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师心语:323】不是活给别人看

(2015-10-20 11:49:22)
标签:

情感

心理师

秋心

婚姻师

分类: 一路风情

不是活给别人看

20151020

昨天谈及态度比结果重要的【心师心语】下,学生评论:

“无论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我都加倍用心,怕别人认为我不好。但就是结果有差的时候,他们就因此认为我是不好的不用功的。以前的qq签名便是你们可以说我没能力,但是不可以说我没用力。”

我给她回复:“不论学习、生活、工作,我们的认真、用心和努力,归根到底并不是给别人看的,慢慢的你会明白,那是给自己生命的交代。世人看事对人的标准有千千样,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人满意,智慧开启那刻或生命的最终,我们需要的是确认:我很用心努力地活过,好好地做事做人、投入地走过每一段路。亲爱的姑娘,我一直看到你很努力,老师喜欢你。”

跟了我近两年的姑娘,从最初的迷迷糊糊,到如今的雅致从容。从小出生、成长、生活于一个比较混浊的大环境,身边的人视物质、权欲为重要的理想生活指标,生活挫折带来的痛楚使她开始思考:“人活着真的只是为了这些吗?究竟我们如何能活得更好?”带着这样的疑惑她找到了我,最初令我很头痛,因为很多概念她几乎一片空白,我很努力地用通俗的字眼表达,她美丽的眼睛里仍然一片迷茫,但是她对我全身心的信赖、在困境中使出一切力量想振翅高飞的韧劲又不容我动放弃之心。从最简单的概念开始普及,我努力地期望为她的飞翔施加一点助力。果是日久之因的收成,生活并不会轻易因为一个人开始动了成长之心便收起给予的教训(每个人对这点是要有心理准备的,凡事有个过程),虽然很努力地反省、成长、改变,生活的苦难仍然叠加而来,但一切的痛都不曾使她成长的心退缩半点:她不在我所在的城市,坚持上年制,每次都认真地写课后总结给我;一天的婚姻班,她挺着8个月+的身孕,从一个城市坐2个小时的车(火车+地铁)来听课,整天的课程很费精神,有些同学中午撑不住打瞌睡,她全程认真听讲,途中腰实在太累了,她就站起来走走,一早出发,晚上10点多才回到家,连我都忍不住要核实她安全到家才安心;孩子几个月了,有适合的团体课,她没有一丝犹豫便报了,从此开始了每个周六便要从一个城市坐2个小时车到另一个城市听课的日子,她以珍惜的心上课,唯恐错过一点一滴,不是万不得已她绝不请假(出勤比本地同学还高),有时不能听全程,哪怕听一个小时,也要费4个小时的车程、一两百的车资来上课~~

时间对于用心活着的人从来不辜负,她从最初的自卑看不见自己的美好(她一直非常善良)、甚至连哭也不敢,慢慢的会因感动而落泪,肌体开始放松,敢于主动提出要拥抱我(最初同学因为心疼她拥抱她,她都木木地不懂回应);她的话语开始散发智慧的力量,思想开始清澈,她的生命开始充满生机,最近的概念盘点里,她说了两句话让我很安慰:婚姻是奇妙的旅程;成长是最好的投资。我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她,带着感动,犹如看一朵美丽花朵的绽放。

 

很多人都误以为,我们的努力是给别人看的,证明我们很努力,证明我们有实力,是的,努力在某个程度确实是给别人看的,但有这种观念,只能产生外驱力,因为你并非真的有那么多的观众或时时刻刻有观众,难道观众少或没观众的时候就不努力了?那这样的努力真的会产生很好的作用?另外是外驱力是很容易受打击的,当你的努力不被看到或受打击的时候,你就很容易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了。

人为什么不惜当下应付了事?因为你误会了你的行为是没有成本或成本很低的,有形的成本是可计数的,但生命光阴的成本却是无价的。我常在课堂上提醒学生:不要以为我学费收的低,你便以为上课时如果不认真最多只是浪费了一节课的费用而已,事实是,你错过了成长的知识点,你浪费了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从出门上课到归家整个过程),这些都是损失啊,难道你放弃周末休息、娱乐和陪伴家人的时间,就是为了在课程上游魂?那么你在应付谁?(我不需要你应付,学生上课认不认真是学生的事,我认真上课是我自己的事,学生不认真我也是要认真教的)谁又需要你应付?——你真正愧对的是你自己和支持你成长的家人。

真正的用心、努力面对一切的动力,是因为我们珍惜到人世的这一遭,不枉此行:学习时,我认真学习,获得知识从而增长能力和滋生智慧;工作时,我专业专注负责地工作,不负工资、不负信赖;生活里,活在这一刻,不留遗憾,不需悔时。

活着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生命的最终,我们的心才是我们生命考卷最终的改卷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