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间:2015年12月30日(周三)下午14:30-15:30
分享嘉宾:湖北韦宝妈
大家好,我是韦宝妈,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父母在家如何引导孩子精读》。
下面我结合我们班学生的现状来谈一下为什么要精读。我现在的班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的,现在已经六年级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家长和孩子也比较重视,也能够每天坚持看课外书。但是现在转眼六年级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很多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有时很简单的阅读理解题就是绕不过来弯,需要概括的东西,啰里啰嗦半天切不中要点。我也觉得很奇怪,看这么多书,为什么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提不上去呢?偶然一次在班上做了一个调查,我问学生,平时你们看书有没有边看边思考,带着问题去读,有没有读完之后回顾一下整本书的内容,尝试着概括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回忆一下印象深刻的情节……结果很多学生都茫然地摇头。我随机问了几个孩子,你平时都是怎么看书的?学生说,我一般拿到一本书,就很快地看,遇到感兴趣的内容会看得很仔细,其他的内容就跳过了。我问学生,你们会把喜欢的书多看几遍吗?他们摇头。我这才发现问题的症结,很多孩子看书只是在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因而一本书看完后吸取到的营养就少之又少了。我们家长想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只要孩子爱看书,只要多看书就行,没有想到在阅读的方法上去引导孩子,致使孩子在课外阅读上花了不少时间,但是收效甚微。
那说到这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精读呢?下面我结合我和韦宝的做法跟大家来交流一下。
1、要求孩子看的书,我提前都会看一看。从带拼音的书过渡到桥梁书的时候,我会根据孩子的识字情况,帮他把不认识的字注音,在注音的过程中我对整本书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方便孩子阅读的时候我随时跟他交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感触比较深的情节也会迫切想跟周围的人交流,以期达到思想的碰撞。有很多家长盲目地去追一些书单,照单全收,但是很多时候孩子似乎不太感兴趣。如果我们家长能抽出一些时间跟孩子同读一本书的话,慢慢会对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一定的了解,在帮孩子选书上也不会迷茫了。
2、适合精读的章节故事,我会根据具体内容梳理出问题,在他看完后我们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遇到一些精彩的片段,我会跟他反复地读,体会作者用词和写法的巧妙,下次自己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尝试这样的写法。一些他不理解的四字词语我会提前摘抄在本子上,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这种训练,很多不理解的词语,他都可以自己结合上下文理解。在语文的学习中,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3、串糖葫芦大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为了培养他的概括能力,最开始的时候引导他尝试根据故事内容梳理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他说,我在纸上画糖葫芦,同时在里面写出关键的词,在他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串起来的时候,我就画一根棍,这样一根糖葫芦就出来了。最开始他是觉得新奇,有意思,很乐意来概括,再后来不用这样的方法他也能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主要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我们班学生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段意这类的题目中很少丢分。
4、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衔接。故事中涉及到的历史、科普知识,不能就此跳过,家长可以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包括一些故事的相关时代背景资料,我都会提前做好功课,及时补充,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内容,也可以把一本书读得很厚。孩子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积累的过程,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看书而看书。
5、注重故事与故事之间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把孩子看过的某一类型的书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听听孩子独特的见解。比如《夏洛的网》和《跑猪噜噜》两本书都是跟动物有关,在读完这两本书后,我俩就一起分析,这两个故事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写法上的不同,你觉得更喜欢哪个故事,为什么?通过交流,会发现孩子对两个故事的理解确实很到位。我想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也会有一种成就感。
6、读完一本书,跟孩子一起就文章的写法,精彩的故事情节等进行探讨,甚至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下面这段话是他幼儿园的时候听完《夏洛的网》后我们的谈话。
听完故事后,我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失望。我很吃惊,问为什么会是失望呢?他说,因为夏洛竟然死了,太可惜了。
还有别的吗?他说还有感动,因为夏洛不顾一切地帮助威尔伯,还有就是高兴,因为威尔伯得救了,不会死了。我趁机问,那如果要是你来写结尾,你希望会是什么样的结局?他说,威尔伯下了很多小仔,夏洛没有死,它的卵也都孵出来了,他们都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孩子还是喜欢美好的结局)末了,他又感慨,要是我有个这么好的朋友就好了,我说当然可以啊,如果你想有这样的朋友,首先你就要这样全心全意地对待你的朋友,他一听,可高兴了。

下面是韦宝前段时间看完《蛋壳里孵出的奶奶》后我们的谈话。
你对这个故事的结局满意吗?
——不满意。
为什么?
——我觉得他奶奶不应该跟着风筝不见了。(韦宝一直不太喜欢悲惨的结局,他喜欢皆大欢喜型的。)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来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他的奶奶不是跟着风筝飞走了吗?我会说第二天早晨醒来,他到床底下拿袜子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件蓝色的衣服,再一看嗡嘟奶奶回来了,从此嗡嘟奶奶就跟他们一家在一起幸福的生活。
如果你是文中的男孩,嗡嘟奶奶回来了,这事你会告诉爸爸妈妈吗?
——我肯定还是会告诉爸爸妈妈,因为这事儿瞒不住的,我会带着嗡嘟奶奶去找爸爸妈妈,告诉他们事情的经过,他们可以跟我一起照顾嗡嘟奶奶。
你觉得这个故事最巧妙的地方是哪?
——我觉得最巧妙的就是最后的结局,竟然举行一次风筝比赛,结果嗡嘟奶奶跟着风筝彻底飞走了,他爸爸妈妈都没有发现。
你觉得嗡嘟奶奶去哪了?
——我觉得她应该是去找其他跟她一样的奶奶了,因为前面不是说她奶奶照镜子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变不了天鹅,并且她跟其他人都不一样,所以觉得很孤单吗。妈妈,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我们给他写信问他,嗡嘟奶奶到底去哪儿了,好吗?
这个故事,作者是故意写成这样开放性的结尾,让小朋友去猜测嗡嘟奶奶到底去哪儿了,到底会不会回来。你看完了,你觉得这个故事咋样?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给人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就像真的一样。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蛋到底从哪儿来的呢?
——我觉得那个黄色的蛋,就是他爸爸给他过生日买的足球,只不过他之前从来没有发现罢了。
好像有点道理啊!如果要是让你来写这个故事,你准备再加上哪些情节?
——我会在结尾先加上一个故事,讲嗡嘟奶奶回来了,他们一家幸福的生活。然后在前面再加上一个奶奶节。
什么是奶奶节啊?
——他奶奶不是从蛋里出来的吗?她跟其他人不一样,所以给他奶奶过个节,他可能会提前让他妈妈在超市给他买一些蛋黄饼干之类的好吃的,装在兜里,等晚上都睡着了,然后就开始布置,还把吃的放在奶奶的脑袋旁边。
说到这儿,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这个对家长的要求太高,需要家长参与的东西太多,甚至有些家长会觉得这样的讨论交流会不会影响孩子阅读的兴趣。怎么说呢,首先我觉得这个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教给孩子一种阅读的方法,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自然边思考边阅读,当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后,就能自己把一本书读厚,从中也会受益匪浅。其次,当我们真正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我们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在提升,我们也能提出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跟孩子交流。从韦宝很小的时候看书,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交流,他也习惯性边读边思考,有时候还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一起来探讨,甚至从前文中去找出相关的证据。
有很多家长在孩子上了中高年级就开始担心孩子的阅读和作文,甚至会送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还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的阅读训练题让孩子大量地去做练习,但是很多时候收效甚微。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不如在孩子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稍微引导一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