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年輕人討厭民進黨
2022-11-21 21:01:26
标签: 起風了年輕人討厭民進
【園丁按】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邱天助在《聯合報》發表〈年輕人受夠民進黨勒索〉,全文如下;
前幾天,到一所國中參加園遊會,在教室的角落,訝然聽見好幾位國中生七嘴八舌的在罵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有人質疑某些師長的「台灣意識」傾向。對我而言,確實徹底顛覆年輕人是綠營生力軍的刻板印象。狐疑中,腦裡繼續浮現新竹女中、新竹高中的市長模擬投票,以及苗栗聯合大學學生犀利提問的畫面,於焉發現,年輕人討厭民進黨並非偶然、單一的選舉異象,而是有其普遍性、一致性的政治思維。
與二一八年九合一選舉全民討厭民進黨風潮不同的是,年輕人討厭民進黨具有更大的象徵性意義。許多證據顯示,過去狂熱支持民進黨的年輕選民,現在已經有逐漸轉向的趨勢。她他們不一定喜歡國民黨,但很多人確實討厭民進黨。
為何在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時代,不斷運用國家機器灌輸綠色的「台灣價值」,並且無所不用其極的討好年輕人,如今反而得不到她他們的青睞?其中除了看到綠營政治人物的傲慢、不誠實,也看清民進黨口號治國,將理想化為虛幻的事實,激起年輕人反權威、反父權統治、反既得利益者的心理,更明顯的呈現當代年輕人「不安定認同」的政治意識。
長久以來,民進黨一直以「台灣獨立」的「宏大敘事」,塑造「抗中保台」的唯一認同,獲得龐大的政治利益。這種認同政治是建立在「自我」與「他者」的區別,甚至是敵我意識的矛盾上。因此,台灣人一直存在認同上的焦慮與壓力,常常被迫要在獨立統一、中國台灣、仇中愛台的二元對立中做一抉擇,遭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仇恨式攻擊和霸凌。
然而,在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思潮中,人們的自我認同,並不只限於單一種族、土地、政治、性別特性,人們追求其自我認同所歸屬的團體,不一定依據一定屬性而決定。隨著社會關係的變動,人們所歸屬、依據的團體種類,也會有種種的變化,形成流動性、跨越性的複數自我認同。
如今,單一或同質性的「認同政治」,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於身分關係的需求,逐漸邁向一種「對不安定自我的肯定」。當代年輕人多傾向流動的多重交叉認同,例如血緣、文化認同中國,政治、國籍認同台灣,就像有些「台灣人」文化上認同美國、日本或韓國一樣。對年輕人而言,台獨不等於反核、擁核不等於統一、抗中不一定保台、討厭大陸不一定要對抗中國。她他們終於明白,民進黨並非守護台灣的唯一。
當今年輕人對政治的賞味期變短,對品牌或政黨的忠誠度也變低,她他們不易被政治意識形態綁架,不會被「愛台灣」情感勒索。年輕人或許討厭國民黨,但不一定喜歡民進黨、認同台灣獨立也不一定支持民進黨,支持民進黨卻討厭蔡英文、林智堅,仍具有道德正當性。這就是當代思想家查理斯.泰勒所謂政治認同的分殊性、多元性,甚至背離性,也是年輕人討厭民進黨的「後現代政治學」。
【啟示錄】
何只是年輕人,在許多民進黨造勢的場合,被民眾嗆聲已成年常態,看來為台灣的長治久安,只有下架人民進黨一途!
起風了,年輕人討厭民進黨
【園丁按】
世新大學客座教授邱天助在《聯合報》發表〈年輕人受夠民進黨勒索〉,全文如下;
前幾天,到一所國中參加園遊會,在教室的角落,訝然聽見好幾位國中生七嘴八舌的在罵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有人質疑某些師長的「台灣意識」傾向。對我而言,確實徹底顛覆年輕人是綠營生力軍的刻板印象。狐疑中,腦裡繼續浮現新竹女中、新竹高中的市長模擬投票,以及苗栗聯合大學學生犀利提問的畫面,於焉發現,年輕人討厭民進黨並非偶然、單一的選舉異象,而是有其普遍性、一致性的政治思維。
與二一八年九合一選舉全民討厭民進黨風潮不同的是,年輕人討厭民進黨具有更大的象徵性意義。許多證據顯示,過去狂熱支持民進黨的年輕選民,現在已經有逐漸轉向的趨勢。她他們不一定喜歡國民黨,但很多人確實討厭民進黨。
為何在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時代,不斷運用國家機器灌輸綠色的「台灣價值」,並且無所不用其極的討好年輕人,如今反而得不到她他們的青睞?其中除了看到綠營政治人物的傲慢、不誠實,也看清民進黨口號治國,將理想化為虛幻的事實,激起年輕人反權威、反父權統治、反既得利益者的心理,更明顯的呈現當代年輕人「不安定認同」的政治意識。
長久以來,民進黨一直以「台灣獨立」的「宏大敘事」,塑造「抗中保台」的唯一認同,獲得龐大的政治利益。這種認同政治是建立在「自我」與「他者」的區別,甚至是敵我意識的矛盾上。因此,台灣人一直存在認同上的焦慮與壓力,常常被迫要在獨立統一、中國台灣、仇中愛台的二元對立中做一抉擇,遭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仇恨式攻擊和霸凌。
然而,在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思潮中,人們的自我認同,並不只限於單一種族、土地、政治、性別特性,人們追求其自我認同所歸屬的團體,不一定依據一定屬性而決定。隨著社會關係的變動,人們所歸屬、依據的團體種類,也會有種種的變化,形成流動性、跨越性的複數自我認同。
如今,單一或同質性的「認同政治」,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於身分關係的需求,逐漸邁向一種「對不安定自我的肯定」。當代年輕人多傾向流動的多重交叉認同,例如血緣、文化認同中國,政治、國籍認同台灣,就像有些「台灣人」文化上認同美國、日本或韓國一樣。對年輕人而言,台獨不等於反核、擁核不等於統一、抗中不一定保台、討厭大陸不一定要對抗中國。她他們終於明白,民進黨並非守護台灣的唯一。
當今年輕人對政治的賞味期變短,對品牌或政黨的忠誠度也變低,她他們不易被政治意識形態綁架,不會被「愛台灣」情感勒索。年輕人或許討厭國民黨,但不一定喜歡民進黨、認同台灣獨立也不一定支持民進黨,支持民進黨卻討厭蔡英文、林智堅,仍具有道德正當性。這就是當代思想家查理斯.泰勒所謂政治認同的分殊性、多元性,甚至背離性,也是年輕人討厭民進黨的「後現代政治學」。
【啟示錄】
何只是年輕人,在許多民進黨造勢的場合,被民眾嗆聲已成年常態,看來為台灣的長治久安,只有下架人民進黨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