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过分自我认同,成长才能发生

标签:
心理师秋心情感婚恋 |
分类: 一路风情 |
“慢点,成长不是靠思想上明白了、嘴上强调了就发生的,不要跟我上了一套课、几节年制就一直跟身边的人说自己成长了,在为人生和婚姻而努力,而对方不懂珍惜、感恩并一起努力,然后产生不甘和愤怒,你这根本不是成长,只是打着成长的幌子站在道德制高点,这样不利于彼此关系的修复。”看着她一句又一句快速地在刷屏,我试图让她冷静下来。
许是我高估了彼此关系的稳固程度,措辞里忘了带几许温柔,她非常受伤地启动了防御系统:“秋心老师,我是求助者,我就是有问题才向你求助的,你总是打击我,对我说话咄咄逼人,我都怕了你了。”
那刻我愣了一下,认真看了几眼对话框里她的“总是”,又想起了周六《语言的艺术》课程上对学生讲的,女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情绪,喜欢用不符合事实的量词。至于咄咄逼人,我赶紧在对话框里输入:“对不起。”虽然按她这样的标准,我处理个案的风格应常常咄咄逼人了,但出于一位咨询师的操守、出于唯恐恃强凌弱,我还是必须道歉。
一声叹息之后,放下手术刀,不论病到什么程度,不是人人能接受手术啊,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用药保守治疗吧。
跟了几年的学生跟我叹息:“老师,看您一些当地的学生能常常跟您上落地课,进步很快,很羡慕,可惜我们这些外地的,没办法上课只能年制。我觉得我这几年进步还是挺大的,至少生活从谷底提到了平地,并慢慢滋养起来了,只是要怎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呢?我觉得有些问题我一直在原地踏步。”
“处理情绪、提升生活质量、缓慢地纠正认知可以靠定期个案辅导;要有质的改变,必须改变内在价值体系才行啊,这个要靠上系统的课程才行,因为一对一时我很难系统地讲解知识。年制和团体课是相辅相成的综合成长助力。你不在广州,从前是比较麻烦,但现在为顾及外地学生,我已经陆续在开网络课了,你可以考虑上网络课的。”我说。
“我不喜欢上网络课,我喜欢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交流,我不喜欢在群体里用语音听课。”她非常快速地说,根据多年的接触和彼此深厚的感情,我知道她并非不信任我本人和我课程的质量。
我笑:“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存在一个问题,每当我建议你做一些改变的时候,你会马上快速地拒绝,说这是你不喜欢的,你不想做?”
“是啊,我知道,可是在我看来很多事情并无绝对的对错,人活着不是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这样才会快乐吗?难道很多选择不是从喜不喜欢的角度出发么?”
“那么过往的很多年,你如此遵从自己的内心意愿,你活得快乐幸福吗?你怎么知道你内心的意愿一定基于客观的良善标准而非你的自我无明放纵?”
“不是有句话说感觉好才能做得好么?”她说。
想或不想,有时只是基于满足私欲的意愿,不一定利于帮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喜不喜欢是很主观的情绪,不一定是对的,过分盲从是错误解读了自爱和自我尊重。
若不经成长,人每天都活着被习气的控制中,有比较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所以成长的第一步便要觉察自己的自动思维和惯性行为,并学会突破。人经由岁月在这浮世生存,不需多久便能形成一个习性能应对的舒服区,哪怕活得生活质量低或与痛苦共存,熟悉就是舒服(别人打你或生活打你,打多了你便懂得闻到挨打的气息在被打之前逃跑或抱头挨打——很多人对苦难和不堪培养出来的舒服区是习惯性承受,而不是反击)。要改变,就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知道改变虽然会带来撕裂的痛楚,蜕变之后却是收获甘甜的生活,是要承受一时撕裂的痛楚还是用一生来适应苦楚,这是大家要好好思考的。
别过分自我认同,改变才能发生。要当生活的勇者,面对不符合主观期望的一切放下排斥,学习客观看待再感受,然后有利于美好生活和提升自我质量的事,去做吧,强者从来不逆来顺受地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