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分享】《一年级孩子如何爱上听文言文》
标签:
教育 |
分类: 桐书天地中文绘本专辑 |
一年级孩子听原著《三国演义》之分享
分享时间:2015年12月9日(周三)14:00-15:00
分享嘉宾:光鸿妈妈
大家下午好!我是光鸿妈妈。
我家光鸿,7岁,小学一年级,目前自主阅读绘本和桥梁书,渐渐自主翻看章节书。
因为职业原因,从教十多年,也经历过班主任工作,接触到很多孩子,观察了各种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阅读历程。发现在这个不缺书的年代,身边不爱看书的孩子还挺多。而爱阅读的孩子也会有瓶颈,或者阅读力停滞不前。能阅读深度书籍的孩子其实不多。作为一名正走在阅读路上,没有多少文学素养的妈妈,我依然在摸索各种方法来引导孩子。
比如目前关注的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让孩子以后能自己顺利看四大名著的原著版、怎么能读《史记》、读《古文观止》??
如何进入古文。。
古文,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种语言,而伴随聆听,是孩子以自然的方式,习得语言的最好机会。
对于古文,前期的聆听四大名著也许还只是个引子。
上次跟大家简短分享了引导孩子听原著《西游记》。
今天主要是分享听原著《三国演义》的方法。
这两个故事来自我国四大名著,是文学作品,故事性强,爱阅读的孩子一般都会爱上这几本经典。而有一部分孩子虽然爱阅读,爱看四大名著,但不看原著,对原著排斥,觉得难懂,看不进去。
我们可以想象下:看不懂的原因,有的时候是心理上不接受或者是看到文言文犯难。
看文言文的这个兴趣怎么来呢?如果在小时候听过,会不会激发兴趣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
《西游记》,我们从听儿童版故事和看连环画,到听评书,听文言文《西游记》,非常迷恋,听的不肯撒手的那种。
儿童版《西游记》故事,光鸿在5岁半开始听的,6岁到6岁半之间听的原著《西游记》。《西游记》故事的引入算是比较好上手,因为有电视剧,电视上经常看到,孩子都挺喜欢。
我摘取了一段关于引导《西游记》的记录。
我是这样引导儿子听《西游记》原著的:
光鸿是一开始听了儿童版故事,曹灿讲的那个版本,然后给了单田芳评书版,听了一遍。接着给原著版本他听,记得听第一回,他不能一下子接受这种文体。


这种确实不好吸引孩子
而且在故事的开头,听半天都没听到孙悟空的出场,他说没有孙悟空,不听了。我过了些时日,再拿出来给播放,他在旁边玩玩具,就这么边玩儿边听,终于听到孙悟空出场了,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应该是接受了。
慢慢的,听上道儿了,结果越听越上瘾的赶脚,花了一两个月听完原著《西游记》100回。孩子听完了《西游记》原著版本,兴趣已经建立起来,对原著也有了印象,到了小学4,5年级阅读敏感期的时候,再把书给孩子自主阅读,我就不担心他不看原著。相信到了初中或是高中,孩子看这样的书也不费劲了。
所以这就是为啥要引导听原著的目的。

这学期,光鸿听的长篇故事就是原著《三国演义》了。
因为孩子刚上一年级,各方面的适应,周末活动也丰富,听的少了。感觉孩子上小学后真的不比在幼儿园时间的充分。所以100回、每一回30分钟的《三国演义》只能就这么断断续续地听,目前听到第80多回。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如何让孩子很自然地爱上这个故事呢?
好吧,咱直接进入正题吧!今天主要跟大家聊的是7岁孩子的听三国之路。
光鸿在6岁半后,我开始给他看三国演义动画片。一开始,放了几集,也不是那么喜欢。过了几天又看了几集,慢慢看上道儿,越看越上瘾。到后来觉得他每次看的时间很难控制,我又犯愁了,担心他的视力,就想要控制看视频这件事儿,反正对三国这个故事也了解了个大概了,可以停了。然后有天晚上督促他练琴,觉得他心不在焉,老讨价还价要看动画片。钢琴没练好,我就装作发脾气,说:“没好好练琴是因为在想着看电视。为了练好琴,咱就先把动画停了,再不能看动画片了。”小家伙当时看我发脾气了,就知道没戏了。他还真没再说要看,然后就一直没有再给三国动画看。
又过了些天,我给他找来文言文版本《三国演义》,想试试看,能否接受听。刚开始,他也没拒绝,边听边翻看三国连环画。伴听了两集,我以为可以听了。
第二次放给他听,他说听不懂,好吧,实验失败。
第三次,我想说,既然听不懂原著版,那就找《三国演义》评书版过渡下吧。所以给了单田芳评书版他听,儿子表示很喜欢评书,因为之前听过单田芳的评书《西游记》很好笑,印象深刻,所以还惦记着。
听评书《三国演义》,有很多好笑的话,经常被孩子拿出来念叨。比如第1回,说董卓手下那帮人残暴、专横、跋扈,有一段儿,单田芳这么描述:“李儒和李肃,二李狼狈为奸,吃人饭不拉人屎,说人话不办人事儿,72个心眼儿36个转轴,一眨巴眼儿一肚子坏水儿。。。”
这句话把我家儿子逗得可乐了,特别那句:“吃人饭不拉人屎,说人话不办人事儿。”他连着模仿了好多天,乐坏了。所以他评价说:听三国,就像听笑话。
有天又发生个小插曲:我不在家的时候,他自己在IPAD里喜马拉雅上找评书版三国听,听完了下载的2集,不会找后面的,就翻了已经下载的文言文版,听到第四回。我后来问他:咋不听评书版?他很失望地说:“IPAD里面只有2集,没有听的了。。不过,我可以听这个原著版,后面开始讲故事了,我听得懂,前面的没有讲什么故事,听不懂。”这是孩子原话。我以为这可以直接听了呢。。
不过,到了第二天,他还是记得评书版,跑过来让我给他下载。也行吧,先评书听着吧,估计文言文还不那么好懂。自此,就每天记得听评书三国了,一直听到了四十多回。听评书期间,口里蹦出很多相关词语-----
【“妙语连珠”篇】
1,儿子喜欢跆拳道,上完课回来,为了表示再不能缺课的决心,说了这么一句:以后每次跆拳道课我都要去,就算“天上下火箭”了(评书里听到的),我也要去。
2,有次脚破皮流点点血,就大呼:完了完了,我的脚“鲜血淋漓”了。
3,我俩下象棋时,我被将军了,他提醒我:“妈妈,别被我搞得“一命呜呼”了。
当我们两个炮杠上的时候,他说“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一个多月过去了,评书听了一段时间,我尝试着给原著版本听,这次倒是很顺畅地听上。


孩子听故事的状态依旧是边玩玩具边听,时而出神,时而口里“念念有词”。
他喜欢用玩具做道具,比如:用雪花片摆3个方阵: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用乐高里的小人摆成几位将领。。。
【三国文化之旅】
听《三国演义》,迷上三国人物,我们趁机给娃进行了一场“三国文化之旅”,暑假带他去了襄阳古隆中和赤壁古战场。
首先去的是襄阳的古隆中,然后去赤壁古战场游览。
如图:

古隆中是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诸葛亮本是山东琅琊人,幼年失去了双亲,后随叔父至荆州,17岁叔父亡,来到襄阳隆中,躬耕苦读,留意世事,被称为“卧龙”。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全面分析了当时三分天下的局势,提出了一统天下的谋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主要景点诸葛草庐、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桥、六角井、观星台等。


游览古隆中的时候,里头有很多典故,引起孩子的兴趣。在参观三义殿时,墙上有一副图。

儿子一眼看出这副图,他脱口道:此乃三英战吕布。
儿答:“吕布手持‘方天化戟’呀... ”
我接着问:“那三位英雄使的什么兵器?”
儿答:“刘备持‘日月双股剑’,关羽持‘青龙偃月刀’,张飞持‘蛇矛枪’... ”
还如墙上和门上的雕刻图,这些小图不细看还真不会注意到,原来每副图都是有典故的。








每副图的典故,孩子都一一给我们讲述了。我和娃爸着实被儿子“科普”了一把。
三义殿门口有两把兵器


儿子对这个武器尤其感兴趣,围着看半天,最后买了两把木头武器,算是过了个瘾。

游完古隆中,又游览了三国赤壁古战场----赤壁之战发生地。




赤壁矶头临江悬崖上,又石刻“赤壁”二字,相传为周瑜所书,故也有人称此地为“周郎赤壁”,是赤壁现存最早的文化遗迹。
带儿子看红字“赤壁”。赤壁之战是孩子大爱的一个故事,不知道他看到这个红字,能不能想象出周瑜当年挥剑刻字的情景。

在赤壁市赤马港湿地公园看雕刻图。
这个行程挺好,先去古隆中预热,再到赤壁古战场游览,算是强化巩固,趁热打铁激发兴趣、辅助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了三国文化。
游完赤壁,孩子都跟我约好了,下一次去白帝城(刘备托孤的地方)。
【对三国故事的迷恋状态】:
来说说孩子迷恋三国故事的状态。这种迷恋体现在:喜欢三国武器、三国漫画、三国故事音频。
在儿子的“熏陶”下,今年暑期就变成我家的三国月。那段时间儿子爱听三国故事,掉进三国坑里。

他语言上的特点,表现在:老要我跟他用古语对话,汗颜啊。那段时间,儿子很喜欢说:“知?”、“不知!”、“否”、“非也”。要喝水,偏说要“吃水”。。
时常口中念念有词:
超爱模仿三国语言:自己把“操曰。。。”改“鸿曰。。”,把“亮,...”改“鸿,..”。最喜欢刘备和诸葛亮,连他们的姓也借用了,自己改名字:刘光鸿、诸葛光鸿。真是太逗了。
娃对三国英雄的兵器如数家珍,更是着迷,恨不得有把真家伙。游览古隆中时,在景区纪念品店里,摸摸这个,看看那个。。买了一把诸葛神剑,两把青龙刀(玩儿坏一把,心疼得眼泪要出来)。自从有了这些个“兵器”,那真是刀剑不离手,吃饭时都得握着。晚上带着木刀和剑睡觉,我“命令”他必须把这些个“武器”拿下床,儿子很委屈地说:“刀怕冷要盖被子,刀也要睡觉...”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儿子不光手不离“武器”,嘴巴也没闲着。每天在我们耳边谈论的全是三国里头的事。反正那段时间,我和他爸被“三国”了,真的就是满脑子的三国。
【实操3】
用《三国演义》连环画加强故事印象。


出门旅游也随身带。


拓展延伸听:听过三国的孩子,会喜欢听《三十六计》,因为36计典故多数来自三国演义。我实时地给添加了音频故事《三十六计》,加上拓展听了几集《易中天品三国》,只需听个两集,立马喜欢上,因为喜欢三国故事,也顺带喜欢易中天的讲座。《易中天品三国》的好处毋庸多言。另外的一个更大的好处是:孩子听后就会对那种讲座的形式,十分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就可以听下整个百家讲坛。
这就我对孩子听三国的几个琢磨步骤,仅供大家参考。
最后总结下:
很多人说:《三国演义》是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据我观察,在幼儿时期,孩子看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孩子心中就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
还有很多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孩子通过听这个故事能了解这些俗语的含义。。
我相信等到孩子少年时期的阅读和青年时期的重读必定又有不同收获。
最后两点答疑:
1,
2,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