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保钓人士回国 何不设个“保钓英雄奖”?

标签:
转载 |
保钓人士回国,理应受到比奥运冠军更加热烈的掌声。政府层面,何不考虑设立一个“保钓英雄奖”?一来为表彰遭日本“强制遣返”的勇士之壮举,二来也为彰显政府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
14名中国香港保钓人士,于16日下午分海空两路回国。笔者在此之前早已开始畅想勇士凯旋的场景:定是人山人海、群情激动,胜过奥运军团载誉归来的场面。因为,拿生命安全换回祖国尊严的保钓人士,理应受到比奥运冠军更加热烈的掌声。
有关保钓人士的表现,相信来自全球华人的支持和鼓励都已经给出了答案。是的,在围绕钓鱼岛主权归属的这场征战中,这些保钓勇士们已经用自己的壮举谱写了中国人性格的最佳注脚。唯一美中不足的,恐怕只有中国政府的备受“误解”。当然,《环球时报》已经给出了解释:“中国社会必须搞清楚一个事实:民间保钓行动都是由国家综合实力做支撑的。保钓人士能安全地去安全地回、日本向他们打水炮而非真炮,都是中国国家力量在震慑和护佑。”
对于《环球时报》的言论,笔者是这样理解的:在保钓大戏中,中国政府是导演,保钓人士则是演员。导演演员一条心,才出了这么一部叫好的保钓大戏。
那么接下来,也许该考虑为这些演员们颁一个奖项了。中国向来有奖励勇士的传统,而且无论如何,这些保钓勇士是有资格拿到这个奖项的。论功劳,14名保钓勇士的壮举,震惊山河,也向全球宣示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领土的毅力与决心;论经历,14名保钓勇士乘风破浪,乘着一艘破旧的“启丰二号”冲破日本舰艇军警的层层戒备,最终跳海游上了中国的领土。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花费政府一分钱,全都是自费而来。
所以政府层面,何不设立一个“保钓英雄奖”?一来为表彰勇士壮举,二来也为彰显政府维护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不仅要设立“保钓英雄奖”,政府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将“保钓事迹”写入教科书、给予保钓事业经费支持、设立保钓纪念日……只有如此,才能带给日本更大的威慑,让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行为有所顾忌。更何况,做出这些温和举动,总不至于破坏政府正在下的那一盘大棋吧?
中国政府是出于维系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而没有公开支持保钓行动,相信这一点很多人应该都能理解。毕竟,经济转型、维稳高于一切。但问题在于,日本人已经用“购买”、“国有化”钓鱼岛的行为发起了挑衅,中国怎能无动于衷地继续用发展经济等词汇来“障眼”?换句话说,被人跑到头上拉屎,还能坦然、津津有味地吃饭么?
笔者相信一句话:事在人为,关键看是否有足够的决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一个坚强的民族性格的来作为发展的脊梁的。如今,在中国的新一代中,男孩的性格、行为越来越像女孩,这绝非一个强盛民族应有的面貌!虽然说中国文化讲究包容、和谐,但中国的民族性格不能软弱,否则百年前屈辱的一幕幕都会重演。
发展经济之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政府应该清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内涵:并非仅仅是经济上的腾飞,而是民族性格、文化上的复兴。古代有一句“犯我大汉,虽远必诛”,在未来某个时候中国能够再次发出类似铿锵有力的声音,复兴任务也就算将近完成了。
【相关阅读】
14名保钓人士名单
——冲绳县警方公布的名单(即5名登岛被捕的保钓人士)
方晓松(35岁,个体户)
曾健成(56岁,前香港区议员)
伍锡尧(45岁,工会理事长)
卢松昌(60岁,专科学校教师)
古思尧(66岁,社会活动家)
——第11管区海上保安总部公布的名单(其余9名在船上遭扣留的保钓人士)
梁培锦(45岁,电视台摄像师)
蒋晓峰(40岁,电视台记者)
杨匡(45岁,船长)
张金满(64岁,机关长)
罗揕就(62岁,船主)
王化民(67岁,船员)
郭容明(50岁,船员)
张伟民(30岁,船员)
张伟强(39岁,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