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vs鳥巢禪師
2022-11-20 06:35:21
标签: 白居易vs鳥巢禪師
唐代有一位連法名也不用的禪師,修行很是特別,他不住寺廟,也不住水邊林下的庵棚,而是在松枝茂密秦望山的一顆大樹上,搭了一個像鳥窩的蓬子,不論颳風下雨,都住在其中,人稱“鳥巢禪師”。
唐元和(806-820年)年間,已滿頭白髮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聽到了鳥巢禪師之名,於是前去拜訪。
他仰觀禪師在樹上,迷惑地說:“師父,您這麼一把年紀了,呆在樹上既不方便又很危險,還是下來,回到寺廟去吧!”
鳥巢禪師在樹上說:“太守大人,你的官職這麼高了,泡在官場裡更是危險了,還是進入佛門吧!”
白居易說:“弟子身為一州太守,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鳥巢禪師說:“你身居官場,官場中的榮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這個充滿危機的社會,如同熊熊的大火,會無情焚毀一切的。你在其中或得意于青雲,或失意於窮途。得意則忘形,失意則生怨,難免黨同伐異,怨恨憎恚,喜怒哀樂,機關算盡。這種種情況,煩惱不斷,哪有稍息之時呢?這樣又苦又累,怎麼會不岌岌可危呢?”
白居易聽了肅然起敬,問:“照師父這麼說,吾應皈依佛門以求解脫。但我自小學佛,幾十年來,還沒有入門之處,請師父指教:‘什麼是佛法大意?’”
鳥巢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不覺笑了,說:“這不過是三歲孩童都會說的道理,何必用來教訓我這個老頭子呢!”
鳥巢禪師說:“這的確是三歲孩童都會說的,可惜許多八十老翁也沒有做到啊!”
白居易心中一凜,“是啊,知道的未必行到,行到的未必達到。我學佛多年,滿腹經綸,自己又身體力行了多少呢?現在還不得心安,功用又在什麼地方呢?”
白居易誠懇地向鳥巢禪師致謝,然後打道回府,繼續用功。從此以後,他不僅持齋守戒,還大力宣導放生,以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普度眾生。
到了晚年,留下念佛偈傳世。
〈念佛偈〉
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也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啟示錄】
佛教講「三世因果」,且看《三世因果經》的說法: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就是說,因果通於三世——過去世、現在世(今世)、未來世。現在所受的福氣或厄難,是過去世的自己所作所為的果報,而今生今世所作的一切,又將成為未來世的福分。
我們今生能為人,是前世善因的積累,應當珍惜。假若不明此理,恣意惡語傷人,來世必墜惡道,戒之哉!
白居易vs鳥巢禪師
唐代有一位連法名也不用的禪師,修行很是特別,他不住寺廟,也不住水邊林下的庵棚,而是在松枝茂密秦望山的一顆大樹上,搭了一個像鳥窩的蓬子,不論颳風下雨,都住在其中,人稱“鳥巢禪師”。
唐元和(806-820年)年間,已滿頭白髮的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聽到了鳥巢禪師之名,於是前去拜訪。
他仰觀禪師在樹上,迷惑地說:“師父,您這麼一把年紀了,呆在樹上既不方便又很危險,還是下來,回到寺廟去吧!”
鳥巢禪師在樹上說:“太守大人,你的官職這麼高了,泡在官場裡更是危險了,還是進入佛門吧!”
白居易說:“弟子身為一州太守,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鳥巢禪師說:“你身居官場,官場中的榮辱得失、利害是非太多。加上這個充滿危機的社會,如同熊熊的大火,會無情焚毀一切的。你在其中或得意于青雲,或失意於窮途。得意則忘形,失意則生怨,難免黨同伐異,怨恨憎恚,喜怒哀樂,機關算盡。這種種情況,煩惱不斷,哪有稍息之時呢?這樣又苦又累,怎麼會不岌岌可危呢?”
白居易聽了肅然起敬,問:“照師父這麼說,吾應皈依佛門以求解脫。但我自小學佛,幾十年來,還沒有入門之處,請師父指教:‘什麼是佛法大意?’”
鳥巢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不覺笑了,說:“這不過是三歲孩童都會說的道理,何必用來教訓我這個老頭子呢!”
鳥巢禪師說:“這的確是三歲孩童都會說的,可惜許多八十老翁也沒有做到啊!”
白居易心中一凜,“是啊,知道的未必行到,行到的未必達到。我學佛多年,滿腹經綸,自己又身體力行了多少呢?現在還不得心安,功用又在什麼地方呢?”
白居易誠懇地向鳥巢禪師致謝,然後打道回府,繼續用功。從此以後,他不僅持齋守戒,還大力宣導放生,以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普度眾生。
到了晚年,留下念佛偈傳世。
〈念佛偈〉
餘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也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啟示錄】
佛教講「三世因果」,且看《三世因果經》的說法: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就是說,因果通於三世——過去世、現在世(今世)、未來世。現在所受的福氣或厄難,是過去世的自己所作所為的果報,而今生今世所作的一切,又將成為未來世的福分。
我們今生能為人,是前世善因的積累,應當珍惜。假若不明此理,恣意惡語傷人,來世必墜惡道,戒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