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歌声》:在我们回不去的家园有一群天籁童声!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30/3a3ae62f0bff426eaca0304a1f698e71.jpeg
《花儿与歌声》故事的主体很像著名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是说一群孩子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唱歌的故事。但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花儿与歌声》关注的是当下中国特有的留守儿童的故事!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30/48ad01d813054b6b8820391398347c66.jpeg
高速发展与资源严重不匹配是当下中国社会非常魔幻的一对悖论,大量青壮年从农村涌向北上广深,辛辛苦苦打拼,在赚取不菲的收入同时,也不得不放下了在家园的孩子和老人,造成中西部地区大量空巢村落的产生,也造成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一带有特殊时代烙印的群体。《花儿与歌声》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30/a4f6c27179b34bd89667f475d72fc5c1.jpeg
影片主要是以范大强和心明两兄妹的故事为主线串连,但是其他留守儿童虽然戏份不多,也各有特色。比如大强家隔壁的范梅学习成绩好,家里也有钱,但是每天对着父亲留给她的五十块钱,内心渴望的却是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跟父母呆在一起。幸好年轻的老师教给她一个道理,学好知识,拥有走出去的能力,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多了一个选择,能够走出去,再回到家乡,才是真正强大的表现!这种愿景当然是好的,只是对于当下的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恐怕还很难实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30/4a3778bad9654f91a5e9a15e381369fe.jpeg
心明和她的同桌马兰花,反映的又是另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但是在很多偏远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如果说心明的故事已经足够扎心,父母离异,小心明又有先天问题,所以被母亲在买给她一身新衣服之后狠心抛下她;那么马兰花身上体现的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父母明明还在身边,但是却不能一碗水端平,小小年纪不仅要做饭,就连吃饭都不能上桌,眼巴巴看着更受宠的弟弟在父母身边的样子。虽然电影中表现出来只是寥寥几个镜头,但由此可见,这种现象绝不是泛泛。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30/c596faf6b4924869a7349b620f3bb737.jpeg
尽管留守儿童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是电影《花儿与歌声》并没有怨天尤人,它在展现出这些问题之后,也给出了一个更温暖的解决办法。年轻的支教老师和看上去老成古板的校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量给孩子们最大的关爱和保护,虽然过于理想化,但是通过网络传播,吸引到社会的关注,确实也是当下的一种独特现象。并且,孩子们的天籁童声和纯净的笑容,也确实值得我们去温柔呵护。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30/aad14f38d0be42e4ba3ba8357661158f.jpeg
最后特别提一下,《花儿与歌声》作为一部主打音乐的电影,在选歌和音乐创作上也另辟蹊径,很有特色,其中一首童声合唱是给著名的古诗,杨万里所著《小池》配乐演唱,歌词的意境与孩子们的笑容配合在一起,加上舒缓悠扬的旋律,无论视觉还是听觉上,都叫人赏心悦目,十分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