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股此轮下跌都是IPO惹的祸?这五大重要因素告诉你市场到底在怕什么

(2017-01-17 15:01:06)
标签:

杂谈

​春节将近,相信不少人都沉浸在即将放假的期盼当中。然而最近的股市,却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1月16日,沪深两市低开低走,14时开始越走越低,并在14时20分左右出现“跳水”,创业板跌幅一度超过6%,创出10个月新低。在金融等蓝筹股收盘前护盘下反弹,沪深两市指数尾盘探底回升。面对再次出现的“百股跌停”,投资者已然不安,IPO加速成了“众矢之的”。


18个交易日要发47只新股


自1月3日股市开市以来,A股市场在10个交易日里天天都有新股发行,而且数量都是“每天三只”。“刚开始还挺高兴,这么多新股总能中一签吧?但从上周开始明显感觉不对了。账上从来没中签不说,因为股市持续下跌,打新那点市值却在不断缩水。”职业投资者李先生坦陈。


公开信息显示,本周新股发行将再创纪录。在原来每天发行三只新股的基础上,本周四将有四只新股集体发行。1月份共有18个交易日,计划发行的新股已达47只。“一周发行16只新股,要是偶尔这样还能接受,但如果长时间这么发行,吓都把投资者吓坏了。”热衷打新的李先生特意查了下去年同期新股发行速度,整个1月份也不过发行16只。


在一些机构人士看来,IPO发行提速导致新股供给增加,对成长股的“稀缺性”造成负面影响,降低了壳资源价值,因此中小创、次新股在偏弱的市场情绪下都有负面反应,创业板此前凭借“稀缺性”长期享受估值溢价的局面也将面临改变。


不过对此,也有业内人士却表示,尽管2015年和2016年的新股发行提速,发行家数分别为223只和227只,但单只新股募资额度平稳,保持在6亿至7亿元之间。2017年以来,单只新股的募资平均为5.5亿元,规模稳中略降。


“从整体募集量和单只平均募资额来看,IPO整体融资量并不大,对资金‘抽水’的影响相对有限。”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单祥双如此表示。


对于每天都有2只至3只新股发行的“新常态”,中信证券投行委员会行政负责人马尧称,“无论是对比A股50多万亿元的总市值,还是近期单日3000亿至4000亿元的日均成交额,这些新股所占用资金都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信心依然脆弱


事实上,IPO发行未减速引发市场一定程度的恐慌,或许是监管层始料未及的。无论宏观或是微观,当前市场环境依然较为脆弱。


2016年底短暂的“钱荒”之后,流动性依然维持“紧平衡”,短期货币环境预计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与此同时,金融监管全面“防风险”,“一行三会”近期分别召开会议,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到的“防风险”要求,控制资金脱虚向实,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提高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要求,以及继续严打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


“从周一市场盘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国家队’护盘痕迹。”清和泉资本策略师赵宇亮表示,上午沪深两市走势较弱,连续两波小跳水。午后,因为恐慌跟踩踏叠加,又出现一波比较明显的跳水。但是,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随后不断走高,尤其是银行、券商、保险这些国家队重仓的板块在上涨,中小创则继续下跌。


投资者再次“叫停”IPO,反映出市场的一种担忧情绪。在赵宇亮看来,既要坚持市场化改革不倒退,又要维持市场稳定性,可以适当缩小发行规模,并向市场传递明确预期。


“每每市场跌得比较厉害的时候,市场总会去诟病IPO,希望监管层控制节奏。但我认为意义不大,市场有其运行规律。”上海一家公募基金中小盘股基金经理表示,随着新股的发行,市盈率逐渐市场化,新申报企业的预期会回归理性。为了一时涨跌去暂停IPO,可能造成的市场副作用要更大。


有机构人士提醒,与IPO相比,A股一个潜藏的风险是解禁减持。广发证券一位分析人士表示,最近两年再融资规模急剧扩大,因主要形式是定向增发,这意味着如果发行对象到期集中解禁减持,对A股市场的冲击远大于新股发行。


“短期大家针对IPO希望监管层有所动作,这也是市场情绪的正常反应。不过如果后面没有新股,而股市依然不上涨,‘IPO造成股市暴跌’的说法可能就会被证伪。”一家大型券商首席分析师说,当前市场环境依旧脆弱,缺的只是一个“导火索”。


市场到底在怕什么?


1、中小盘股不再稀缺

大家可以注意到,在新股发行加速的同时,跌幅最大、影响最大的是创业板,主板似乎并不在乎它的存在。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中小盘股不再稀缺。


本轮新股发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而多”:“多”是指发行家数多,“小”是指募集金额低。十几家公司一起拿到IPO批文,但累计募资金额不超过六七十亿的场景却司空见惯。


如此一来,流通盘在二三十亿左右的个股已不是稀缺资源,创业板此前能够“笑傲”A股的最大优势荡然无存。如今,A股市场上,1800多家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不高于100亿元,而流通市值低于50亿元的股票也有500多只。如果,要挑出一只市值40亿以下的小盘股,也要从接近200只股票中挑选。


2、A股估值势必回归正常

有一个事实大家必须承认,从全球股市来看,A股的估值是偏高的。就拿香港市场与A股市场对比,同一家公司同时在A股和港股上市,那在A股的价格基本上都是高于港股价格的。


理论上来说,同一家公司的股价在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因为,假设该公司在其中一个市场的价格偏高,便会导致投资者抛售该公司股票而去买另一市场购买该公司股票,最终会使价格趋同。


然而,为何AH股总会存在较大价格差异呢?其实,主要原因有两个:

1、A股市场的IPO门槛较高,能够上市的公司都会存在一定溢价。

2、相比成熟市场,A股的开放程度并不高。


而如今,第一个因素正在改变,每日3只新股的发行速度,让“上市”这件事情变得没有以往那么稀缺,从而让A股上市公司因IPO门槛较高而获得的溢价有所松动。


因此,在A股市场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上市公司的高估值必将走向正常。


3、"看不见"的新股禁售股

从新股募资金额来看,1600多亿的融资规模确实不多。但是,市场最为担心的则是那些“看不见”的新股禁售股。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自2016年以来,共有255只新股上市交易,这255只个股共募集到1677.86亿元资金。但是,以发行价格计算,那些“看不见”的新股禁售股的市值高达8051.51亿元。


这8000多亿的市值只是以新股首发价格来计算的,而新股上市后绝大多数都实现了翻倍行情,粗略统计这部分市值至少有2万亿!虽说,这部分限售股都有一定期限的限售期,但在大小非减持司空见惯的A股市场,这部分市值的存在才是投资者们最大的担忧!


4、解禁市值凶猛

据wind资讯报道,2017年定增机构配售股解禁合计达到1464.57亿股,涉及657家上市公司,加上首发原股东限售股、股权激励股份等解禁,2017年必然是个解禁数量庞大的一年。


5、再融资趋紧

此前有媒体曾报道过,预计接下来监管层将调整A股市场融资结构,对再融资中并购重组属于借壳上市、跨界并购和高议价收购的情况严格监管,将更多资金引到IPO市场,未来三到五年将是IPO的黄金机遇期,规模有望大幅增长。


而今日又有一则类似的消息,据一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今年监管层可能会将再融资的规模控制在2016年规模的一半左右。由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资金很大一部分去投资,并没有应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从实质上来看,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并不缺钱。


由此可见,今年的再融资规模不会再像去年那般疯狂。这对于小盘股来说,依靠定增收购讲“故事”的模式将不再延续,炒作预期势必降温。


另外,针对这一问题,财经专栏作者齐俊杰也表示:

其实,我倒不反对IPO,毕竟这才是股市应有的功能,如果不发新股了,那么股市也就确实没什么用了,但问题是,您发IPO的时候,能不能顺便考虑一下退市的问题,光吃不拉恐怕再好的胃口也消化不了吧,欧美包括香港,人家成熟市场都是注册制,每年上市的比我们多得多,但人家退市的比上市的一点不少,而再看咱们,股市26年上市企业超过3000家,但退市的不到50家。不断的扩容扩容给市场带来的就是暴涨暴跌,而且熊长牛短,大部分时间股市的融资功能还要丧失。因为股民被坑的太惨,往往需要很久才能恢复元气。


这次又是注册制传闻,又是IPO提速,什么要把排队的争取都发完,要知道这可又是将近1000家公司,也就意味着一天又得有3家公司上市,这个速度A股肯定是承受不了的。估计还没到注册制,A股就又跌回1000点了。所以建设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一定要考虑到资金平衡,要把股民当成客户,当成上帝,只有股民好了,拿出更多的钱来,资本市场的建设才能更好,而不能总是拿股民当成爹坑。所以,在IPO的同时,我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做好退市的工作,卖两套房就能保壳这种闹剧,实在是不怎么露脸。一个年年亏损的公司,甚至都没有业务的公司,还有必要还赖在A股上吗?


所以注册制不是不可以,但请把退市通道也打开,换手率低,持股集中度又高的这种公司就应该让他尽快退出流通,反正你也不想让股民参与了,那你还赖在股市上有什么意思。再有那些剔除非经常性损益(比如到年底卖房的这种),连续出现亏损的公司,你也应该让他赶紧滚蛋。既然你不想好好干了,也不代表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了,那就赶紧给别人腾地方。


文章综合:第一财经日报、北京晨报、齐俊杰看财经(ID:qijunjie82)、券商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