脆脆,装帧亦朴素之极,更不知挤满名人真假推荐的腰封为何物;但状态放松的另一面是心态极为端正:不注水、经得起温故知新、能令人口角噙香——所谓珠玉气质,当如是。
  一个世纪前,一款香水用一辈子是种签名式的荣耀,这在如今看来真有点不可思议。从沙龙走向商业化生产后,普通消费者的选择固然变得极大丰富,但挑选香水的“所知障”恰恰不在于资料贫乏,而在于信息过剩、目迷五色。埋首于杂志软硬广告中按图索骥,或流连化妆品专柜时随意往手腕试上几种,实在轻率潦草。若没有行过许许多多的桥和路、看过很多像好书一样的风景和风景一样的好书,那么,找到对的香水的概率,并不比中巨额彩票要高。
  而不合适或不够别致的香水,明明跟身体发肤那么贴近,却因为太多不必要的摇曳生姿,用得越久,越觉得是为“娱人”而非“悦己”,难以入骨入髓,更遑论熨帖人心。

作者:何方中,坚信声色犬马和做严肃知识分子并行不悖,有博客 “大隐隐于衣”治个人时装史。

本文摘选自《中国经营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