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得清和说不清的爱情

(2017-02-07 09:14:46)
标签:

秋心

情感

心理师

婚恋

分类: 谈情说爱


昨天公众号更新了《大鱼海棠》的影评,一位读者的评论有新意:“我发现秋心老师在专业工作方面一直很客观很理性,但每次欣赏文艺作品,譬如电影,譬如好书的时候又特别感性。譬如如果是帮咨询者解决问题,就会分析‘各种客观匹配条件’,但在描述文艺作品时就觉得真正的爱情是‘说不清楚的’。我不懂心理学,也没那么多专业知识,我咋觉得爱情就是 ‘匹配条件下’的满意,那种说不清楚的喜欢大概要不在影视剧中,要不就是当事人认识水平不足以概括和描述出来吧。我觉得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首先,必须给她点赞,因为如果她不是一直(长期)认真看我的文章,是没办法这么细致观察到我对待不同事物的态度区别的。

回到问题本身,看着她的问题,我脑袋里想起的是多年前朋友曾评论我的一句话:“你这个人是冰火两重天,有时90%理性10%感性,有时90%感性10%理性。”我当时笑而不语,但我知道他对我是有一定程度了解的,而这种“分裂”,也正是造成上述读者不解的原因。

不论是理性的我,还是感性的我,那都是如假包换的、真实的我。在很多学生、来访者眼里,我是理性、冷静和权威的,虽然在必要的时候也会温和、温暖,很多学生对我是又亲又敬又怕,在很多人眼里,秋心是90%理性10%感性的。我在课堂上谈笑风生,我面对几百人可以挥洒自如气场十足,所以很多人会想,老师在生活中也必是气场强大甚至强势的,但我想跟大家讲两件生活小事:

去年4月和红姑娘一起出游,因为那段时间工作太辛苦了,我嚷嚷着要出去走走。她问我想去哪?我说不知道,我只有几天时间可以安排,你带我去哪我就去哪。她说你有什么想法,我说没有,你走我就跟你走。她带着半点疑虑(因为她知道我工作和遇事时的样子),策划去了,和她两位同学一起把我带去重庆,全程我就像个被拐卖的无知少女一样听从安排,她两位同学看我总是笑笑没什么主见、看起来性格内向又比她们小,拿我开玩笑:“新人新猪肉,要对我们好点啊。”红姑娘窃笑着看我装傻,后来看我好拐卖,她说下次还带我去玩。

还记得去年年初一天婚姻班那天,穿了一天高跟鞋讲了整整9个小时的课,一下课就被带到“鹿鼎记”和一帮朋友聚餐。一进去早到的朋友给我一碗白饭一个水果一罐可乐:“老大,今晚就为难你看我们吃了,白饭和水果是不辣的,可乐也不辣。”我一向受不了辣的食物,所以是第一次到鹿鼎记吃饭,当时是上了贼船的感觉——但是朋友聚会是为了什么?食物真的是核心吗?我想不是的,大家聚得开心,才是目的。于是那个晚上,上了一天课累得够呛的我,啃了一碗白饭,吃了一个水果,然后笑吟吟地喝着可乐看他们一帮人吃香的喝辣的——你是不是很难想象这样的我?

红姑娘曾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一个那么有主见有魄力的人,为什么一起玩的时候会没什么要求且看起来好欺负,我说:“出来玩最重要是开心,把自己放空不就是最好的放松方式吗?何必时时当强人?若你们有烦恼时需要我,生活上我白痴一些,需要一下大家不是很好吗?人与人之间相互的需要才长久。生活中很多事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何必太执着一定要怎样?”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而天真的是复杂的我们总用简单的眼光看“别人”这生物。要剖析人于多数人来说太艰难,但最基本的是要明白一点:成熟的人,应该是有弹性的人。

什么叫弹性?弹性,就是不是一根筋、只有一个模式、僵硬的。是的,当我作为一位心理师、一位老师时,我是理性、权威、与人保持距离的;当我在台上时,我也必须入戏,从容自若地输送知识。但是如果我把职场模样搬到生活里,那将是什么境况?见到朋友就让对方搬张小椅子乖乖坐着:

“你最近成长没?你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吗?~@!¥#%

“你撒谎是不是?你的举动出卖了你,说来听听撒谎的动机是什么?”

“我很喜欢你,我把你催眠了,你也喜欢我吧!”

……

你们确定,当我在生活中也是工作中的样子,我还能好好活在这个地球上?估计要么就被孤立在荒岛上,要么就常被打肿吧。

我们活在这世上,看起来只是一个个体,但这个体却扮演着多重角色,所谓人生如戏,就是什么角色上场时就要好好演绎,高超的演技就是能很好地拿捏当下的角色并倾情演出——当我们是什么时,我们要像什么,那样人生才美好,也才会让别人如沐春风。你看惯了台上谈笑风生的我,能想象生活中的我,其实能不说话便不想说话,甚至略带羞涩的样子吗?你能想象我任性甚至刁蛮的样子吗?很难吧。

综上所述,工作时理性客观的我是我;写书评、影评时感性多情的我也是我——亲爱的,如果我看电影也抱着双手,看戏里戏外哭得稀里哗啦却冷冷说:“你们疯了吗?这只不过是一场戏,假的!”我会不会挨打?所以当我看书看电影时,我不过是扮演一个观众,入戏方能体会演绎者的苦心,才能感悟到百味人生,那何尝不是一种精彩?重要的是我仍然记得,故事是故事,生活是生活。

 

我给这位读者的回复是:“现代人的爱情多数不是真正的爱情,人们设置了条条框框,觉得符合了两个人便交往,条件匹配之下的所谓爱情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理性之下的一种筛选。真正的爱情是无条件的爱,是彼此灵魂深处的吸引,所以多数人如果用现实条框来解释真正的爱情就会觉得说不清楚。现实的当代人,很多忘了或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

处理个案或答疑时,我为何有时建议看匹配度有时让来访者参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那通常是来访者自身价值观和承受力的需要,而不是我的——作为一位咨询师,很多时候在工作中需放下自己的价值和评判机制,存在则是合理,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人生路,怎样分析是要结合个案情况的。

因为回复文字有篇幅限制,所以只能这样对她解释,她说她明白了,那大家是否明白呢?我想很多人仍然是不明白的。

说得清楚的“爱情”是什么?大家不妨想想自己的择偶思维,是不是对异性的外貌、身高、出身、工作、性格背景等都有一定的期望值,比如世人总结出来的男生要高富帅,女生要白瘦美。多数人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标准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里,有些人严重些有些人轻淡些(与自身条件、所受教育、当地习俗和性情有关),然后按这个框框与异性接触,一旦对方符合自己的标准,就容易产生交往之心。社会越来越浮躁,这种标准便越来越被强化,所以会有几年前流行的“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面笑”择偶观,很多女孩子找对象,首先在乎的是对方的物质背景(有没有楼、车和好工作等),然后是对方的外形条件(身高样貌),而不是对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品行好不好、性格如何、和自己有没有共鸣。

符合世俗或自己设置的条件了,便可以尝试谈恋爱,条件匹配了便交往了,很多爱情就是这样产生的。爱情是什么?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刚交往时的缠绵,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情话说了一箩筐——荷尔蒙之下的激情看起来是挺像爱情的。但走进婚姻,新鲜感慢慢消失,所谓的爱情根本敌不住柴米油盐的折腾,自我的权威胜于一切,所谓的爱情脆弱的不堪一击。所以为什么当代的婚姻那么多问题?因为很多人打着相爱的幌子做着自我的探索——婚前匹配的条件,走进婚姻条件归一,自我产生冲突时只剩利益的权衡,对惯性的依赖并不是灵魂深层次的需要和吸引,没有对深爱之人的心疼又拿什么来压抑对自我的喂养?

很多人是外貌协会的会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喜欢长得好看的人,但是我更看重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样貌,因为在我看来那才恒久和稳定的。去年有一次坐地铁到南站,途中见一男人长得挺像我一位朋友的,我那位朋友是大家公认的帅哥,那么这位像他的朋友五官肯定也不差,遗憾的是他虽然有一张长得挺帅的脸,却是满脸疲惫,大眼无神,一身衣服脏脏的,还把一只脚伸到座位上占了半个座位——看起来是一位素养比较差且生活比较艰苦的人。我对人无贵贱的分别念,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是靠双手正当谋生的都是值得敬重的,我也能够理解他因为种种原因缺乏文化教育和教养,所以才是这个样子。我无意于评判什么,我思考的是:一个人不论五官、身形长得多么好,如果没有内涵支撑还是会令人赏识不起来。更何况,我们终将慢慢老去,谁也敌不过时光的魔手。所以外貌真的那么重要吗?

今天晚上朋友来看我,说羡慕我一直活得这么自在富足,而她却长期被生活所劳役,因为要供楼要为儿子将来留学之类的做准备,必须不停地赚钱。我看着她说:“你有没有想过,人的富足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懂得知足?我从小就对物欲淡薄,我吃得清淡,不好大鱼大肉;如果有房子很好,没有租也可以;用得起我用好点的东西,用不起用简单的也很好。我不认为有什么是非不可的,一切最终我们都是带不走的;人高贵与否在于品行展现出来的灵魂气息,而不在于用什么品牌的东西;我也不认为物质就能带给一个人真正的安全感,只要我好好的,我养活自己是没问题的。所以你的辛苦来自于你有了一套房子还想买第二套,有了第二套还想有第三套,你为将来打算很多,而我有得住了就不想这个问题了,我心心念念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用于别人和社会的人,大家的劲往不同的方向使,会不会才是事物的本质区别?”

她不敢说话,因为相识多年,她知道我说的是真的。但是纵使知道物质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去,又有多少人真的看透并不执着呢?人们仍然在为之劳役,并变成择偶的硬性条件,在条件之内产生所谓的爱情。

 

再说那些说不清楚的爱情。所谓的说不清楚是指什么?指的是在清醒的状态下,这个人或两个人并不在现实的框框里,但是你们却相互吸引了,产生了爱情的感觉或深深爱上对方。简而言之,就是对方并不符合现实里你曾设置的择偶标准,你却被吸引了——这是现实里的不合逻辑,所以说说不清楚。但其实是说得清楚的,因为能使爱情发生,背后必然是相互的欣赏,比如人格魅力或才情的相互打动,甚至是因缘成熟的结果——这种说得清楚之所以会说说不清楚,其实是因为不符合现代人的功利价值观。

但这种“说不清楚”的相互吸引,却比上面的条框式爱情更稳固,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没有发生大变故的情况下可能是终生呈稳定状态的,而物质、外貌等却有很多变数,因为物质丰盈到一定程度会麻木,美貌看多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人会随着岁月苍老。

真正的爱情是我看到你灵魂的气息,你的好你的不好,我仍然深深依恋你,愿意欣赏你的美好,也愿意拥抱你的脆弱甚至不堪,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我愿意陪着你历经世事沧桑,和你一起面对生老病死不离不弃。

有条件的爱情是因为你符合我的期望,所以我愿意给予你我的善意和感情,你也必须回应我同等甚至更多的感情,不然的话我将收回我的感情并给你扣个施害者的罪名——看,这就是所谓的爱情?爱情有这么多隐形的附加条件和受害者心理?

说得清楚的爱情,是指爱情的发生符合当下社会的主流感情价值观或自己曾设置的择偶标准;说不清楚是指爱情的发生并不符合当下的社会主流标准或者打破了当事人的行为常规。比如《大鱼海棠》里,椿如果爱上湫就是符合主流标准的,因为他们是同一个世界里的人,湫也非常爱椿甚至更深于鲲,椿和湫在一起只会被祝福而不会带来惩罚,但椿偏偏爱上人类的鲲并为爱情付出沉重的代价。

美好的、真正的爱情,必须由两个同样相信爱、懂得真爱的人才能发生,一个很在乎物质和现实条件的人和一个向往灵魂契合的人发生不了动人的爱情。现代人为什么在婚姻里仍然孤独?婚姻和家为何没办法成为心灵的港湾?因为现代人是条件式的“爱情”,大家都深知伴侣对自己没有深厚的爱和接纳,更多的是要求和索取,压力之下没办法真正放松做自己和生活,只能不停地努力赚钱发展,创造更好的现实条件以便让自己仍然在伴侣的“框框”里得以保存一段关系——灵魂的特性是稳定的,所以灵魂的交汇是稳定的交缠,能让人深层次不孤独并感觉安全不被抛弃;条件下促成的关系容易随着条件变化而产生变化,形体的对影成双,永远慰藉不了灵魂的孤独。浮躁的现代人渴望爱,却已经丧失勇气追逐真正的爱情。

说得清和说不清的爱情


在没有弄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之前,人们很容易曲解爱情,真正相爱的人是不舍得伤害对方的,真正的爱也没有伤害。只是谁又真的教过谁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虽然我试图明白和解说,但我仍不确定我真的知道什么是爱情,但我至少可以肯定:我爱一个人,不是因为对方的世俗条件和外貌身高,而是出于对灵魂的欣赏和依恋;我也一定不舍得伤害和怨恨我所爱的人,不论对方爱或不爱我,我都期望对方好好的。

所以当我活在现世,知道很多世人的感情观之下定义的“爱情”,我知道哪些是说得清的,而我认为的真正的爱情其实不是这样的,虽然在现世不容易获得。那么当我笔下描绘的时候,到底哪种才是爱情?我只能将之定义为说得清的(符合世俗标准的)和说不清楚的。

其实唠叨了半天,我发现我先把自己绕晕了,看官你晕没晕我不知道,我先晕晕去,反正说不清楚,我们还是别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