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课例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玉 |
——《声声慢》课例
【教材版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专题三“笔落惊风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立足诗歌形象,通过诵读研习,重现凄凉情境,体会凄愁情感,赏析凄美语言。
二、教学重点:揭示词人复杂、深沉的凄愁情感,领悟词作形象、声韵的凄美魅力。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声声慢》)
(一)以《武陵春》导入
板书“声声慢
2.就《武陵春》提问:哪一句写得最好?(末句)好在哪里?(叫学生举手回答——形象地写出了“愁”)那么你能把这句话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述一下呢?(就怕双溪那小小的船儿啊,载不动我这重重的忧愁啊!)可见,情感必要用形象表达才动人;反过来,形象,也正是打开诗歌艺术大门的钥匙。——可是,谁知道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这么重吗?
5.学生齐诵全词
(二)品析愁情
描述“次第”:请在众多富于形象的“次第”中选择有感触的一处,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描述画面。
这天气忽暖忽冷,真叫我难以适应啊。就凭着这三杯两杯的淡酒,又怎么能够抵挡得了这寒冷的秋风啊!——生活艰难,年老多病,几杯淡酒,何以消愁?——抓住“酒”意象,点明“酒所以淡是因为愁很浓”意思。——读出疲惫、叹息之感。
我抬头看去,又见北雁南飞,这情景和以前多么相似,但再也不可能有爱人的消息了!雁儿雁儿……——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这次第”,怎不叫人“欲语泪先流”呢?!——让学生齐读注解中《一剪梅》词句“云中谁寄锦书来……”,并讲出彼雁和此雁的不同(“彼雁”是甜蜜的闲愁,“此雁”是绝望的哀愁)。——读出茫然、痛心之感。
我低头看去,只见菊花凋零满地,风雨中显得如此憔悴,到如今还有什么值得摘取的呢?——秋花凋损,美丽不再;青春已逝,年华已老;顾影自怜,黯然神伤。——让学生讲“花”的意象内涵(美丽、青春)。——读出心酸、凄楚之感。
一个人,望着窗外,叫我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啊!窗外只见那梧桐树,伫立在黄昏的细雨中,那点点滴滴的雨声,不像落在梧桐树上,倒一声声像打在我的心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前路漫漫,度日如年,“这次第”,怎一个孤苦了得!这次第,怎一个煎熬了得?!——让学生讲“细雨”和“愁”的相似处(广大、绵长、冰冷、灰暗)。——读出孤苦、煎熬之感。
(3)学生轻声齐诵“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
3.赏析首句,突出音韵
教师自备:这句话的形象更在“声音”——轻轻细细、悲悲切切、低声呜咽、泣不成声,这就是最直接的“形象”!十四叠字,劈面而来,可谓“先声夺人”。
指导学生读出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及悲凉情感。
4.整体感知,诵读体味
(2)整体感知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的想象、分析,老师把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的“愁”作如下概括,同学们跟我一齐轻声朗读。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辛,只有凄苦心酸!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只有伤心不已!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只有顾影哀怜!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只有孤苦煎熬!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教师读末句,重读“一个”,指出“愁”的复杂,已不是“一个”所能表明,愁境遇艰辛,愁物是人非,愁韶华已逝,愁度日如年……真是说不尽、道不完!教师再读末句,重读“愁”,指出“愁”的深沉,已不是“愁”所能概括,那么是心酸?是伤心?是哀怜?还是煎熬?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板书“怎一个愁字了得!?”
5.拓展愁情,诵读体现
(1)拓展愁情
教师渲染愁情:实际上,我们仔细看李清照国亡南渡、夫死孀居阶段的词,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愁的天地,就是一个愁的牢笼,可说是愁云惨淡,愁肠百结。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指读: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也多得数不清,广得没有边。即使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限忧愁——千年之下的我们不还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就都带有了愁的色彩,从而无物而非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已决非平常愁情,实在是词人无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叹。——所以,在这概括性的语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无限凄惨的词人本身!
教师:那凄凉的画面,那凄切的声音,那凄惨的词人,全都浓缩在这首凄美的《声声慢》中,我们能把它读出来吗?——我该用怎样的语调,我该用怎样的神情?(放背景音乐)
再叫一位学生配乐诵读。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教师:李清照,你无限的悲愁,要经历几番
风雨才能消解?李清照,你绝代的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板书:
【课堂实录】
PPT映出《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zé艋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我们一起来朗诵《武陵春》。
学生齐读。
师:哪一句写得最好?
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为什么这句写得好?
生:因为在词人的笔下,愁不仅可以随水而流,而且有了重量,船太小,而诗人内心的愁太重太深,以至于舴艋舟都载不动,这非常形象,而且十分生动。
师: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形象。形象是诗歌的生命。我们读诗歌的时候,必由形象入手。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词表述下?
生:我的愁有多深,我的愁有多重,就怕那双溪的舴艋舟都载不动吧。
师:老师再问你,李清照的愁为什么那么沉重?
生:这跟词人的际遇有关。
师:怎样的际遇?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生:这得从两个方面来讲。当时是北宋灭亡之际,北宋灭亡之前词人跟丈夫赵明诚在北方过着富足而美好的生活,但是北宋灭亡之后,词人只能形单影只地逃亡到南方,而且这时丈夫也已经死去了,这双重的痛苦不是一个女子所能承受
得住的。
PPT映出背景材料:
李清照出身名门,从小聪慧过人,文学造诣极高。丈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学家,夫妻恩爱,幸福美满。1127年金灭北宋,词人生活彻底改变:先是两人尽心收罗的几屋金石书画尽毁于战火;接着,赵明诚病重身亡;李清照飘零江南,颠沛流离,尝尽人世艰辛;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不久离婚,并被判刑两年。1156年,凄然一身,悲苦离世。
师:国破家亡,夫死孀居,又年老体弱,所以《武陵春》里的愁那么沉重,连小船都载不动?一般认为写于同时期的《声声慢》里的景象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齐声诵读。
生齐诵《声声慢》。
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这样的情景又怎能用一个“愁”字说得尽的呢?
师:那么,这是怎样一个情景呢?
生回答不上来。
师:一言难尽,我们慢慢探讨。老师先把词朗读一遍,同学们静静倾听。让我们借助语言的桥梁,穿越历史的风尘,还原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我们敞开心扉,和千年前的女词人作一番心灵对话,感知那份美丽,感受那份哀愁。
教师配乐诵读。
PPT映出:
描述“次第”,探讨“愁情”:
请在词中选取自己有感触的一处情景,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
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
师指读PPT。
生思考,动笔。
(约五分钟)师让学生回答。
生:我觉得“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句读着很有感觉。我倚在窗前看见一只孤单的大雁,缓缓地飞过,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情景,当时丈夫还在世,可是我们却相隔天涯,我给他写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词句,可是现在丈夫已经不在了,金石也不在了,而我年华已逝,想到这里,我不禁伤心起来。
师:她现在看到的大雁和以前见过的大雁何其相似!但是却又不同,“月满西楼”时看到大雁和此时看到大雁时的心境有何不同?
生:那时是一种闺怨,现在是绝望。
师:以前丈夫是短暂的离家,她或许会想丈夫怎么还不回来呢?大雁都回来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是,现在看到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雁还是那大雁,人却不在了,不可能再有爱的消息了!这就是“欲语泪先流”!你能否再来读一读这句?把词人伤心欲绝的情感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读。
师:很好!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好吗?睹物思人——雁儿,你要飞往何方?
生齐读。
师:好。还有吗?
另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内心非常地茫然失落,想要寻找感情的寄托,可是找到的只是冷清的环境,于是内心感到非常孤寂,“凄凄惨惨戚戚”,情感是循序渐进的。
师:开首便是“寻寻觅觅”,那么词中哪些是词人“寻寻觅觅”的动作?抬头看看雁是寻觅吗?低头看花也是寻觅。可是寻来觅去,只有一片冷清。“有感触的一处情景”,首句有情景,有形象。那么,有什么形象呢?你再把首句读一次,刚才你读得潦草了,首句是有特点的。
生动情地读。
师:好。你读的时候觉得声音上有什么特
点?
生:我觉得这句读的时候产生悲伤的感觉。
师:这就是首句连用14个叠词产生的效果,我们一起来体会下这种声音上的特点。
生齐读。
师:听起来像什么?
生:泣不成声。
师:谁泣不成声?
生:词人。
师:一位女子。所以,如果说这里有形象的话,就是声音的形象,一开篇就先声夺人,一位泣不成声的女子的呜咽声扑面而来。
师:古人对这句词推崇备至。
PPT映出,让学生齐读:
首句音韵美赏析
南宋张端义称赞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俱无斧凿痕。
后人概括古人的评价说: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师:这就是首句叠字之妙。“寻觅”是恍恍惚惚的,寻到的却是寂寞,于是“冷冷清清”,内心感到的是“凄凄惨惨戚戚”。三层递进的意境,是全词的“纲”,全词就是依照这句写的。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寻觅了“大雁”,词人在寻觅的过程中,还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当黄昏挪着脚步缓缓地踏过满地的梧桐时,漫漫的长夜,只有窗外的秋雨和我的眼泪一起点点滴滴。
师:这里词人抓住了“雨”的特点,雨和词人内心的情感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词人的内心就像黄昏的细雨一样很阴沉,就像秋天的细雨一样下不尽,停不了,点点滴滴,仿佛词人内心的忧伤一直绵延。
师:没完没了,而且给人感觉很冷,这是江南的雨啊!江南的雨下起来绵绵不断,广阔无边,就像词人内心的哀愁。请你把前面“守着窗儿”连起来再把这一句读一次。
生读。
师:雨不像是打在梧桐上,更像是打在词人的心上。漫漫长夜,我又如何熬到天明啊!这一句除了词人孤单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情景,还有一种煎熬,度日如年。守着窗儿,时间怎么也过不去。
师领起,生齐读。
师:点点滴滴,——看似雨,都是愁啊!
师:除了这细雨,除了那旧相识的大雁,作者还看到什么情景?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当一个人的心极其脆弱的时候,任何细碎的东西都是他灵魂的寄托,而我正是如此,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只得用酒来麻醉自己,逃避这一切。为什么那酒是如此淡而无味?是因为我的愁太浓,这杜康也解不了我的怨啊。我的心结成了冰。在盛大的黑暗面前,我是那么的弱小,那黑暗不仅仅是我的,还是整个世道的。我好害怕,我知道他已经回不来了。
生鼓掌。
师:这三杯两盏酒之所以淡,原因就在于词人的愁太浓重了,根本不能抵消这浓愁啊!很好!请坐。
师:我们再来看那满地的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生:黄花枯萎了,凋谢了,一如词人失去的年华。
师:花原本是那么的美好,但现在却飘零憔悴,在风雨中显得如此的衰败,还有什么值得摘取呢?看着花,词人顾影自怜,黯然神伤。
师:根据大家刚才的想象和理解,老师在同
学们的基础上做一下概括。
播放《二泉映月》背景音乐。
依次映出PPT,教师指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词人“寻寻觅觅”,寻来觅去,一片冷清,内心“凄凄惨惨戚戚”。“寻觅”是行为,寻到的意境却是很“冷清”,内心“凄惨”,由外而内。接下来四幅画面分别是以酒、雁、花和雨为中心的形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这四幅画面。
PPT:
我饮酒御寒却酒淡风急,境遇艰难,凄苦心酸!
我抬头望雁却旧时相识,物是人非,伤心不已!
我低头看花却飘零憔悴,韶华已逝,顾影哀怜!
我倚窗枯坐却梧桐细雨,度日如年,孤苦煎熬!
师:四幅画面由浅入深,这是生活惨剧,一个弱女子颠沛流离,生活谈何容易!想到物是人非,回忆起过去,又想到自身,年老体弱,青春美貌已经不再。看看漫漫前路,我如何熬得过去?所以词人长感叹道——(PPT)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特别重读“一个”)
师:我愁境遇!我愁物是人非!我愁韶华易逝!我愁度日如年!我的愁有多少啊?真是道不尽,说不完!所以词人长叹道——(PPT)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师特别重读“愁”字)
师:我这是哀愁吗?我是凄苦啊,我是伤心啊,我是哀怜啊,我是煎熬啊!这些内心的情感能够用一个“愁”概括得了吗?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最后一句。
生齐读。
作,就会发现那里简直是一个愁的天地、愁的牢笼,简直可说是愁雨惨淡,愁肠百结。
师:我读题目,同学们读词句。
映出PPT: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yín;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师:词人的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深得不见底,广得没有边际,就是浩荡的历史长河也装不下她的无尽哀愁。千年而下,我们在这时候不还为她的愁情深深地感染,感动吗?因为词人有一颗愁心,所以她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物而不愁,无时而不愁啊!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实在不是一时一地的情感,而是词人对自己无限悲惨命运的一种高度概括。这“次第”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身影;在词人的长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女词人凄惨的身影。所以,“这次第”就是李清照。所以,以后我们想到李清照,就会想到“这次第”的愁的天地,想到那“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切的身影,想到那酒、雁、花、雨的凄凉画面,还有“这次第”里面词人凄惨的身影,这些,全部都浓缩在我们这一首凄美的《声声慢》里。
师:我们读的时候该以怎样的语调?该以怎样的神情?大家酝酿一下,一起来朗读。
配乐,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
生读。
生鼓掌。
师让学生齐读PPT:
清代王士嫘léi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字幼安)并称为“济南二安”。
师:最后,我想借用同样是南渡词人、李清照的同乡——辛弃疾的一句词,对这位风华绝代才情无双但命运无限凄惨的女词人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泪水。
师在“李清照”之后,板书“更几番风雨能消?!”。
师指板书读:李清照,你的万端愁苦,要经历几番风雨才能消解?李清照,你的绝代才情,又岂是几番风雨所能消磨!
【教学反思】
常在收放费思量
这堂课预设可谓周到,努力预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希望做到开放而能收拢,收拢而不呆板的效果。但从课堂呈现看,“收放”之间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
问题精要预设强。描述“次第”,探讨“愁情”:请在词中选取自己有感触的一处情景,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用第一人称“我”描述这幅画面。在相关词句边上动笔写一写。描述场景,探讨愁情,应该是这首词学习的核心内容,但从整堂课教学内容来说,是否显出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事”的武断,这首词大概可以算是“定篇”,定好学习内容也未必很不妥,但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他们感兴趣的地方、有疑难的地方,就会让这堂课有开放、生成的新内容,也会让课堂有生动活泼的景象。
师生问答少碰撞。学生根据要求,思考并写
好“次第”情景后,再起来回答。学生的回答较精彩,也有文采。比如:我倚在窗前看见一只孤单的大雁,缓缓地飞过……而我年华已逝,想到这里,我不禁伤心起来。师:……“月满西楼”时看到大雁和此时看到大雁时的心境有何不同?生:那时是一种闺怨,现在是绝望。师:……这就是“欲语泪先流”!你能否再来读一读这句?其他各处问答也基本如此,即学生的回答已比较成熟,教师的接话基本上是复述学生的话,然后引出其他相关内容。在首句关于“声音特点”的问答中,也是老师说出“这就是首句连用14个叠词产生的效果”。师生的问答有产生新的内容,但没有“矛盾”出现,没有疑问出现,没有思想的碰撞,内容丰富但难说出彩。也就是说,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他们的思考“一次完成”,老师和其他同学所给的,也只是增加内容而不是“反思和修正”。
愁情浓重课亦滞。教师在课堂上十分注重愁情的渲染,比如整体感知全词:“四幅画面由浅入深,这是生活惨剧……我愁境遇!我愁物是人非!我愁韶华易逝!我愁度日如年!我的愁有多少啊?……我这是哀愁吗?我是凄苦啊,我是伤心啊,我是哀怜啊,我是煎熬啊!……”比如结束时的“抒情”时:“词人的愁不仅重得载不动,浓得化不开,……还有‘这次第’里面词人凄惨的身影,这些,全部都浓缩在我们这一首凄美的《声声慢》里。”这些都使课堂笼罩着浓重的“悲愁”。开头从《武陵春》导入,引导到“李清照为什么这么愁”,比较自然;到主问题问答后,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越来越大;到“愁情”扩展时,教师慢慢地“主宰”了课堂内容,整节课似乎已呈现出“呆滞”的趋势;最后甚至就成了老师一个人的表演。——或者,这也正是“只恐小小一教室,载不动,许多愁”的体现?
【课例点评】
一个愁字说不尽
一是教学内容有新意,能揭示出《声声慢》“愁”情之复杂、深沉。一般被认为本词是李清照晚年代表作,最能体现她无限悲愁的情感;但我们平时的教学常常浮于表面,挖掘不深,并不能把其中“愁”的复杂、深沉揭示出来。这堂课比较好地呈现了“愁”之复杂,主要包括生活境遇、悼念爱人、韶华已逝、孤单煎熬等四个方面;同时也体现出“愁”之深沉,主要包括以上四方面的凄苦、伤心、哀怜、凄惨等情感。并比较巧妙地落实到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一个”及“愁”上,并用能抓住这句在朗读上的不同重音来体现。——这个主体内容最后在课堂上呈现在一张PPT里,使学生对全词内容能有清晰认识而又感到浑然一体。
二是课堂结构较严谨,用画面、声音、词人三个层次诗歌形象连贯全课。诗歌教学紧抓形象是常用手段,但我们在教学本词时往往只止于“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及其营造的意境;实际上除此这外,首句也有“形象”——在于它细碎、凄切的“声音形象”,——而这还可以扩大到全词的“声韵”。此外,末句也决非平常的“愁”情慨叹,从中我们实在可以看见历史长河中一个女词人的凄惨身影。
三是教学方法得当,诵读充分有效且指向明确。诗歌教学自然要读,但读得有效、层次分明却不容易。“充分”指方式多样,“有效”指指向明确。全课设计约15次朗读,如下表。
次数 |
内容 |
形式 |
指向(作用) |
1 |
《武陵春》(PPT) |
学生齐诵 |
导入“愁”情 |
2 |
李清照简介(PPT) |
学生齐诵 |
营造氛围、了解知识 |
3 |
《声声慢》全词 |
学生齐诵 |
初步感知全词 |
4 |
《声声慢》全词 |
教师配乐诵读 |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
5 |
“酒淡风急、旧雁又过、秋花凋损、梧桐夜雨”四个画面各自对应词句 |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个读、齐读 |
读出各自画面的凄凉之意,熟知全词主体内容 |
6 |
“乍暖还寒”到“点点滴滴”四画面词句 |
学生轻声齐诵 |
连续感知四个画面 |
7 |
前人对首句评价(PPT) |
学生齐诵 |
营造氛围、了解知识 |
8 |
“寻寻觅觅”句 |
学生轻声齐诵 |
读出首句凄切、细碎的“声韵形象” |
9 |
《声声慢》全词 |
学生轻声齐诵 |
读出凄切声韵、凄凉画面 |
10 |
全词整体内容、结构(PPT) |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轻声诵读 |
整体把握“愁”情 |
11 |
“怎一个愁字了得” |
教师指导学生齐诵 |
通过重读“一个”和“愁”,突出“愁”情之复杂、深沉,并体会无限悲愁之词人形象 |
12 |
其他“愁”词(PPT) |
教师读词作标题,学生读“愁”情词句 |
拓展视野,扩大“愁”情 |
13 |
《声声慢》全词 |
学生轻声配乐齐诵 |
整体感知,读出全词“愁”情 |
14 |
《声声慢》全词 |
学生个别配乐诵读 |
艺术再现全词愁情,检测教学效果,完成对词作的感悟 |
15 |
李清照艺术地位评价(PPT) |
学生齐诵 |
了解知识,结束 |
四是课堂板书很有特点,能集中体现词作“愁”情、词人魅力。
“声声慢”是词牌名,是课题,其特点集中体现在“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句上;“!”突出“愁”之多之广(已不能用“一个”来概括了),“?”突出“愁”之深之重(已不知道该用何字表达了)。“李清照”是女词人,是作者,“更几番风雨能
消”化用辛弃疾词句,是学习者对她的绝代风华和凄惨命运表示自己的心酸和敬仰;“?”是问李清照的“愁”情要经历“几番风雨”后才能“消解”,“!”是突出李清照的艺术魅力无论经历“几番风雨”都不可能被“消磨”。——用语自然、简约、雅致,意思贴切、集中、形象。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张茂松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