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孩子的敏感期教育【0-6岁 中】
文/图
安娜

第七: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大概出现在孩子二到四岁的时候。
经常发现我们成人当中会有两类人,一类人非常有秩序感,办公桌整洁利索,遵守时间,家里一尘不染,办事有条不紊,条理清楚。。。有一部分人邋遢无常,不守时,思维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一是因为从小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二是因为小的时候秩序敏感期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
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观察的敏感期,地上散落的大米粒,妈妈身上掉落的某个纽扣,爷爷新理的发型,都逃不脱孩子的“法眼”,他们对细微事物的观察的敏锐度是高于成人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会一一表现在某种技能方面,如三四岁的时候孩子拼图,我们成人都是四个角开始,到边,到主要特征,再到全部,而孩子直接可以凭借对细微图案的观察记忆一下子就放在某个正确的位置上。
慢慢的,孩子开始形成一定的秩序感,空间的秩序,家里的物品摆放不能换地方,如果妈妈的衣服本来是挂在衣架上,某一天突然放在了沙发上,孩子就会嚎啕大哭;时间的顺序,到了该喝奶的时间,即使不饿,孩子也会要求进食;妈妈下班回家,先是抱着宝宝出去玩,某一天先做饭了,孩子也会大哭不止;事件的顺序,带着孩子外出上电梯,如果你按了电梯的按钮,孩子就会生气,即使你让他再按一次,他也会不依不饶,因为你干扰了事件发生的顺序。。。。而当孩子的语言难以将这些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成人就会误以为孩子是无理取闹,越来越不听话,进而大声呵斥宝宝,闹得家里不安宁。http://www.qdmama.net/static/image/smiley/new/wanwan34.gif中篇】" />
而在幼儿园这类的事件更是频频发生,就餐的时候一定是坐在某个地方,千万不能改变;站队的时候一定要排在某个小朋友的后面,哪天那位小朋友生病没来,就全天找不到位置;小毛巾千万不能挂错位置,如果挂错了,不管是谁的, 一定要把所有的都摆放整齐才会进到教室上课。。。当幼儿园的生活一天天形成定式之后,孩子的秩序感就已经形成了,如老师弹奏某首音乐,孩子们就知道要收拾玩具上课了,这就是孩子的秩序感的表现。
当孩子出现明显的秩序感敏感期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保护,如孩子喜欢摆放家里的拖鞋,妈妈的一定挨着爸爸的,宝宝的一定挨着妈妈的,顺序不能变,那么就开始培养孩子自主收拾玩具的好习惯;如孩子开始有意识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那么就开始培养孩子做事的顺序,如洗漱的先后顺序等。
家长尽量做到:物品玩具衣物尽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维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地点;例行事项尽量采取相同的步骤。

下面说说子桐出现的秩序敏感期:
两岁前后开始对家里的物品摆放位置要求极其严格,用姥爷的话说是非常“利索”,自己的小拖鞋必须摆放在门口;门口大人的鞋必须摆放工整;姥爷的衣服不能放到沙发上;看到沙发上有垃圾,就必须扔到垃圾桶里;上亲子园的时候;衣服的扣子必须系好;纸袋子里的东西玩完还装回去,再把袋子放回去。。。整体体现出来特别整洁,比较有规矩。
三岁入园的时候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自己的椅子别人不能动,上课的位置不能给改变,排队必须站在第一,一直坚守着最初形成的状态
晚上洗脸的程序记得很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自从第一次把小被子垫在屁股下坐在窗台上之后,就认准了那个被子,换成其他的垫子还不行。
第八:空间敏感期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现空间敏感期,一直持续到四五岁的时候。
很多早教中心通过感统教具,如“毛毛虫山洞”的钻和爬来锻炼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并同时满足孩子的空间敏感;再大一点的孩子喜欢对积木进行搭高,但同时又喜欢推到,甚至踢到,在这种不断的搭建和推到当中,孩子的三维立体感觉才会形成;三四岁的孩子喜欢拼图,并且通过形状盒等来练习塞、扔、倒、掷等动作;开始喜欢用小剪刀,运用小手肌肉进行剪、撕、拉、扯的动作;这些都是在不断的探索空间,满足自己对空间的感受。
如子桐在两岁多的时候开始对方位特别敏感,举着书说,妈妈在后面,尤其看过巧虎里面的穿衣服那个,对前面和后面的概念就比较清晰了。
到了四五岁,孩子开始喜欢到犄角旮旯的地方去“藏匿”,躲在里面进行活动,寻求不到这样的地方就自己去搭建小房子,在床上躲在大被子里,在角落用小椅子围城一个圈,让它是完全属于自己的领地,这都是孩子空间敏感期的具体需求。
外出的时候他们喜欢走马路涯,走斜坡,走坑洼不平的地方,喜欢从高处跳下,喜欢单脚蹦,喜欢攀爬高低不平的小山包,喜欢走土路。。。我们也经常感叹,孩子们怎么不好好走路呢?http://www.qdmama.net/static/image/smiley/new/wanwan46.gif中篇】" />
其实满足了孩子自身需求和愿望,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这种空间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建筑师、服装师、设计师等都是从小空间智能发育特别好的孩子,所以我们作为父母的就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孩子的这种行为,而且可以为孩子创造这种环境,让他们不断的有资源去探索,如给孩子提供从易到难,从平面到立体的拼图、积木;给孩子提供串珠、形状盒等锻炼精细动作的玩具;给孩子更多的剪贴裁的动手机会;带领孩子更多的接触大自然,领悟自然空间的神秘;不阻止孩子的某些我们看起来“怪异”的行为,因为那是孩子内心的召唤和需求。
第九:语言的敏感期 
语言的敏感期大概会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
1. 语言模仿敏感期
从婴儿时期的咿呀学语,到单个字,到重叠词汇,姐姐,水水,觉觉,尿尿,再到复杂词汇,句子,孩子的语言是模仿而来的。
语言全速发育的两三岁时期,孩子的模仿能力会更加强,例如入园前孩子的口音大部分都是和看护人比较相像;而到了三四岁,孩子开始模仿老师的话语,父母的话语,说话的口气都一摸一样,此时我们父母的言教非常重要,因为直接影响着孩子。
模仿的敏感期会一直持续到五六岁的时候,孩子长大了,开始在语言思维上模仿他人,这个他人包括老师,父母,小伙伴,亦或是电视动画片,总之,在自身语言发育的同时,孩子也会通过模仿来进行语言的成长。
这里穿插一点,就是孩子除了有语言的模仿期之外还有一个动作的模仿期,我们经常说形似和神似,当着孩子的面父母的动作一定要注意。http://www.qdmama.net/static/image/smiley/new/wanwan10.gif中篇】" />
2. 语言诅咒敏感期
语言诅咒期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有时候会反复。
三四岁的小朋友语言能力有所进阶,开始尝试着使用语言,也开始知道语言是有力量的,当他们说了一句“我打死你!”对方竟然会生气,这就是语言所具有的力量,所以大部分的小朋友开始尝试,“我再也不和你玩了!”“我要踢死你!”“我要把你的眼睛挖下来”“我要给你扔到窗外去!”。。。在成人看来纯真的孩子怎么会说如此恶毒的词汇呢? http://www.qdmama.net/static/image/smiley/new/wanwan39.gif中篇】" />
我们开始反思:是我们自己经常说吗?是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学来的吗?是谁谁谁教的吗?
其实都不是,这个时候孩子只是通过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别人体会自己的愤怒,他们其实并不是真的懂得这样做的后果,也并不是想真的这样去做。
所以对待处于语言诅咒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平淡的对待他们的话语,只需要轻声告诉他们:“这样说很没有礼貌,没有人会想听到这样的话语”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大声小叫的惊呼:“你从哪里学来的,你再说,我就。。。”反而更加强化了他们对这种语言的感知,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
五六岁的时候孩子有可能会出现第二个语言的诅咒期,如“你再不回来,我就打你了!”“你再不给我,我就把你扔下去了!”尤其最明显的就是经常会使用“屁屎尿”等词汇,“屁妈妈!”“屎球球”这样的话语,这是这么大的孩子最明显的特点。
下面说说子桐出现的语言诅咒期:
三岁半上了幼儿园开始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我要惩罚你!我要把你放在河里淹死!类似这样的语言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有一天晚上说:“你不给我读书,我用夹子把你的手夹住,我要把你的手扔到外面去,我要把你的眼睛也扔到外面去,我要把你头弄碎!
”
3. 指读认字的敏感期
四岁左右,孩子对语言的进阶---文字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指读认字的敏感期,经常指着书中的某个字,问父母那是什么?这个时候可以顺应孩子的发展,导入简单识字的阶段,例如孩子喜欢看见外面的广告牌问那是什么?父目录就可以顺势将广告词语导入给孩子,但是绝对不提倡在孩子指读认字敏感期到来之前就大量识字的做法,会破坏孩子对图画的美感认知,同时也不是说孩子指读认字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就一定要大量的识字或者在孩子这个敏感期消失之后仍然强迫孩子进行学习识字,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填鸭式方式。
等再大一些的时候孩子会有一个书写的敏感期,大班左右的孩子开始尝试写自己的名字,对汉字有好奇,代表的意义也有所好奇,“奇怪”和“一起”是一样的“奇”吗?所以在他们这个敏感期到来之际就要大量的输入,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桐三岁的时候看妈妈的大人书,指着“了”说是大,还说是火,认识了“丁丁”,每拿一本书,都要指着上面的书名让妈妈读每个字,非常有兴趣,能记住所有读的图画书的名字,一对一的指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