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手,扶手,推手——阅读指导有“三手”
(2011-07-21 17:40: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课文教学 |
抓手,扶手,推手
——阅读指导有“三手”
凯勃司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共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赫尔岑说:“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柯里叶尔说:“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听听名人这些关于书的比喻就知道,对任何作品的阅读,都不可能是平等的交流。也正是这种不平等才会导致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所幸不是一千个别的什么人;也正是这种不平等才使得当今不少打着创新幌子的师生有了各种各样令人匪夷所思的所谓个性化解读,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原意的遮蔽甚或对思想的误读!
这一千个读者读出来的一千个虽然还是哈姆莱特,但毕竟不是一个哈姆莱特而是一千个!这也就是不尽如人意之处,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光怪陆离的解读!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引导,才能引导学生的多元思维,使学生既创造性地建构文意,又避免钻牛角尖、剑走偏锋?我人认为,关键就在“引导”二字上!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查了“引导”一词的两个基本义项,不嫌麻烦,特摘录如下:1.带领;领路。2.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由此可见,从广义上来说,“引导”是指通过用某种手段或方法去带动某事物或某人趋向某一个既定的目标。既然这样,那么,可不可以说,在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引导”只有真正起到了带领、领路的作用,才可以算是真正有效的引导;当然,老师的“引导”只能是“带领”或“带路”而不是“代表”甚至“代替”, 才可能引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建构文意;老师的“引导”只有通过用某种手段或方法去带动学生围绕既定的目标去展开阅读了,或者说,老师的“引导”只有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真境界;老师的“引导”只有目标真正明确了,才可以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满理性,而不至于剑走偏锋、钻牛角尖,不至于出现一些匪夷所思、光怪陆离的所谓“个性化”解读!
因此,在阅读某文本之前,为师的首先就应该把阅读某文本的某种手段或方法给予阅读者——我们的学生,诸如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提供相应的阅读规范,介绍好相应的阅读方法,设计相应的导读提示,拟定相应的导读问题。我擅自把这些阅读某文本的某些手段或方法称之为阅读的抓手,这个比喻如果不算荒谬的话,我便把阅读前的某些个明显的期待心理和意向性或曰我们既定的阅读目标称之为阅读的扶手——有了这样的“扶手”走起路来会稳当很多。当然,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之,要把学生往正常的阅读思考之路上再送一程,也就是说,作为教师必须做好推手功,此谓之为阅读的推手。这就如同驾驶机车,要掌握好方向盘以保证正确的行车路线,还得手脚眼脑协调并用才能安全驾驶,而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地。
有了与文本配套的“阅读的抓手阅读的扶手阅读的推手”,就可以避免“太简单”“而且无趣”和“千篇一律”之病,可以避免“似乎不甚恰当”的“见仁见智”的“自由发言”,可以避免“学生谈看法、意见”却不能“从课文中寻找具体的词句、语段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就可以避免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抓点太多目标过散而导致的挂一漏万的毛病,就有可能真正达到引导学生既能引导学生的多元思维,创造性地建构文意,又不至于出现钻牛角尖、剑走偏锋、光怪陆离的解读。
当然,为师的在设计“阅读的抓手阅读的扶手阅读的推手”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作者设下的思路,考虑作品的时代性,毕竟,被某一代人奉为圭臬,顶礼膜拜的,到了另一个时代,很可能一钱不值,显得尴尬而可笑,这话儿很可能极端了一些,但至少,“经典”的“季节性”变化确实在所难免,也无可否认;其次要考虑设置导读有提示和问题时自己如何置身事外,以避免自己的主观感受影响学生,要考虑如何为学生自有个性解读提供条件,而不至于限制学生的思维;另外,我们目前使用的教科书顶多只能算是“教本”,要想让学生动心——有心潮澎湃的感动,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质疑,就得考虑导读提示和问题的助读性和可操作性,把学生手头的“教本”变成“学本”,否则,作为时代的产物,作为时代的反映,作为经过时间考验的精神产品,文本再精彩再经典也没用,因为学生无法自己细细地品味,不能品出个中滋味,结果只能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只能是读无所获读书无用,只能是背着儿媳妇上泰山搂着儿媳妇出汗——出力不讨好!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只能是语文,不信,不论你做多少答卷,填多少题卡,在技术层面下多大功夫,你也很难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更不用提人文关怀了!曾经在一份卷子上见过一篇题为《读书三境界》文章,谓读书有“吞”“啃”“品”三重境界: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的低级阶段;咀嚼消化,强行吸收的知性提高阶段;焚香沐浴,如饮醍醐的悟性升华阶段。作者又说,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其言极是,遂以为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