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读出“这一篇”的语文——《像山那样思考》课例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玉 |
——《像山那样思考》课例
教材版本】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此文是美国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代表作《沙乡年鉴》中的一篇随笔,开篇就是对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的特写,给人以震撼和思考,这也是此篇文章的文眼。因此教学中我以此为着眼点和突破口,让学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深入解读全文,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本文说理性强,其关于环保的观点学生似乎熟悉其实陌生,深入解读有一定难度。作为语文课学生这些认识的获得必须来源于对文本的研习,绝不能撇开文本谈大道理,否则便会上成环保生态教育课。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探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重视对学生文本研习的指导,巧妙引导学生探究狼嗥的情感和内涵,抓住关键词、关键句,让学生充分吃透文本,并提供必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辅助理解。使学生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思考有山一样的厚重感、沉稳感。
二、教学目标
理解文中狼嗥的情感和内涵;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
考;培养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狼嗥的具体内涵;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由板块名“湖山沉思”引出孔子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稍加解释,提示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板块整体意识)
讲述老师自己的阅读体会,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请学生加几个字来概括本文。(给课文一个支点,以纲举目张)
学生填空:这是一声
问题设计1:都有什么对象在听这一声狼嗥?可否将他们归类?归为哪几类?归类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按是否听得懂狼嗥的深刻含义将所有的对象分为两类,山是一类,只有山才知道,其他为一类。
问题设计2: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山是怎样思考的?人类是怎么思考的?让学生通过文本明确山的思考是长久、客观、深刻、无私的;人的思考是短暂、主观、肤浅、自私的。(通过
环环相扣的问题深入文本研读)
问题设计1:结合文中语句谈谈“我”对狼嗥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经学生讨论,明确三个阶段:随波逐流,见狼必杀;触动启发,有负罪感;反思醒悟,生态平衡。
问题设计2: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师生讨论,明确: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共处、和谐共处;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突破重难点)
5.拟题训练(阅读与练习的自我盘点)
6.拓展延伸
向学生推荐:一首诗《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一本书《狼图腾》、一部电影《与狼共舞》。(语文的学习还在课外)
7.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相应练习;预习新课。(温故知新,巩固落实知识点)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进入“湖山沉思”(幻灯展示)板块,孔夫子有言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幻灯展示名句及出处)水是灵动的,山是沉稳的,山水有大美而不言,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从山水上汲取很多智慧。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幻灯展示课题)。
(二)整体概括
师: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认为可以用“一、二、三”(纵向板书三个数字)三个数字来概括此文。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本文的基本内容。
生:(议论纷纷)一座山;一声嗥叫;二种动物,狼和鹿;二种对象,人和山;三种对象,人、狼和鹿……
(三)研读新课
1.解读“一声狼嗥”(板书)
师:看来这篇文章概括有一定难度,那我们先从“一”开始吧。
师:请完成填空,这是一声
生:这是一声对抗性的狼嗥,是狼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迸发。
生:这是一声深沉的、骄傲的狼嗥,是……
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了一些描写狼嗥的关键词,都有哪些?
生: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鸣、蔑视
师:我们来朗读课文的一到三段,关注了关键词,更重要的是结合文本去理解这些关键词,完成这个填空。
生:(齐读课文前三段)
师:我们可以尝试从“对抗性”入手,狼对抗谁?狼惟一的天敌只有谁?
生:人,对抗性的狼嗥是狼对人类捕杀行为的抗议和不满。
生:不驯服,是狼对于自己这种总是被捕杀的处境的不屈服。
生:悲鸣是对自己同伴被人类杀害的哀悼。
师:狼的数量在锐减,个别种类已经灭绝,有些濒临灭绝,人类这样做对吗?如何理解蔑视?
生:是对人类短浅目光的蔑视。
生:骄傲是狼明白自己的生命价值而感到骄傲。
师:这一声狼嗥其实是狼对生的渴求,所以说它“深沉”是因为——
生:对能够与人类和平共处的希望。
2、归类“两种听者”
师:(过渡)我们初步解读了这一声狼嗥,那么“二”如何理解呢?
师:都有什么对象在听这一声狼嗥呢?对象能否归类?归为哪几类?
生: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山
师:还有吗?我提示第三段。
生: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不堪造就的
新手
生:我按能否听得懂狼嗥意义分为两类。
师:那鹿听得懂吗?郊狼听得懂吗?
生:听得懂,是死亡的警告,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都是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好像听懂的是表面的含义。
师:那这样分类还不够严谨,能否根据文本修饰一下使表述更严谨。
生:那就按是否听得懂狼嗥的深刻含义分为两类。
师:哪两类呢?
生:山是一类,其他为一类,只有山才知道。
师: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山是怎样思考的?抓住关键词。
生:长久、客观
师:还有深刻。(板书关键词)那么我们人类可以说是听不懂的一个代表,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呢?
生:从自身思考、短暂的……
师:好,大家看,至此老师引出“二”了吗?——两种听者。
3.明确“三个认识阶段”和“三重具体内涵”
师:(过渡)那么“我”呢,属于哪一类?
生:第二类,听不懂。
生:起先听不懂,后来听懂了。
师:“我”对狼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结合文中的语句谈谈。
生:“我”起先像那个年代的人一样“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看见狼就杀;后来,在杀一只狼的时候看到它“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我感觉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后来,我看到草被吃光了,鹿也饿死了,我明白了要像山那样思考。
师:好,总结得很不错。杀狼除了当时社会的原因,还包括“我”当时自身还很年轻的因素,垂死的狼的“绿光”使我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后来他所认为的“天堂”出现了吗?——出现了无
穷的后患。(师生共同完成“狼死→鹿多→草光→山秃→鹿死、自然灾害→没有未来”的连锁链条,师板书)作者明白了狼是生态平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概括出这么三个认识阶段(板书),“随波逐流、见狼必杀”至“启发触动、有负罪感”直至“反思醒悟、生态平衡”。
师:第4段作者描写了一个狼群的场面,起初老师读时觉得困惑,这与下段的杀气腾腾完全不相符,你们读读感受一下,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自读感受)感觉这个狼群嬉戏的场面是温馨安乐自在美好的,那是反衬,反衬人类杀狼行为的残忍无情,反衬人类的愚昧无知。
师:作者作为“近代环保之父”,写下《沙乡年鉴》、写下此文,大家看注解①作者的生卒年,是在20世纪初期,他已然明白。人类已经走到了21世纪,整体人类意识到了吗?
生:没有。
师:老师在《辞海》查阅了“狼”条目,(幻灯片展示:哺乳纲,食肉目,犬科。体长1-1.6米,尾长33-50厘米。足长,体瘦,尾垂于后肢之间。吻尖;口阔。眼斜;耳竖立不曲。毛色随产地而异,通常上部黄灰色,略混黑色;下部带白色。栖息山地、平原和森林间。性凶暴;平时单独或雌雄同栖,冬季常集合成群,袭击野生和家养的禽、畜,是畜牧业主要害兽之一。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毛皮可做皮衣、褥、帽等。)大家来看,人类是怎么思考的?
生:太自私了,太鄙陋了,人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说狼是“害兽”。
师:是啊,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长,是大自然的主宰,认为大自然是被人类所利用的,并据此分为有用和无用。
师:人类是怎么思考的?人类不像山那样长久地思考,而是——
生:短暂地思考
师:人类不像山那样客观地思考,而是——
生:主观地思考
师:人类不像山那样深刻地思考,而是——
生:肤浅地思考
师:人只从自己利益出发,思考是自私的,山是——
生:无私的。(关键词板书)
师:像山那样去思考一下,在这一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生:生态平衡非常重要,不能破坏。
师:还有吗?——让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请同学们找一个关键词和一个关键句来帮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生:(齐读文章末段)
生: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师:很好,抓住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荒野”,大家想想荒野有什么特征?
生:荒凉,没有人,没有人类的活动。
师:用书面化的语句来表述就是——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因此那里的一切能够——
生:自由自在地生存着,有天然的生存法则,保持着自足的生态平衡系统。
师:所以这一声狼嗥在呼唤什么?
生:哦,它在呼唤我们人类应该和万物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师:那关键句呢?
生:“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什么意思?
生:目前的,暂时的。
生:“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师:很好。“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个哲理句该如何理解呢?
生:……
师:理性来自感性的归纳,理性反过来可验证感性。就我们本文而言,鹿的安全,结果呢?
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师:狼与鹿只是一个例子。这句话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述该怎么说?
师:这样的蠢事人类干得少吗?能举例说说吗?
生:核电站、沙尘暴、旱灾、洪水、泥石流、虹河污染、石油泄漏……
师:好,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给大家展示一下。(幻灯片展示图片:酸雨危害的森林、工业废气、水污染、鱼类死亡、沙尘暴与干旱、猎杀海豹、部分冰川融化、树桩、泥石流、干涸的月牙泉)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太多的安全——
生: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师:这一声狼嗥里还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好,至此我们还明确了狼嗥的三重具体内涵。
师:(总结全课)像山那样思考吧!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否则,当危机发生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体会这声狼嗥的真正内涵。
(四)拟题训练
师:现在我们来做“拟一拟”,(幻灯展示题目要求)请就课文6-8段,从词语含义、修辞手法、思想内涵、作者感情四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或综合两个角度拟一道简答题及答案。
师:发挥合作的力量,前后四人一小组,至少拟一道,拟好后派一名代表把成果——角度和问题写在黑板上,以备交流。
生:(讨论约2分钟,下课铃响)
师:鉴于时间到,作为作业回去完成。
(五)拓展延伸
师:最后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幻灯片展示诗歌)——日本“诗神”谷川俊太郎先生所写的《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课后自读。
推荐一本书(幻灯片展示书的封面和相关文字介绍)——《狼图腾》,书中不仅有和本文相似的表述,还探讨了中华民族的属性,可读性很强。
推荐一部电影(幻灯片展示电影DVD的封面
和相关文字介绍)——《与狼共舞》。
(六)作业布置
师:完成语文《作业本》相应练习,预习新课。下课!
板书:
一声狼嚎
二种听者
三个认识阶段
【教学反思】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
记得弘一法师有言曰:绚烂归于平淡。大道至简!
阅读教学一要注重阅读过程,回归文本,紧扣文本,以本为本,让被繁重的学业磨得心起老茧的学生找回对文字起码的感受力,让编者精心选编的文章焕发文字的张力。本课能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借助恰当的设问来引导学生层层剥笋探个究竟。在整个讨论交流过程中,始终关注文本的关键词句,力求培养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感受力,形成思辨性思维,不让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真正读出“这一篇”的语文。
阅读教学二要注重阅读结果,让学生能够有效答题,有招可支。
语文教学的一大难堪是,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在上阅读课,可反映在高考中,对于现代文阅读题学生却感到束手无策,只能跟着感觉走,这岂不是阅读课低效的一大证明吗!
本课设计的拟题训练是对这一现象的一个探索。课文无非只是一个例子,希望逐渐培养学生答题前的审题和答题中的针对性及规范答题的意识,遗憾的是课堂上未能展开,只能作为课
外作业或留待下次课完成。
【课例点评】
《像山那样思考》一文挟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糅合在一声狼嗥中,这是理解的重点与难点。但本课例能够驾轻就熟,深入浅出,解决了这个重难点。
一、授课思路清晰,有创意。本课以“一、二、三”三个数字巧妙切入、提纲挈领,即“一声狼嗥、二种听者、三个认识阶段”,对文章的主体进行了有效、深入的梳理。布置的作业颇有创意,要求学生就课文6-8段,从词语含义、修辞手法、思想内涵、作者情感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或综合两个角度拟一道简答题及答案。让学生从设题者的角度出发,自己出题,自己答题,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遗憾的是该环节不能在当堂完成。
三、适当拓展,开阔学生视野。本文的主题是保护生态平衡,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赵老师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有充分、深刻的认识。最后还推荐一首诗、一本书、一部电影,有效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总之,本课例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老师设计的问题层层深入,整堂课行云流水,自然生成,是一堂生动有效的课。
(乐清市虹桥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