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从心开始——对《灰雀》的批注式解读
(2010-10-19 18:25:57)
标签:
列宁
萧山
灰雀
解读
教育
|
分类:
文献资料
|
| 沟通,从心开始——对《灰雀》的批注式解读 |
|
|
作者:萧山何伟敏… 文章来源:转载自《小学语文天地》 |
|
沟通,从心开始
——对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灰雀》一文的批注式解读
(笔者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灰雀》,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文本开始叙述了列宁对公园里的三只灰雀十分地喜爱。有一天,他意外地发现其中的一只不见了。正当他心急火燎地在寻找那只丢失的灰雀时,遇到了小男孩。经过交谈,列宁很快就明白了灰雀就是被眼前这个男孩捉走的。为了让男孩能主动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将灰雀送回来,列宁想方设法地循循善诱。最后,受到感动的小男孩终于将灰雀放了回来。课文在赞美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的同时,笔者以为小男孩之所以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地将灰雀送回来,归根到底在于,列宁在整个事情的处理过程中,运用了“从心开始”的沟通策略。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采用批注式的方法,对《灰雀》一文进行了如下文本解读。)
灰 雀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起初,当笔者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理解为作者描写了三只可爱、有趣的灰雀。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对这几句话的理解与感悟也渐渐地深入。一个是停在高大树上的小鸟儿,一个是在树下悠闲散步的伟人,怎会看到如此清楚,连胸脯是粉红色的有几只,深红色的有几只也了如指掌?这难道仅仅靠一个人的仔细观察就能做到?笔者想,树下的人,假如没有对鸟儿如痴如醉的喜爱,怎会看到如此真切?唯一的理解,只因为爱的深沉,所以才看得真切。读到此处,一位视鸟为朋友,对鸟儿无比喜爱的列宁形象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它们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假如说前面对灰雀的描写,只是我们读者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话,那此处的几句话,尤其通过“每次”、“都要”、“停”、“仰望”、“经常”、“面包渣和谷粒”等词儿,则把一个爱鸟、护鸟,视鸟为自己的“孩子”的列宁形象刻画得更加栩栩如生了。在列宁的心目中,这几只灰雀,哪还是鸟儿呀?简直就是他的朋友,他的亲人,他的知心爱人了!不然,哪会天天来看望它们,还给它们带来食物吃呢。)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爱鸟心切的列宁,当发现自己心爱的天天见面的鸟儿缺少了一只的时候,列宁是心急如焚,他在周围整个树林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一个“周围”、一个“找遍”,对列宁当时不见了鸟儿的焦急心情可想而知了:既有不见了“朋友”的焦急;也有一时找不到“朋友”时的紧张;既有为“朋友”的下落不明而深切地担心;更有为朋友可能遭遇的种种不测而害怕……)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对于一个为失去朋友而正走投无路的列宁,看到一个小男孩,似乎是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当然,列宁此时,列宁则完全不知道那不见的灰雀跟眼前的这位小男孩有着密切的关系。)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没……,我没看见。”短短的一句话,五个字,对于我们的阅读者来说,却是大有嚼头的。曾记得有人这么说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长文短教,短文长教。长文短教,笔者以为主要指的是通过长文,我们要努力培养孩子们对文本概括能力,要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来概括文本的主要意思;而短文长教,则主要是要通过那些言简意丰的语言,去揣摩、咀嚼、体会、解读语言内在的、深层次的含义。像这儿的这句话,笔者以为就属于言简意丰的语言。对于小男孩的这句回答,我们可以思考:对于列宁平平常常的一句问话,小男孩为什么要用两个“没”?中间又为什么要停顿一下?这一停顿,能读出小男孩当时内心怎么的心情变化?假如小男孩子真的没看见,他干嘛不理直气壮、态度坚决地回答?这中间有着怎样的原因?……所有的这些,笔者以为都会让初次读到此篇课文的读者展开想象空间的。列宁,作为苏联十月革命的领导人,一个世界级的伟人,当然能感觉到这其中深藏着的疑问了。于是,就有了列宁与孩子下面这些精彩的对话。当然,以下的这些对话,都是建立在列宁对小鸟就在小男孩那儿深信不疑的基础之上展开的。用一个词语来说,列宁属于是有的放矢地展开问话的。) 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既然列宁知道灰雀就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事实,那他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问他,甚至于命令他马上把灰雀送回来呢?其实,这正是列宁教育孩子最高明、最智慧的地方,也是文本值得我们教师化笔墨与功夫的地方。在这儿,列宁故意假装不知,通过一句“它怕冷”,把对失去小鸟后无比惋惜又十分关切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列宁之所以要通过这样的语气来说给小男孩,笔者以为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对小鸟的爱心,来唤醒小男孩心底那颗暂时沉睡了的本以善良的爱心。)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此时的小男孩,内心肯定是矛盾极了:不说出来吧,但眼前的这个和蔼慈祥的人,却对这只灰雀如此地关心与爱护,让他实在于心不忍;说出来吧,却暂时还没有这样的勇气与决心。)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看到小男孩犹豫不决的神态,列宁继续运用“攻心”策略,“多好的灰雀啊,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一个“多好”、一个“可惜”,把自己对灰雀的失去再次表现出了无比的痛心与伤感。此时的列宁深知,既然小鸟就在对方那儿,他就不信通过自己的循循善诱,会唤不醒他内心的爱心。)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列宁反复而又有效的“心理攻势”下,小男孩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了,而且是那样的坚决,那样的果断,那样的彻底!小男孩连续两次“会飞回来的”,再加上一个“一定”,而且还要补充一句“它还活着”,把小男孩前面说的“没……我没看见”给完全地否定了。我们作为读者,或许也真的很难完全准确全面地揣摩出小男孩在作出这一重要决定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态度的变化,与列宁前面对他的影响与启发引导,与列宁那颗爱鸟、护鸟的美好心灵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小男孩之所以要把灰雀捉走,肯定也是喜爱它所致。然而,在列宁的细致入微的循循善诱下,小男孩深深地懂得:一个真正爱灰雀的人,不是把它捉去关在笼子里,而是应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树林之中,让它与我们人类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列宁问:“会飞回来?”(事情基本成功,但列宁为了证实小男孩的放鸟之决心,故意装作不知详情,再次问小男孩。这再次体现出了列宁在教育小男孩过程中的智慧与良苦用心。)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小男孩几乎用保证式的口吻,响亮又肯定地对列宁说,可见小男孩对于改正过去错误的决心之大;态度之坚决。)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灰雀回来了,列宁再次用他那几乎诙谐幽默的问话,一方面为灰雀能顺利回来而喜出望外;另一方面,也为小男孩能改正错误,诚实守信而欣喜激动。)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总述:课文从灰雀“失而复得”这样一个曲折而动人的故事,除了显而易见的一些主题之外,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小男孩之所以能主动、愉悦地将捉走的小鸟送回大森林,笔者以为跟列宁在事情处理过程中的以“心”换“心”,以诚待人的引导密不可分。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假想一下,假如一开始,当列宁探出小鸟在小男孩那儿之际,不是循循善诱,而是采用了教育、批评、强制送回的办法,结果会怎样?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笔者以为也再次验证了那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名言:沟通,无极限;沟通,从心开始!)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