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而”的用法及表达效果赏析
(2010-04-10 20:54:29)
标签:
《滕王阁序》表达效果王勃三江 |
分类: 部分已发表的文章 |
这篇旧文拿来供学生参考之用,别无他意。
《滕王阁序》中“而”的用法及表达效果赏析
李金玉
《滕王阁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大约在26岁那年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时,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于滕王阁的宴会应邀即席之作。从此,滕王阁因《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滕王阁序》却不仅仅因滕王阁而流芳百世——王勃6岁便善诗文,人称“神童”,15岁就被荐于朝廷任职,后因写文章得罪权贵而革职,从此序内容之博大、辞采之富赡足可见其出色的文才之一斑!——诗序的内容十分含蓄,在遍赞与会主宾的同时,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莫大的孤独,而这又正是“失路之人”所共有的悲哀与孤独,因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诗序的语言凝练,概括性很强,且又极富形象感和诗的韵味,以至于淹没了诗的光彩和价值!这单从文中的连词“而”那灵活多样的用法、非同一般的表达效果已可见其一斑。本文拟就此作一些简单赏析以就教于方家。
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关系: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作者紧承开篇,从宏观的角度写滕王阁所在洪洲的地理位置及其非凡气势,不是作寻常的介绍、客观的交代,而是使用列举的方法,以超越空间的想象,把万里之遥的自然景观纳入笔下,一口气列举出洪州周围极为辽远开阔的三江、五湖、蛮荆、瓯越等具体地名,以显示洪州地理位置之重要,滕王阁视野之异常开阔,尽显王勃大家风范!这组句子属于当句对,即句子内部的短语和短语彼此形成对偶,音韵和谐,铿锵起伏,错落有致,读来更具悦耳的音乐之美,足见作者如椽笔力!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里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因为在雨季过去的深秋季节,浑浊的雨水逐渐沉淀下来,潭水才会显得清澈见底,而正是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朗,烟雾缭绕的傍晚,群山才更显得色彩斑斓。写“三秋”时节滕王阁周围的自然环境,作者可谓一等一的高手,观察之仔细、措辞之准确令人叫绝:抓住秋水、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3、“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这里的“而”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兼有比喻的效果,相当于如、若等:清脆的排箫声刚刚发出,好像清风拂面徐来,柔美的歌声凝聚在一起缭绕不散,似乎白云都被阻止住了。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措词极其俭省,效果格外鲜明,可谓以简胜繁、以一当十。
4、“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这里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几组辽远阔大的景物并列在一起形成句内对,增添了画面的立体感,表现出宇宙的广袤洪荒,衬托出人生的渺小可悲,从此由眼前景转入对个人情怀的直接抒发,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5、“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这里的“以”相当于“而”,都表示转折关系: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皇帝在宣室召见却不知要何年何月?作者在此借汉文帝在宣室接见贾谊这一典故自比,写自己有心报国却没有门路、有才济世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直抒胸臆,坦言心怀,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6、“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里的“以”相当于“而”,都表示转折关系:喝下贪泉的水,仍觉的心境清爽,处在即将干涸的车辙里仍然乐观开朗。作者通过反用古代传说及《庄子》里的寓言故事之寓意,形象直观的表达了虽然怀才不遇却依然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宽大胸怀,可谓言简意赅!
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里的“以”相当于“而”,都表示修饰关系: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只能)空怀着旷世文才独自叹息;既然遇到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着高山流水的乐曲没什么羞愧的(意思是既然阎公给我展示文才的机会,我当然很乐意写这样一篇文章)!再一次援引古人事例感叹怀才不用之痛和知己难遇之感,给人一唱三叹的感觉,可谓意味深长。(原载《中华活页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