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源东垣第五节历史传奇(四)、道武帝生死滹沱河

(2023-05-02 16:25:18)
标签:

石家庄城市源头

东垣

分类: 探源石家庄

探源东垣 寻根石家庄  第五节历史传奇 道武帝生死滹沱河

    太行山前滹沱河流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其是中国北方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成为物产丰富、轻纺工业发达的富庶之区,成为处于扼燕晋咽喉、居南北通衢要冲的交通要道,以东垣(真定) 为中心的这一区域成为战略要地,从中国社会进入春秋时期,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成为政治家、军事家开基创业的风水宝地。有代表性的,除了东汉光武刘秀在真定转命运、奠基业外,还有一位,就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乱局中,据真定、定中原、统一中国北方的北

魏道武帝拓跋珪。

    拓跋珪是在中国北方的战乱中崛起的。

    晋武帝司马炎篡曹魏政权,建立西晋后,大封诸王,为内乱留下隐患。晋武帝死后,惠帝昏庸,大权旁落,贾后擅政,致使八位王爷造反,史称“八王之乱”。接着州郡大乱,直到东晋,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氐、鲜卑、羌、羯等族纷纷起而反抗晋朝,整个北方陷入战乱,旧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长期流动于漠北的鲜卑拓跋氏逐渐进入华北北缘,于公元396 年开始,攻常山,据真定(东垣),定中原,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乱局面,逐步和中原文化相融合,维持了200 多年的统治。

    而完成这一历史大业的正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396 年八月,拓跋珪亲率40 万大军,挥师南下,和后燕在滹沱河流域一带展开了生死之战。魏军先是克晋阳,占并州。然后,于    这年冬十月,从晋阳悄悄地开辟当年韩信设背水之战的故道道路畅通,拓跋珪带领大军,直趋井陉,十一月出井陉关,直抵滹沱河,进击到常山郡城真定(东垣) 城下,安营布垒。

    后燕常山太守苟延率众守真定城。拓跋珪先劝降,苟延不肯打出白旗,迎接魏军大摇大摆进城。拓跋珪便令将士大举攻城。苟延虽然下决心守城据敌,但他不甚懂兵法,指挥无方,加之双方力量悬殊,燕军死伤惨重,终至北魏军队破城而入,擒俘苟延。

    真定(东垣) 一下,以东郡、县守宰或逃或降,大多数郡县都归附了拓跋珪,不归降者只有中山、邺(河北临障县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州) 三城。

    拓跋珪不给慕容宝喘息的机会,立即分兵攻打这三城。

    十一月,魏军开始攻打中山城。中山城是后燕的首都,攻下中山城,后燕就寿终正寝了。因此,拓跋珪亲自指挥攻城。而后燕将士也深知中山城防御战的胜败意外着什么。后燕高阳王慕容隆守中山南门,率众力战,从早晨打到黄昏,燕军打退魏军的轮番进攻,杀伤魏军数千人,魏军伤亡惨重,拓跋珪只得鸣金收兵。

    拓跋珪没料到中山城坚固森严,如此易守难攻,看看强攻胜算不大,就当机立断停止攻打中山城引兵向南。    

    此时,在拓跋珪营垒内有人反水降燕。此人是魏别部大人没根。他有勇有谋,但是,偏偏拓跋珪很厌恶他,他怕被拓跋珪砍头,就临阵倒戈,带着亲兵数十人投降了后燕,慕容宝任命为镇东大将军,封雁门公。没根急于立功,提出夜袭魏营。也许是慕容宝压根就不相信没根,只给了百余骑。没根知道魏军的号令,轻易进入魏营,很快摸到拓跋珪的中军帐。幸亏拓跋珪机警,发现势头不对,立即窜出大账,惊慌而走。没根毕竟人少,不能歼灭更多魏军,只好砍杀一阵子,带了一些首级而还。

    拓跋珪侥幸脱险,身上的冷汗不知干了没有,更大的麻烦就接踵而至。并州监军丑提,闻其叔父没根降燕,便督率所部人马杀回都城作乱。拓跋珪闻讯,欲撤兵北还,平息内乱。但又恐燕军穷追,腹背受敌。于是,派国相涉延与后燕议和,愿以其弟为人质留于燕。燕主慕容宝闻知魏国内部有难,不答应议和之请,派自己的冗从仆射兰真责备拓跋珪忘恩负义,同时,发步兵12 万、骑兵3.7 万,屯驻于真定(东垣)东、滹沱河北岸的曲阳(今晋州) 柏肆坞,邀拓跋珪在此决战。

    拓跋珪愤而应战。二月九日,拓跋珪移师于柏肆,在滹沱河南岸安营扎寨,与燕军隔河对垒。慕容宝趁拓跋珪立足未稳,乘夜潜过滹沱河,招募英勇敢死者万余人,夜袭魏营,自己帅大军陈于魏军营垒之北,作为后援部队。募兵借助北风纵起火来,火烧魏营,然后发起猛攻。魏军营垒纷纷起火,兵将大乱。此时,拓跋珪正在睡觉,忽听军营大乱,拔腿奔出大帐,慌乱中,衣服、靴子都顾不上穿,光头赤脚地奔逃而出。燕将乞特真率百余人飞马赶到拓跋珪大帐内,拓跋珪丢弃的衣靴还在帐内。

    也许是夜间联络不便,也许是募兵不习战术,之,不知何故,燕军偷营的募兵竟然自相砍杀起来。逃出军营的拓跋珪在外看见,立刻击鼓收众,整军布阵,下令步兵在营外点燃火炬,骑兵向燕军猛冲猛杀。夜幕之下,乞特真听到鼓声,以为中计,慌忙鸣金收兵。燕军募兵闻锣鼓齐鸣,以为遭到魏军伏击,顿时惊惶大乱,纷纷逃向慕容宝的阵营,燕军死伤惨重,燕将高长被俘。

    慕容宝只得急忙渡河北撤,引兵回中山。

    拓跋珪乘势挥师穷追不舍,燕军断后的部队屡屡被歼。慕容宝害怕成了俘虏,急忙丢下步兵,自率2万骑兵逃回中山。当时,正是风雪交加的天气,燕军士兵多带伤残,冻死者尸体相枕于路。丢弃袍仗、兵器无数。拓跋珪俘获大批后燕将士,收得兵器数十万件。

    魏军一直追到中山城下围困中山。九月,中山城粮绝。后燕慕容麟率三万人去新市(在今河北新乐)找粮,拓跋珪挥师赶到义台坞(今新乐伏羲台),与慕容麟会战,魏军大获全胜,斩杀燕军9000

余人。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较量,拓跋珪终于攻占了燕都中山城拓跋珪彻底灭了后燕。北魏完全控制了滹沱河流域,以此为基础,平定了中原,统一了中国北方。398 年六月,拓跋珪议定国号“魏” (史称北魏),七月由盛乐迁都平城。

    北魏政权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统治地位比较稳定、统治时期比较长的封建王朝它最终结束了十六国时期的长期混战、分裂局面,统一了北部中国,促进了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

族和汉族人民的融合,使南北政权对立逐步丧失了民族矛盾的色彩,为最终全国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就是在398 年这一年,拓跋珪兴致勃勃地登上常山郡城真定城,向滹沱河北眺望,隔河而踞的一座城堡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这座城堡名安乐垒,是一座军事堡垒。

    这种军事堡垒的构建,兴起于东汉。在公元2世纪初起,北方少数民族对河北中西部地区频繁侵扰,为了抵御这种侵扰,东汉王朝至十六国时期,王朝和民间陆续筑造各种用于自卫防御的城堡—— 坞堡。石家庄域内比较有名的坞堡,如井陉西缘的董卓垒(今娘子关城垣旧址)、新乐的义台坞、藁城的柏肆坞、赵县的十万垒(今赵县南1里)等。而在拓跋珪和后燕的争战中,义台坞和柏肆坞都是后燕据守的重要据点,双方在这里发生过激战。

    而此刻拓跋珪视野内的安乐垒,大约建造于公元350 年,是前燕大将慕容恪,为与冉闵(内黄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占据的常山郡城真定(东垣)相对峙,隔滹沱河,在河北岸,与真定城遥遥相对而修筑的军事堡垒,是防守渡口的军事堡垒,其位置在今正定城。

    安乐垒以及其他坞堡的形制、规模,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从相关的出土文物了解这些坞堡的侧面。在今石家庄市辖各县(市) 及保定市各县,曾出土了大批汉晋至北朝时期的坞堡建筑模

—— 陶楼,造型华丽,建筑精良。这些陶楼虽为冥器或模型,但反映了汉晋坞堡建筑的高大奢华。尤其无极县南池阳村出土的东汉时期绿釉陶楼高丽绮伟,共4 重檐6 层,是汉晋坞堡建筑中瞭望楼的缩影。

    可以想见,拓跋珪面对如此坚固城堡,又闻其名为“安乐垒”,内心不定怎么赞赏呢。

    兴致所至,萌生出了改变一个区域中心城市历史命运的主意。《元和郡县图志》17 卷《河北道恒州》是这样记载的:拓跋珪“北望安乐垒,嘉其美名,随移郡理之。”

    拓跋珪为什么这么喜欢“安乐”这个地名?他是想起了首都盛乐,从北盛乐,到南安乐,寄予了在中原扎根的宏图大愿呢?亦或是长期征战,厌倦了,这时希冀安乐呢?

    总之,不管拓跋珪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因了他的一念起,就把常山郡治从滹沱河南,移到了滹沱河北的安乐垒。安乐垒,这座十六国时期修筑的军事堡垒,从此成为一郡之城,在此后的一系列战争中,不仅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而且不断地得到扩建和加强,成为一处新的名城重镇。到隋唐时期,安乐垒取代东垣变为真定城,开始了石家庄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新纪元,迈入了石家庄古代中心城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真定(正定) 阶段。

    东垣(真定) 这座雄踞滹沱河南岸的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历史。正可谓“君王一念起,郡城渡河忙。东垣成历史,真定续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