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农村小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课题方案
(2010-11-01 15:34:56)
标签:
xkt11076胡凌燕教育 |
分类: 课题方案 |
淳安县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
|
课题名称: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农村小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践研究 |
|
负责人:胡凌燕 |
|
研究起始时间:2010年9月——2011年7月 |
|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学生现状的迫使。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但在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尤其是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学生对科学课兴趣不大,课堂参与度不高。2、探究内容不够实际,有些时候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3、学生多动手少动脑的现象很普遍。 2、科学实验的优势。课堂上只要说要做实验,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眼睛亮了,注意力也集中了,发言也更积极了。但农村小学的实验器具相对比较少,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如果完全按照教科书上开展实验,是不可能的。所以以实验为载体,尽量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农村小学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是一条有效且可行的途径。 (二)相关研究综述 《走进新课程》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并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面临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三)可行性条件 本人担任农村小学五年级和六(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 |
|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实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喜爱的科学实验活动,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从农村小学的经济状况出发,尽量 用自制教具和低成本材料开展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2、以实验为载体:在每一次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 既动手又动脑,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注重搜集证据,并能思考事实证据 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养成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3、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1、用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用趣味性的科学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2、对实验内容的教材处理:要进行探究的实验内容,尽量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并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3、教师要转变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师要转变原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在探究活动中以指导为主,让学生手脑并用,学会探究。同时教师本人而要多学习,多研究,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做科学实验这一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分工,如何进行实验思考和制定,如何进行材料搜集,如何表达和交流等。自然能就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六(2)班全体学生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年9月—10月) 撰写课题实施的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策略,明确课题研究的人员及分工。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5月) (11月—12月)请专家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1月) (2月—5月) 3、总结阶段(2011年6月)课题组成员分析课题实施过程,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请专家鉴定和课题验收。 (三)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郎盛新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M]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科学主题的研究性学习[M]裴新宁 郑泰年编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4]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徐敬标编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黎奇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