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秋心
所谓咨访关系,就是指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也称求助者)的关系,简称咨访关系。
因为国情关系,中国对心理健康重视度严重不足,对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非常有限,所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很多国人的眼里仍然是模糊的概念。因为所知甚少所以显得神秘,也很难避免的出现很多误会,这些误会不但影响着很多人使他们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也常影响着治疗的效果。最常见的误会有如下:
一,心理师如“神仙”,法力无穷,能一眼看透人:这一想法使一些心中“秘密”甚多的人在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惧怕接触心理师,因为害怕被看到不想被看到的秘密;另外一种是因为抱此认知,会故意让心理师去猜测自己的行为或思想,从而借机判断心理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其实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思维,心理师虽然具备专业知识经过良好的训练,知道心理活动科学规律和具备客观的逻辑分析能力,可以判断某些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但是一切都必须来自现实、客观、全面的资料。心理师觉察、断诊能力与专业能力有关,也与从业经验有关,其实咨询师就与你看到的医院医生一样,理论知识要具备,然后在日常从业中丰富和积累经验,经岁月成就,适业者越来越优秀。但如果你把心理师当成神仙、算命先生和占卜师来看待,你是肯定要失望的。
二,咨询师是轻松的职业,陪着聊聊天说说话就收钱了: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心理师的工作就是陪来访者聊聊天说说话,收费却不低,其实心理师的聊天里,串联了很多治疗的技术多,同时心理师还必须具备多元知识,如心理学理论知识、社会常识、哲学、医学,在你表面上看起来轻描淡写的对话里,其实却是咨询师“绞尽脑汁”的技术发挥,你不是咨询师,所以这些你是很难明白和看出来的。
三,心理科和精神科分不清:中国人的偏见,看心理师,就代表着精神出问题的,就像俗称的“神经病”,会被世人侧目。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常常都会对学员开玩笑说:“你该开心来找的是我,因为这证明你是正常人,如果你真是神经病,我就得送你去芳村(广州的精神病院在芳村)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对象,会涉及到一部份精神病康复者,但更多的对象是生活中遇到心理困扰(婚姻问题、职场问题、人际问题、发展性问题等)的正常人,真正世人俗称的“神经病”其实更多指的是精神科医生的工作对象,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等。所以遇到心理困扰或生活烦恼时,如果通过身边人开解和自我消化不行,造成较大的精神困扰(如失眠、爆躁、情绪低落等)应及时寻求心理师的帮助,从轻化解,以免积压心头过久转化为精神疾病,那才是因一己之念得不偿失的行为。
四,好的心理咨询师应能一次性或在短期内解决问题:这同样是一种把心理医生神仙化的错误观念,除发展性、决择性困扰问题外,更多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俗话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能期望在短短的一小时咨询就把痛苦一扫而光雨过天晴?心理咨询师在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帮助来访者对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不停地进行了解、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需要时间、了解个案情况需要时间、诊断需要收集资料、进行治疗也需要实操,怎么可能在短短一小时或几天内完成?来访者出现的困扰往往只是一个爆发点,引发问题的背后,有个性问题、有背景问题、有关系层次问题,你每天习惯了喝一杯咖啡,一段时间后让你马上从此不再喝都困难,更何况是与多年累积下来的心源作斗争、创造出新的模式呢?过份焦急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不但容易打击来访者治疗的热诚,也会破坏咨访关系,令咨询师承受额外的压力。
五,缺乏自助的精神:很多人出现了心理问题求助咨询师,找到认为值得信赖的咨询师后,缺乏认识的来访者就会容易出现把一切问题丢给咨询师的局面,认为自己苦恼了甚久,终于找到一个能“解决“自己痛苦的人;或终于舍得花钱了,那你是心理的医生,你收了我钱,你就得把我的问题都解决了,我等着你给我带来好生活。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宗旨是助人自助,而非包办教育,真正好的咨询,应该是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长处短处、什么原因造成今天的局面),接受现实从而成长和超越自我,获得解决问题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而非顾问式的,事无世细,一一教来访者如何操作,甚至帮助来访者操作,那不但得不到期望的咨询效果,还会让来访者形成依赖心理,从此之后离不开咨询师,更难成长和独立。在咨询师的职业操守里,是严格声明不允许插手来访者的现实生活事件的,也不能替代来访者作出重大意义的决定(因为你不是来访者,生活的路需要来访者自己走和承担,每个人唯有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唯有自己的决定才会有担当的勇气)。但现实操作中,也不乏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咨询师为了谋取更长远的利益,插手来访者生活事件并常帮来访者提建议,手把手教来访者处理生活事宜,让来访者形成依赖心理只能长期交费寻求帮助。所以在我常会告诫我的年制学员(因包年服务,更需要避免形成依赖心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先试着自己去思考去处理,确实很大困扰的难以解决的,才寻求咨询,因为这更有利于你的成长。而对于一些找到咨询师就当”甩手掌柜“的来访者,我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有一个人生病了,然后去看医生,找全国最好的名医,就挂号费都500元了,然后名医作出了准确的诊断,并开了些药回来,提出了治疗需要配合的要求,结果这病人回家后嫌药太苦了不吃,医生提出的生活建议也嫌麻烦不遵守,病能好吗?“很明显,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个案如果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咨询师只占30%的功劳,70%的功劳该属来访者自己,因为来访者缺乏领悟能力和执行力,再优秀的咨询师也徒劳无功,你的人生,该由你自己负责任。
六,顾客是上帝:社会提倡优质服务,所以为了对服务行业进行更高服务水准的要求,早些年提倡服务从业人员把顾客当上帝一样对待,给予优质的服务和包容性的态度。无疑高端的自我要求能使社会更和谐,使服务水准提高,但如果把这一理念引导到心理咨询行业,则是致命的。一段良好的咨访关系需要来访者对咨询师有足够的品行和技术学识的信赖,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权威和良好的信任关系之下进行治疗,来访者才会相信咨询师有能力处理自己遇到的困扰,才会接受和配合咨询师的技术要求。一旦来访者把自己当上帝,则常会以挑畔的态度与咨询师相处,如考察咨询师的技术和素养,质疑咨询师的治疗方案不加以配合,甚至有些人会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使良好的咨访关系难以建立,咨询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为治疗带来不需要的阻力。此点错误的观念,容易使来访者出现如下情况:批判性看待咨询师言行;生活中遇到问题或情绪时拿咨询师发泄负面情绪。
七,把咨询师当成“小秘“:期望咨询师随传随到,常在非约定时间给咨询师打电话、发信息希望咨询师给予保姆式的关注服务。一些来访者的片面观念:我与你建立的咨访关系,你就得对我的心理状态负责,所以我出现什么事你就有义务来帮我处理和解决,让我的心情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但他们不曾想过,咨询师是一项比较特殊的工作,工作时需要专注、投入、保密,所以咨询师在工作或上课时是不允许接电话、发信息和关注来访者以外事物的,做到随时随地随传随在那是不可能的事。再者是咨询师是一项以时计费的工作,有着明确的职业收费规则,需要来访者的尊重和遵守,咨询师面对你的随传随在,又该如何平衡他们的费用情况?所以这是值得来访者思考的问题。再者是优秀的咨询师,都会有着一定的工作密度,又如何能整天都在空闲着等你传呼?一个整天空闲着没工作的咨询师,只怕你找这样的咨询师,也需要考虑一下能力和水平吧?
八,心理师是助人行业,不能收费:写博多年,博客设置了免费求助的方式,如信件后通过文章回复答疑,但仍常有一些读者会加我QQ寻求私下的帮助,当声明私下的咨询或电话咨询、面询等要收费时,一些人很愕然:“心理咨询还要给钱的啊?“也会有一些人,一再声明自己很惨很痛苦不希望活下去了,但不希望以免费求助公开回复的方式求助,希望能好心既免费又保密。心理咨询确实是一项助人的职业,而且看似只动嘴不费力,所以很多人觉得职业名称本身有为善之名,就不应该收费,一旦收费就变成商业性质影响效果。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医院里的医生也在进行救死护伤的举善之行,但为何看病都要钱?原因很简单,医生、心理医生都是一种职业,职业本身有其特殊性在,但是同样的心理医生也是人,也需要解决作为一个人生存的根本:衣食住行。每个人都需要生存下去,然后才能为善,每个人履行自身的义务,然后才能讲助人,如果一个人每天为三餐忧虑或用着家人的钱来为你做咨询,这样的”善举“又能坚持多久?纵使他自己愿意,时间长了现实也不允许,或会遇到家庭的阻力使他不能继续下去。所以观察一位咨询师是否有”善“质,不是看他收不收费,而是看他的收费是否合理、他是否具备专业水平和有着负责、专注的工作态度并有一颗慈爱的心。心理的健康、人生的喜乐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和称买的,纵使一位咨询师收费很高,如果他能够解决你的心理困扰,使你的人生恢复喜乐和平静,他的工作仍然是善行。
九,临时抱佛脚:人的本性里都共存着懒性,如果不是生活中遇到很大的困扰总是得过且过,如果不是婚姻面临解体也不会想到要学习经营婚姻,如果不是自己的人际或生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便很少思考自己的品行。人们都习惯于走投无路时,才想起我该给自己留或寻一条新的路,所以很多来访者找到心理师时,都面临着较大的困扰,处理起来颇费力度,而这也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系的问题在于,当急需处理的问题处理之后,人们又会走向新的逃避:得过且过。自我成长总是痛苦的,坚持总是痛苦的,但是如果学不会坚持,总是习惯于遇事才把心理师当佛一样抱一抱,你则难免总是会停留在当下的状态上,而且有些人还很容易因之怪责心理师水平缺乏没有引领自己成长。
十,面对移情,缺乏自制:移情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则是指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个人有某种情感(爱或憎等),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并发生奇妙的情感变化。有着良好从业能力的咨询师面对来访者的移情都有着觉察能力,在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通常会提醒来访者在发生着什么,然后带领来访者走出这种移情关系,如果不能则必须转介来访者至其它心理师。所以当发生移情时,当咨询师声明情况时,需要来访者配合一起走出误区寻求咨询突破,而非把努力完全放在咨询师一人身上,导致咨访关系划上句号。
人生路长,漫漫岁月,每个人都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扰,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是一种自爱自助的表现,也是对高质量人生的一种追求。但是具备客观的认识,能够有助于在做同样的事情时获得良好的效果,知道心理咨询咨访关系存在的误区并避免之,能够使你在成长的路上跳跃得更快,祝大家都能找到与自己匹配的成长导师,走上心灵愉悦之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