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源东垣寻根石家庄第三节东垣城今安在?

(2023-04-11 09:44:40)
标签:

东垣

石家庄城市源头

分类: 探源石家庄

   探源东垣 寻根石家庄      

  第三节 东垣城今安在?       

                考古证明东垣故城的存在

       作为石家庄中心城市源头,东垣今安在?

   奔腾不息的滹沱河水带走了千年时光,也把东垣(真定)古城的雄姿带进了历史尘封中,在滹沱河南岸,昔日东垣雄踞的地方,如今已是禾稼飘香,高楼林立。

历史不会消失。历史掩藏在典籍中。检阅浩瀚的历史典籍,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追怀故城的千年沧桑,仍然能领悟到东垣(真定) 的历史辉煌,感悟这座故城的传奇色彩。

    历史也深埋在地下,历史沧桑掩藏不住东垣(真定)城的余韵。历史留下了不幸,也留下了万幸,在滹沱河畔留下了这座千年古城的遗址,让后人触摸千年城垣的余韵。

  东垣(真定) 故城遗址位于现今石家庄市区滹沱河河南岸的东古城、南高营一带,北隔石太高速公路与滹沱河相望。 对东垣(真定)古城遗址,上世纪50 年代、80年代分别做过调查,2004 年以来,文物部门先后几次进行了局部考古勘探,初步查明,故城平面为不规则长方形,北城墙因地势原因两度转弯,城址东西长约2 公里,南北宽约1.5 公里,面积约3 平方公里。城墙基宽约20 米。 

从残留在故城遗址范围内的断垣残壁,还有那时不时从滹沱河畔的黄壤黑土中裸露出的残砖片瓦,让人们来领略和捡拾它曾经的辉煌。近几十年来,在故城遗址,不断出土和发现文物。 1963 年在城址内挖排水沟时出土成批半两钱范、泥碗、陶马。在城址附近,陆续发现过战国货币窖藏、汉代五铢钱范及铸币作坊遗址。1980年,文保部门在距东垣故城遗址约1公里的柳辛庄村南,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贵族墓。虽然被盗扰,但是,仍然在墓中发现了铜器、陶器、玉石器、五铢钱等。其中,铜器中的铜熨斗,柄制成龙头形状,应该是贵族使用的奢侈品。特别是墓中出土了完整的玉衣片共76 片,成方形或长方形,均为白玉质料,每一块的四角都钻有圆形小孔,不少小孔内残留有铜缕的残段。从该墓发现的铜缕玉衣片及五铢钱推断,墓主人应是地位相当高的真定国贵族。在汉代,盛行玉衣殓服,根据人物的级别,规定用不同的材质连缀,有金缕、银缕、铜缕、丝缕。其中,帝王级为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铜缕玉衣残片出土,在河北省内,目前还是唯一的一次。   

    在城址东墙外有北魏至隋代定林寺遗址。在故城周边,有汉代名人墓葬—— 赵佗先人墓、张耳墓。  

    和故城遗址并存的,是当地延续下来的和东垣古城有关的村落、地名,如东古城、西古城、高营,以及城角寺、城道沟、城坡口、西城坡、城疙瘩等,让后人感受到东垣古城的存在。

   2011年12月、2012年2月至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先后两次对东垣(真定) 故城遗址部分地域进行了勘探调查,发现城垣、护城壕、窑址、水井等遗迹222 处,确定遗迹时代与东垣故城为同时期。 

      东垣(真定) 古城遗址是石家庄市境内现存古城遗址中面积较大的一处,仅次于中山灵寿都城遗址,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部门对故城遗址进行了历史文化遗存定量评价及评分,列为一级历史文化遗存,正式宣布东垣(真定) 故城遗址为省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兴废,历史定格:东垣(真定)是石家庄中心城市的源头,是石家庄城市文化的发祥地,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附:          

       东垣(真定) 大事记

  1.约在公元前381 年,被魏国控制的中山国桓公复国,逐渐发展壮大,国土疆域扩大到“方五百里”,北界约在今保定市、满城向西一线,南界约在今冀县、高邑一线;西界为太行山;东界约在今保定市至冀县一线,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在此期间,中山国在域内设置了若干城邑,据《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一书考证,中山的城邑共有36 个,其中包括东垣邑。东垣因其雄踞滹沱河南,扼守太行出口,衔燕赵、控中原,成为中山国的战略要邑。

    2.赵武灵王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后,国力大增,开始策划攻伐中山的战争。公元前307 年正月,赵武灵王经过五天的朝议,发兵攻伐中山,战于房子(今高邑县西)。与此同时,燕国也发兵攻中山。中山国击败燕、赵两国的攻伐。公元前305 年,赵国再次发兵,从南、北两面攻中山。赵武灵王亲率军从南面攻取鄗、封龙(今元氏县北)、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东垣。赵武灵王在东垣夜梦神女,于是建神女楼,令群臣赋诗填词以记之。

    3.公元前228 年,秦灭赵国,在赵地推广郡县制,设立恒山郡,辖域相当于今石家庄市及保定西部,北抵恒山(今阜平县神仙山)。以东垣为恒山郡治所,由此拉开了东垣作为滹沱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序

幕,是石家庄市的历史源头。

    4.秦王朝后期,东垣作为恒山郡城,政治和军事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各派势力争夺的重要战略要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陈胜部将武臣控制赵国故地,在张耳、陈余等人的扶助下,叛陈胜自

立为赵王,急派大将李良攻占恒山郡地,控制东垣城,并以此为基地,发兵西攻太原。次年九月,秦朝大将王翦、章邯等率军围攻赵王和张耳,赵大将陈余据东垣兵众与秦军对峙。

    5.公元前206 年,秦王朝灭亡,项羽大封诸侯,封张耳为恒山王,都城先在东垣,仍保留这座城市政治中心的地位。张耳就国,陈余忌恨张耳为王,拥兵向张耳发动进攻。张耳吃了败仗,丢弃封国,投奔汉王刘邦,封为赵王。汉以张苍为恒山郡守,郡治东垣。

    据考古,张耳卒后葬在东垣。在距东垣故城西南约四五华里小沿村一带(今石家庄市区丰收路北),地表原有高15 米左右的大土堆,仰望有连云之势,俯瞰状如磨盘,故称云盘山。1978 年7 月在此基建施工时,发现了一座西汉贵族墓,经考古部门发掘,出土有铜缕玉衣残片和部分铜器,并发现了一方印文为“长耳”的铜印。据考证,在秦汉之际,作为姓氏的“长”与“张”通用,据此推断,墓主人应该是恒山王张耳。

    6.公元前204 年,刘邦在元氏恢复设立常山郡,东垣(真定) 大事记将郡治由东垣迁到元氏,东垣降为县治。

    7.汉六年七月,韩王信以马邑降匈奴,与匈奴勾结反汉。刘邦亲自出征讨伐。汉八年冬,刘邦御驾亲征讨伐韩王信残部,一直打到东垣。刘邦一到东垣。

    8.汉十年(公元前197 年) 八月,赵相国阳夏侯陈豨与匈奴勾结反汉,自立为代王,略赵地,攻占恒山郡22 城,陈豨派大将赵利守东垣。刘邦亲自北上征讨,于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 初冬打败陈豨反军。但是,东垣还在反军手里,刘邦整整攻打了一个多月,才拿下东垣。刘邦看到东垣地理位置如此显要,作为军事重镇,东垣安定,燕赵一带便安定,于是下令将东垣更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

    东垣战役,是征讨陈豨反军的最后一役。攻克东垣,平叛取得了很大胜利。刘邦命军士在东垣城内置数十面大鼓,“击鼓相庆,月无虚日”。从此,东垣大鼓便延续下来,一直延续到当代,成为享誉华夏的民间文化表演形式。

    9.刘邦二到东垣,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这就是了解到,在岭南称王的赵佗为东垣人,于是促成了和平统一岭南。

    赵佗,东垣人,秦朝将领。公元前218 年,赵佗受命,和大将屠睢率领50 万大军进军百越。主将屠睢战死后改由让赵佗统军。赵佗采取“和揖百越”的方针,团结越族部落头人、酋长,逐步得到越人的拥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 平定了百越之地,成功地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郡置县,建立了秦朝地方政权。赵佗又向秦皇建议,从中原地区向岭南移民50 万人,与越族民众混居杂处。至此,岭南地区归入秦朝版图。

    公元前209 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秦灭亡后,在中原没有建立统一中央王朝的情况下,赵佗统一了岭南地区,以番禺为都城,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其时,南越国的疆域“东西万余里”,大体上东接泉州,北以五岭与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广西西北部的南北盘江(红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区。刘邦从东垣班师回朝后,于这年的五月派文臣陆贾,赴番禺,颁诏授玺,封赵佗为南越王,奉劝赵佗归顺汉朝。赵佗以国家统一大业为重,奉汉称臣。至此,一个具有民族区域自治性质的政权在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安定的环境,中原和岭南相互支持,使得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10.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 年),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文帝下诏,重修赵佗先人墓,并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赵佗先人墓在今石家庄市区中华北大街赵陵铺东,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1.汉武帝元鼎年间(大约公元前114 年),汉武帝下诏封常山国王刘舜的儿子刘平为真定王,析常山的真定、绵蔓(今鹿泉市北故城)、藁城(今藁城市丘头)、肥纍(今藁城市城子村) 四县立真定国,有37126 户,178616 人,国都真定城(东垣)。真定国共传六代。第一代真定王刘平在位25 年,死后谥号顷王,传位其独生子刘偃;征和四年(公元前89),刘偃嗣位,在位18 年,死后谥号烈王,王位传其子刘申(一作刘由);刘申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 年) 嗣位,在位23 年,死后谥为孝王;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 年),刘申子刘雍嗣位,在位16年,谥号安王;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 年),刘雍之子刘普嗣位,在位15 年,谥号共王;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 年),刘普死后,其子刘杨嗣位。到公元9 年,刘杨在位16 年,被王莽废为公。汉更始帝时复刘杨真定王号。

    12.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 年),王莽把持朝政,更改官名、地名,改真定为思治。

    13.汉更始二年(公元24 年),刘秀任大司马,持节北渡黄河,镇抚州郡。公元22 年十二月,刘秀至邯郸。赵缪王刘林劝刘秀决河水灌赤眉军。刘秀没有听从,继续北上巡行。刘林便与邯郸卜卦者王郎合谋,诈称王郎是汉成帝子,名刘子舆,立为天子,定都邯郸,传檄河北郡县,围剿刘秀,刘秀被王朗追赶,四处疲于奔命,史称“刘秀走国”。河北郡县几乎都已归附了王朗,只有信都太守南阳人任光、和戎(今晋州) 太守信都人邳彤不肯依附。刘秀在三人的帮助下,北攻中山,克卢奴(今定州) 城,南至真定。刘秀手下人刘植游说刘扬,使刘扬归顺刘秀。刘秀又迎娶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和刘扬联姻。刘秀的实力和王朗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向王朗展开了进攻,连克涿郡、中山、河间、清河诸郡的22 县,在钜鹿大败王郎军主力,五月攻克邯郸,杀王郎。

    14.公元25 年,刘秀在鄗(今柏乡县固城店,一称在高邑) 称帝,建东汉。刘秀出兵击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大将贾复在真定健乡(今正定东权城)大破青犊,又破五校于真定,基本平复河北全景。

    15.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 年),真定王刘扬与绵蔓(今鹿泉市北故城) 土匪相通,欲谋自立,刘秀派遣耿纯诛杀了刘扬兄弟,真定国废,真定成为常山郡(治所在元氏故城) 下辖的一个县。

    16.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 年) 五月,刘秀将郭圣通由贵人晋升为皇后,立郭圣通所生儿子刘强为皇太子。刘秀看在皇后郭圣通的面子上,念刘扬谋反未成,又封刘扬之子刘得为真定王。10 年后,贬真定王为真定侯,真定由王国都城降格为侯国城邑。真定国属县归常山郡。

    建武十七年(公元41 年),刘秀下诏废黜了郭圣通的皇后封号,立阴氏为皇后,阴氏的儿子刘庄为太子。郭圣通次子刘辅封为中山王,贬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建武二十年(公元44 年) 中山王刘辅改封为沛王,郭圣通也随之改为沛太后,于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 年) 抑郁而终。

    17.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 年),汉明帝刘庄临真定,参加郭胜通父母合葬大礼。

    18.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 年),真定人褚燕(后改张燕)响应黄巾起义,聚众于山间。次年,合众百万,号黑山军。中平四年(公元187 年),黑山军分裂,张燕派人求降。汉灵帝拜张燕为平难中郎将。

    19.赵云(?—公元229 年),字子龙,东汉常山郡真定人,为人正直,智勇双全,面对豪强混战、民不聊生的乱世,赵云便组织乡勇,维护地方。东汉初平二年(公元191 年) 赵云受乡里推举,率众投奔公孙瓒。此时刘备依附公孙瓒任平原相。赵云与刘备交好。从此便追随刘备转战南北,成为一代英才,刘备赞誉他“一身是胆”,军中称呼他为“虎威将军”。同时,赵云的政治政治眼光、战略眼光以及人格品行,也为同时代和后人赞誉,诸葛亮对赵云品行大为称赞;历代文人学者著述立说褒扬赵云“不独有将略,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实古重臣之选”。赵云历任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并

封为永昌亭侯。建兴七年(公元229 年),赵云病故,追谥为顺平侯。

    20.三国时期,曹魏王朝调整政区,常山郡治所从元氏徙治真定。管辖7 个县,一直保持到东晋时期。两晋时,真定城垣扩张,城垣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名城。

    21.三国魏高贵乡公正元元年(公元254 年),封楚王曹彪之子嘉为真定王。

    22.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 年),西晋立国,封同姓王57 人。其中封汝阳子司马衡为常山王,食邑3790 户,贬魏真定王曹嘉为高邑公。

    23.西晋末、东晋初,整个北方陷入战乱,旧史称之“五胡十六国”。华北成为重灾区。真定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重点地区。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王,起兵反晋。东汉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 年),刘渊遣石勒等十将东下河北,率军攻常山,为晋将王浚所败。次年九月,石勒再次进攻常山城,守将王浚向鲜卑拓跋氏政权借骑兵救之,大破石勒于飞龙山(即今鹿泉市封龙山)。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 年),后魏冉闵攻占襄国(今邢台),游食于常山、中山郡。前燕大将慕容恪攻冉闵于常山,隔滹沱河筑安乐垒(今正定),此为正定城首创之始。

    24.公元384 年慕容垂自立燕王,相继攻克信都、常山、中山等地,占领整个河北地区。公元385年慕容垂建都中山(今定州),次年正月称帝,史称后燕。

    25.东晋末期,长期流动于漠北的鲜卑拓跋氏逐渐进入华北北缘。鲜卑族拓跋部拓跋珪于公元396 年开始,率大军出马邑,克晋阳,取并州,东下井陉关,长驱直入,直抵滹沱河,进击到常山真定城下,

常山郡城陷落,常山以东守宰或逃或降,数十县都归附了拓跋珪。东晋天兴元年(398 年),拓跋珪兴致勃勃地登上常山郡城真定城,向滹沱河北眺望,隔河而踞的城堡安乐垒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据《元和郡县图志》17卷《河北道恒州》记载:拓跋珪“北望安乐垒,嘉其

美名,随移郡理之。”常山郡治从滹沱河南移到了滹沱河北的安乐垒。真定城为真定县治。

    26.北齐天保初(公元550 年),常山郡复治真定。著名文学家颜之推随齐主巡行山西时曾住常山郡城,对当地经济、风俗留下诸多记载。

    27.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 年),析定州、赵州各一部置恒州,治常山县(今正定)。

   28.隋开皇三年(593),废常山郡、赵郡,直接由州辖县。由于常山郡行政建置撤消,真定由郡城降为县城。此后不久,又将真定县治北迁到恒州城安乐垒(今正定城)。东垣(真定) 城逐渐毁废。

    29.现在,东垣(真定) 故城遗址位于滹沱河河南岸,北隔石太高速公路与滹沱河相望,西为西古城,东至北高营村南,南至桃园村北。在故城周边,有汉代名人墓葬—— 赵佗先人墓、张耳墓,近几十年来,在故城遗址,不断出土和发现文物。在城址东墙外有北魏至隋代定林寺遗址;东古城村内有棘壁寺旧址和明代重修碑。1980 年,文保部门在距东垣故城遗址约1 公里的柳辛庄村南,发掘清理了一座东汉贵族墓。在墓中发现了铜器、陶器、玉石器、五铢钱等。其中,铜器中的铜熨斗,柄制成龙头形状,应该是贵族使用的奢侈品。特别是墓中出土了铜缕玉衣片及五铢钱,墓主人应是地位相当高的真定国贵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