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补课补到脑残

(2010-02-09 17:46:34)
标签:

杂谈

学声:不要减负了
 
     “以前假期都是玩过来的,现在呢?大力提倡减负,减得我这个寒假天天呆在家里面,无奈地面对书山题海。”的确,减负减得这个初二的孩子每天不得不呆在家里在我的陪伴下度过整个寒假。
      
                            假期补课是一种风气

      这个寒假,让每个人都成了宅男,连小学生也不放过。家教qq群不间断的响起:高二男生补数理化,初三女生全科都要补.........小学二年级,孩子很顽皮,成绩不及格,严厉的男老师补全科........小学三年级,小孩基础不错,要钢琴专业的女生........

      我自己寒假兼做了三份家教,每每看到孩子们麻木的表情,我很无奈。令我记忆最深的是这个寒假给初二一男生补英语,刚到他家,他就拉着我去他房间。“诶,这孩子还蛮刻苦的嘛!好好给他补啊,国家的栋梁呀!”结果呢,把我拖进房间后,他求我说:“你去劝劝我妈妈叫他不要我补课吧。寒假过年耶,我还没和伙伴们好好玩玩呢。求求你了。”细问方知原来我是第三个家教了,前两个都因为不答应他的要求而故意不合作被辞退了。
 
     诶,谁不想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呢?谁不想抓住好不容易可以玩耍的寒假好好和伙伴们玩一把?可到底是谁的需求让家教qq群不断的响起呢?
      
     “谁想补啊,都是老爸老妈逼的。今年整个厦门全市联考,考得不太好,数学只考了105,就寒假被逼猛攻数学了。”今年就读于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小张感慨说。

      小张的爸爸对我说:“他就是数学很差啊,才考105,别人都考130左右的,他同事的儿子就考了128。这一科被别人甩掉这么多,高考还考什么学校啊。还有一年就高考了,寒假再不补,高三就跟不上了。”
 
       题目一样,就注定被比来比去。全市联考可“害惨”了这位小伙子,寒假没时间玩了。

       可跟他同样境遇的同胞可不在少数:“整个厦门,全市差不多有90%的学生在假期补课,我的同学差不多都在补课。放假这么久了,大家都没出来聚过,谁都没时间。”“看来这补课还在厦门成风气了,怪不得家教信息那么多,寒假又有饭吃了。可我从来就没补过课啊,在我们遵义都是学校天天上课,哈哈”我调侃道。这个已经高三的帅气男生很无奈:“都怪自己一开始没努力,差太远了,现在还不拼,就真的死了。”

                              学校减,家里加

      “现在的孩子,一般小学的就请钢琴,小提琴,画画等艺术专业的厦大学生家教;初中高中啊,就主要是补课,哪门差就补哪门。也有很多本来就很好,但想要提高的。”看来,只要你还在九年义务+三年奔大学的,就别想假期玩的高兴。“我们每天都收到很多家长的信息,可好多大学生都回家了,供不应求啊。”童生家教群的群主之一说。

        就童生家教,好几个群天天振动着我们靠补课吃饭一族的耳膜。在厦门,像童生家教这样规模的还有好多:诚译家教,厦门五优家教,A家教,金老师家教..........

       “没办法啊,现在的每个家庭小孩子都去上艺术班,学学钢琴,画画,吉他等等,学点艺术类的东西总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没坏处吧。现在不趁小赶快学点,长大后学业繁重,没时间学,以后和别人竞争没优势啊。” 寻求钢琴老师的黄阿姨很无奈。
 
      “减负到底减到哪儿去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玩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学校是减负了,可假期没的玩了,家里天天猛补。吃完饭,睡觉,醒后补课。我还好了,我有些同学白天连觉都没的睡。”似乎初二的小林还蛮庆幸自己还有觉睡。

        在厦门,假期补课可是违规的。从海峡导报上了解到。 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对导报记者“在减负上,今年有什么新措施吗?”回答说:“在减负上,去年厦门在全省率先全面禁止寒假补课。今年将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将减负落实到实处.........”   

        “违规?减负?学校一减,家里面猛补,那还不是一样,还是不要减了,学校好好学,假期就没人请家教了,也不违规了,假期也可以好好放松的玩了。”愤怒的小林可是为教育局解决补课潮问题找到了好方法。
 
                       “不要减负”凸显教育制度缺陷

         “没办法啊,如果你不补课,落在别人后面了,考不上好大学,以后怎么办啊!我们父母能做的也只有给孩子好一点的物质需求,请个还老师帮他学习,考个好大学。”身为父母黄阿姨面对孩子们的‘叛逆’表示无奈:“不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你说你以后能干嘛呢?”
    
         在中国的记忆里,所有的青少年们都在整日的书山题海中默默度日,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只为了考个好大学,以后过的像人样一点。

        “难道只有每天苦苦的念书才能出人头地,难道只有读大学才有出路,难道只有门门考一百分才算栋梁吗?那当我们面对西方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羞愧,特别是美国这个人才济济的国度,他们的小孩却每天嘻嘻哈哈,快快乐乐。”

         转首我们身边,韩寒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道路:我们没必要去挤千军万马要过地独木桥。被收录入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大小眼看美国》一书小作者陈韵正小同学比其他同龄同学有着许多光环,最耀眼最独特的是: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她小小年纪足迹遍于四大洲。这一切都得益于良好的家境和开明父亲陈强的观念:我认为旅行是很好的学习,从小培养孩子国际观,让她看看真实的世界。

        回首,走“国际化道路”的中国人那可是光芒耀眼,诺贝尔也只青睐我们的侨胞们。试问,负担沉重的中国本土栋梁,却没有拿过一次诺贝尔,谁之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