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幻想一个没有人再跟我谈论“青春”的世界

(2015-04-28 13:54:24)
标签:

杂谈

文_荞麦  作家,电影策划

http://ww3/large/625a78cbgw1erl88rrl6pj20wf0ohag8.jpg  

奥斯卡终于放下了向迈克尔·基顿挥舞的双手,将小金人塞给了“小雀斑”。就像前几年把奖杯塞给詹妮弗·劳伦斯一样。奖杯当然不错,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也不算什么。詹妮弗·劳伦斯拿到奖之后继续演《饥饿游戏》和《X战警前传》,并没有“得奖衰三年”,也没有什么惊喜之作。为什么曾经的影后大多会“得奖衰三年”?因为荣誉加身,事情就复杂了,但年轻人轻装前行,有市场力量做背景,奖杯只是装饰。


迈克尔·基顿偷偷把得奖感言塞回口袋。然而他即使得奖也不过是虚幻的安慰。《鸟人》在美国本土的票房不过500万美元。迈克尔·基顿或许以后可以在很多大片里作为配角出现,但当主角的机会已经寥寥,就算给他一座奖杯,也不过是放在客厅的中央以抚慰一颗失落之心,幻想自己的事业从此变得具有价值。《鸟人》就像是好莱坞的自哀自怜,在现实世界中,原本一直牢牢掌握着话语权的中坚力量,正在缓慢的失去打开现实世界的钥匙。


当人们疯狂的崇拜年轻的时候,本质上谈论的是经济下滑时,原本的消费主体缺席,不得不把重心放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盲目,闲暇时间比较多,乐于小额消费的瞬间满足,不在乎收获。不仅美国如此,中国也没差,电影、书籍等文化类消费品都在往年轻人倾斜:他们只需要即时的乐趣,哪怕仅仅是为了在朋友圈或者微博发一句没有意义的评论,也愿意在电影院坐上两个小时或者看完一本心灵鸡汤。而这是中年人们根本做不到的。每当我们对中国电影表示不满时,总有人适时问道:“说了这么多,那你平时多久看一次电影?”确实,在中国,看一部电影必须花费的时间大概至少在4个小时左右,除了看电影,还有前往各个商圈的交通时间,多半会顺便吃个饭,这就导致:除非电影有巨大的吸引力,30岁以上的中产阶级基本已经缓慢的放弃了这项休闲活动。


所以年轻到底有什么优势?在文化领域这一项,他们为什么忽然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最受青睐最被重视的消费者?⋯⋯因为很闲。没有自我。没有判断力。容易被煽动。


不要再跟我讨论“年轻的力量”了。努力去讨好一股盲目的力量,只不过是说明整个市场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而不断妥协结果,则是更大面积的溃败。


曾经的青春电影,并不仅仅是拍给年轻人看的;曾经的青春小说,也并不仅仅是给年轻人读的。16岁我们读《挪威的森林》,36岁依然在读,56岁也可以读。所谓青春电影/青春小说,指的是描述青春的电影/小说,而并不是纯粹讨好年轻人的玩意儿。


而年轻人的傲慢在于,在市场的纵容下,慢慢觉得年轻是至高的正确,梦想变成了一个轻佻的词语,仿佛一夜就必须实现。我们失去了对时间的尊重,将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理论变成了真理。朱天文在《荒人手记》里面写道:“我很悲伤,走过漫漫长日,就在似乎摸索到一个答案时,我们也老了,快死了。千辛万苦获来的果实,这一肚子的经验,眼光,鉴赏力,都将化为尘泥,无益於人。我们好热心想授予晚生者,但我们被认为是过时的。年轻人,就更别提了,他们简直不晓得这帮老鳄鱼如此念兹在兹是干什么呢。”真的是这样。除非足够成功,否则就是失败。


我当然希望回到20岁时的身体状态,却不希望头脑也回到20岁去。年轻时我们做了足够多的蠢事,在记忆中,它们似乎都是美好的。但我绝对不想再来一遍。但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来到了中年人的行列,被年轻人排斥出了视野。


曾经一度,年轻文化确实是一股真正的力量,带来了革新,捧红了很多至今依然经典的偶像,而眼下却几乎成为一场闹剧。曾经年轻人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而眼下只不过陷入无休止的自恋之中,最大的敌人不过是自己。如果不能生产出真正美好的东西,年轻也是毫无意义。


而之所以年轻被如此重视,当然是因为主流的式微,现实的压抑。年轻成了拒绝一切真正烦恼的挡箭牌,也顺便拒绝了一切严肃的思考。年轻人不再认真对待人生,而幻想有一种脱离正常的捷径:要么是拒绝长大,要么是藏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们不愿进入主流生活,是因为主流生活不健全,狭隘,艰难,充满了不公平,不舒适。然而如果不真的同这些奋斗,又如何能理解生之意义?


冗长无序的青春不是青春,而是一场流感。我现在倒反而更推崇青春的一部分反面:理性,坚强,平和,思考,奋斗⋯⋯不拿理想主义当所有的借口。成熟和青春一样可贵。主流和异端都需要被尊重。在人人都尊重成熟的社会才有真正的青春存在。梦想和青春被过度谈论和吹捧,最后终究容易坠入虚无,坠入自我想象,坠入虚弱的借口,坠入角色扮演。


如果不能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年轻、成熟和衰老,这就意味着年轻也变成了一个没有对照的概念;如果不能以成熟为目标,给年轻设立一个局限值,那就意味着年轻自身也随之消失了;如果不能意识到年轻这个暂时性概念并不代表着永恒的标准,那么我们就无法为年轻找到真正的意义。


你知道自己有一天终将成熟,你知道自己这座孤岛终将与整个大陆连为一体,你知道自己终将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过着看似庸碌却意义非凡的生活……唯有此,你才能尽情享受青春,享受此刻的欢愉。唯有此,你才能真正饱含对所处人类社会(群体)的感情,并为之奋斗。


本文原载于《城市画报》2015年4月刊(总370期)

http://ww2/large/625a78cbgw1erl8dqvcuqj20h00mlwkl.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