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老师,孩子为何不一定出色?

文/图
安娜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言论,觉得人家的孩子不怎么“出色”,就否定人家作为教师的教法和教学质量,心理觉得真是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一种误解。
从小的切身经历到长大后的为人师表到如今的自己带娃,我确实看到不少老师的孩子出类拔萃,也确实看到不少老师的孩子资质平平,甚至还有的老师的孩子教育不当误入歧途。。。如果仅以此来断定老师的好坏实在是过于片面,那么好的地方我们不说,不是有好多人找对象,一看是当老师的就会理所应当的认为将来孩子的教育不用操心了吗?
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老师的孩子不一定会很出色?
一。老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一天工作的辛苦度
我们都知道老师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每天面对成群的孩子,用嗓过度,咽炎是职业病,经常一天下来嗓子哑着回家了;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还特有个性,一弄不好,就知道“维护”自己的人权,小点的知道抗议耍脾气,大点的知道去投诉,如今这老师不好当,大家都知道,所谓费神又费心;教学内容千变万化,今天总纲要这样,明天总目标那样,搞的老师身心疲惫。。。回到家里,相信没有哪个人愿意再次执掌教鞭来弄自己的孩子吧,有时候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说!所以千万不要想象着老师回家能继续给自己的孩子上课!所谓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靶!
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容易过高,造成心理落差,引发矛盾
老师每天面对着自己班级的孩子,全学校的孩子,自然知道哪个孩子哪里优秀,所以容易把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较,画画不如A孩子,唱歌不如B孩子,书法不如C孩子,比来必去,这落差就来了,一到自己孩子辅导上就明显缺乏了耐心,心理明知道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人家的长处比,更何况是不同孩子的长处,可是心理上老是期望孩子会那么优秀!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啊!
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对教师妈妈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能做到这样也需要良好的抗压能力呵呵!
三。中国人传统的脸面问题造成老师不是妈妈,还是老师
因为外界肯定是这么认为的,老师的孩子一定会教育的很好,所以心理压力大,觉得孩子应该各项发展都比其他孩子强,才能验证自己教学上的能力,所以在家庭中的角色开始真的变成了老师,而不是妈妈,造成孩子日渐成长之后母子或者母女矛盾激化,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反而成绩落后,态度不端正。
而我们中国人向来好脸面,就像无数人认为子桐的英文一定特别棒,而我自然知道表达能力自幼非常差的子桐所面对的压力,但是他动手能力好,小手灵活,老师经常夸奖他,所以我自己都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何况长大后的孩子呢?
四。不能忽略孩子的天性和智商水平
天性是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孩子的专长成为有用的人,譬如有的孩子就是喜欢数学,那么就应该在这方面多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资源,而孩子可能会像极了夫妻的另一半,譬如妈妈是教授音乐的,孩子有可能会像爸爸五音不全。而智商水平基本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善一些,但是不能改变,那么每个孩子的智商水平就在那里摆着,不能一味的强求孩子。像子桐班级有一个男孩各项习惯都不是很好,但是就是绝顶聪明,反映超快,这是老天爷给的造化!

五。教师妈妈都比较容易追求完美,给孩子的枷锁太沉重
其实,如果采访孩子,大多数并不希望自己的妈妈是老师,小时候觉得妈妈光去这照顾别的小朋友,大了觉得妈妈太懂得学校的一切,和妈妈沟通起来满是说教,没有良好的亲子互动,而教师妈妈真的大部分比较追求完美,知道无数的行业“内幕”,给孩子的机会反而会更少,就像我永远觉得好多兴趣班都可有可无,所以至今仍然散养子桐,但是确实也有好多是有益处的,所以相反桎梏了孩子。而更多时候妈妈追求完美精心打造全能宝宝也反而令亲子关系紧张。
从孕育子桐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这个孩子身上被人套上的枷锁太沉重,所以我宁可自己背负所谓的不成功,所谓的脸面,所谓的内心纠结与焦虑而让他能够轻松上阵,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给孩子一份轻松,一个友善的天地和童年,也希望社会对这个特殊的孩子群体给予更多的关照,不要拿他们再来说事,教师,只是他们父母的一个职业,养家糊口的赚钱的方法方式而已。所以我宁愿子桐健康快乐,也不愿意做我的天才牛娃!而于我而言,却愿意更多的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取得巨大进步,而让子桐永远过放慢脚步的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