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闲谈古代战争与名将 ---想到那里说到那里
(2017-08-06 13:58:19)
我曾多次读《后汉书
冯异传》,深为大树将军的风范所震惊,邓禹虽为刘秀帐下二十八名将中第一将,但是这位冯异却在某些方面的才华与邓禹不相上下,他在刘秀最困难的时候曾与刘秀同甘共苦,他在河北刘秀遇到困难时煮饭为刘秀充饥的故事实际上展现的是一位朋友,而他在邓禹征讨关中失败的时候去收拾邓禹留下的烂摊子时他能做到安抚百姓,收拾人心,逐渐平定关中的策略,史书上说他对东汉建立有大功却不伐不争,统一国家后他曾说愿刘秀莫忘记河北受苦的时候,他也不忘记刘秀的恩德,这些与吴汉临终时对刘秀说不愿刘秀赦免天下的罪犯一样,都是耿耿忠言。古往今来为将帅者善始善终的难,而二十八将与刘秀可谓能善始善终的。
说到大树将军,让我想起另外一位将军,隋朝的开皇名将贺若弼,他在与隋炀帝论将帅之道说杨素,韩擒虎皆不是大将之才,杨广问他觉得谁有大将之才,他十分自得的说唯万岁所择,他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他有所谓的平定江南的功劳,其实他提到的那两位也是隋朝平定当时中国南方的重要军事将领,而他居然一点都不谦让的认为自己的战功超过了他提到的那两位,结果他在杨广即位后很快后就被处死,而在他这一番评论之前,隋文帝杨坚有次问到自己的宰相高颖,问高颖与贺若弼在平陈中谁的功劳大。高颖一听皇帝的话,立刻说臣乃文臣不能与贺将军直接领导军事行动相提并论,显然这位宰相深深了解这位贺将军的狂妄与傲气,他只能退让几分以求自安。
其实战争这种社会历史现象根本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管是军事统帅还是普通的将领乃至于每个士兵都有其不同的作用,甚至于后方的朝廷与提供后勤的人们都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一场战争固然与将帅有重大的关系,但是离开后勤与整个战争指挥集团,甚至于离开国家外交与间谍网情报网都不行,所以古代的兵书上经常讲到要破坏对手的后勤网与情报网,要想办法让敌国内乱与不和,可见在中国的古代根本没有人会把战争当成某个大人物自己个儿能解决好所有方面的事儿,这也是我读历史后长期对战争的各方面沉默不语的原因,举个例子马陵之战,孙膑首先是得到了齐国的军事指挥权,然后开始伐交,他首先利用齐韩关系让韩国拖住魏国,然后派出间谍与情报人员刺探魏都与韩都的情况,然后率军进入魏国后放出风声攻打魏国首都,猛攻后魏国元帅庞涓回军救援,这个时候齐国的后勤应该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因粮于敌,也就是打劫魏国的粮食来补充齐军军用,不然庞大的军队都是个问题,而当魏国元帅回军后他又用减灶计欺骗魏军主帅庞涓,使他误判齐军大量逃亡,这个时候他的减灶计有效是建立在他之前建立的情报网准确与他准确推断庞涓军事心理的基础上的,如果齐军的情报系统出了问题没有探出庞涓回师的速度,那么马陵之战中他埋伏在马陵道的那步棋就是一步毫无用处的废棋,这里面虽然包含着他作为一代著名军事家的才能与战略眼光,但是也与他的情报体系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战争过程远比书上所写的兵法要复杂的多,所以我有时候真希望谈兵者稀,大家有空了去读读历史。再有就是我们熟知的官渡之战,那就是典型的后勤崩溃引发的大规模军事溃败,整个后勤体系与经济动员体系如果有了问题,袁绍的力量比曹操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却以惨败收场,这里面的教训可多了,总比动不动就喊打喊杀,争论什么功劳大小要值得考虑的多了。
其实我也是一介书生,说这些就是些闲侃大山,你不必太过在意,我们都快要老了,侃这些或聊这些没有啥用处,我给你的第二部古典兵略手稿你看看,那里面我有过对许多古代军事理论的看法,这些都是我前些年写的,眼下我的精力不在这上面,我差不多每天都拜拜佛散散步而已。
前一篇:回复三个问题
后一篇:古代名将与其时代----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