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策略研究 课题方案
(2010-11-01 15:24:33)
标签:
xkt11072郑爱军教育 |
分类: 课题方案 |
淳安县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农村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沉默”的现状调查和策略研究 |
负责人:郑爱军 |
研究起始时间:2010年9月——2011年6月 |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1、问题提出的背景 笔者从事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已经三十余年,心中总觉得农村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上,教师们都喜欢那些口齿清楚,声音响亮,爱动脑筋,积极发言,敢于交流的学生。偏爱优生,宠爱有加,从而存在着优生一言堂现象。“课堂沉默”的学生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发言的愿望;二是没有发言的内容;三是没有发言的习惯,这些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来到学校就是听老师讲课的,不是来发言的,于是稳坐泰山,似乎胸有成竹,却不举手发言;四是没有发言的勇气,生在农村,见识狭小,感觉低人一等,即使听懂了问题,有了答案,也缺乏胆量举手发言。这些沉默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忽视,对其学习成长影响深远。 2、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农村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沉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首先,课堂沉默的学生人数众多。据了解,这些沉默的学生大约占本班级学生的60%,几近三分之二,比例之重,令人惊讶,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其次,课堂沉默的学生被“边缘化”。三是课堂沉默的学生成长受限。课堂沉默的学生因为不发言,不参与,久而久之,对学习环境产生漠视的态度,习惯一旦形成,问题也就接踵而来,学生语言能力退化,语言习惯恶化,思维能力下降,朗读水平下滑,丧失勇敢表达自我的勇气。这些将严重限制学生的成长。 (二)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能力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相关研究综述 有关“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并不鲜见于报刊杂志,许多同仁在这方面研究也比较有深度。例如:《小学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初中生课堂沉默现象分析研究》等,但对课堂沉默现象审视的角度各有不同,或从心理角度来分析成因;或从不同学科角度来分析;或从区域性角度来分析沉默的成因。或从某一事件引起沉默来分析。纵观上述研究方向及其成果,本人从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沉默”这一特殊现象入手调查现状并思考策略,小学阶段本该是天真、活泼,无所不想、无所不谈、无所不说的活力四射的少年儿童,如此小年老成,又怎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与新时期的教育观、人才观和素质教育的内涵背道而驰吗?为此,笔者有心解开这一谜底,还他一个天真活泼的自我。 |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课堂沉默”:“沉默”即不爱说笑(《现代汉语词典》)。这里的“课堂沉默”是指不爱说话,不会说话和不想说话:即不发言,不参与。课堂沉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知识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有发言能力欠缺的原因,还有信心不足、胆量不足的原因。 2、“调查与对策”:用观察法把“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的学生区分开来,确定各类学生人数和比例,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研究三类学生,特别是“从不发言”的学生的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并制定相应对策。 |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研究指向:找出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然后将日常教学与心理辅导相结合,鼓舞学生发言的勇气,消除学生发言的顾虑,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踊跃发言。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情况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从“积极发言”“能够发言”“勉强发言”“从不发言”四个方面把学生进行归类,算出各占比例。 2、农村小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 3、制定“课堂沉默”的应对措施并付诸实践。一是主体性培养,让学生了解积极参 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的重要意义,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二是层次性提问,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水平参差的学生都有问题可以回答,满足各种水平的学生的参与需要;三是发展性评价,及时地、准确的、针对性的表扬性评价,让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感受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四是民主性氛围,用和谐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教育等思想,为改变“课堂沉默营造宽松、和谐民助、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 4、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的个案研究。选择数个“从不发言”的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深入分析他们“从不发言”的原因,针对性制定引导措施,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六(1)班全体学生 (二)研究过程: (1)申报阶段(2010.9---10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准备阶段(2010.10---12月):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文献研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 (3)实施阶段:(2011.2---6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同时撰写可以研究相关论文。 (4)文献研究法。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文献的研究,为此课题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 (5)行动研究法。针对课堂沉默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在课堂上运用,观察效果,并根据反馈的问题,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 (三)研究人员背景: 1、本人参加工作已三十余年,有从事小学毕业班教学近二十年的经验,是一个积极进取,要求严格教师,关注学生的变化,善于反思。 2、本人一直奋战在一线,几乎每时每刻和学生在一起,有着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深入实施课题研究。 (四)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 任顺元.《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教育科学出版社 [4]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编.《教师实用心理学》,开明出版社 [5] 孟宪平.《教育新视野》,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