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624fc025xcaaaa32cb08e&690
文/藤井树
片名:《白鹿原》
导演:王全安
十几年前看的小说,老实讲,具体情节已经淡忘,只记得几个主人公的名字:白嘉轩、田小娥、鹿子霖...。这回电影版上映,很是经历了一番曲折,引起的争议也在意料之中。因为有那么著名的小说放在那里,各种比较在所难免。可是,电影终究是电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对于电影《白鹿原》来说,这是一部源自小说生长出来的电影,但它实在没有必要完全跟小说一样。从文字到影像,从意向到具象,是两次完全不同的艺术创作,怎么可能一样?
不过,并不是说电影就没问题。很多人无法接受电影的根本原因在于,把小说《白鹿原》的核改掉了。有人曾经问过陈忠实,《白鹿原》到底写了什么?陈忠实答:就是几千年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后,人们一下子不知道该干吗了!小说中,白嘉轩是贯穿始终的主角,也是这个家族或者说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生活方式的维系人。他的追随者只有一个:长工鹿三。用石川教授的话来说,小说《白鹿原》归纳起来,就是讲白嘉轩一个人苦苦支撑着这个日渐倾覆散架的家,而他身边的那些人,包括白孝文、鹿子霖、鹿兆鹏、黑娃、田小娥等等,统统都是拆家仔。这样一根主心骨,周边一圈延展外伸的轴,就构成了《白鹿原》的小说架构。
但是到了电影里,受限于时长篇幅等因素,删除了白孝武、白灵、鹿兆海等等人物后,故事主线便集中在了田小娥和三个男人的关系上。也因此,有人调侃,《白鹿原》如果改名叫《田小娥和她的男人们》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可惜现在这片子名叫《白鹿原》,就难免被念叨。哪怕据说有一个220分钟的所谓导演版,但至少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156分钟的国内公映版来说,确实与小说相去甚远,应该算是一部合格的商业大片。
请注意,我说商业大片可一点没有贬低的意思。这年头中国电影能有几部做到真正的商业大片?《白鹿原》从规格上看,能称的上是大片,且商业包装也不错。把唯一的女性田小娥的戏份扩大,将其他那些跟时代变迁、政治气息相关的元素弱化,这种处理对于商业大片的诉求来说,合情合理。而且我始终不相信,哪怕是220分钟的版本,影片的结构就能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事实上,王全安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照本宣科”。他把小说精炼浓缩,去繁化简,做了相应处理,使之娱乐化、庸俗化、视觉化。这种改编方向不无可取之处,并且将原本结尾在文革,改成现在日本人侵略,实际操作性上也避免了很多阻碍。毕竟要拍解放后,在当下的语境里,尚不可行。
总之,将如此庞杂,信息量巨大的史诗巨作,搬上大银幕,做出取舍,这是必须的。而王全安选择了通过一个女人来完成他的叙事,这与他过往的作品,在基调上还是保持了相当的一致。他其实很明白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那就不如光挑自己擅长的拍。就这点而言,他做到了!
哪怕被诟病故事表述支离破碎,人物情感断章取义,他依旧还是拍出了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你看田小娥的命运,无论是与黑娃,还是跟鹿子霖或者白孝文,这个女人终究是个悲剧。她的出现打破了白鹿原的平衡,将白嘉轩一手创建的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她是一副药引子,本身不是药,却把每个人的隐秘欲望勾兑了出来。张雨绮也在片中力证了自己的“花瓶”地位----不光是一只看上去很美的花瓶,且还是一只有料的实心瓶,果真妖艳的很!
印象最深的场景是田小娥的死,那背上的一刀,如月牙状,少顷才缓缓涌出血。这简直不是刀痕,而是一个女人的心头泪。接着便是撑窑的柱子被挪走,窑随之崩塌。短短两个镜头,寓意无穷。相似的手法,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比如,黑娃闯砸祠堂、白嘉轩棒打白孝文、白孝文充军等等,很多片段都拍的相当精彩。割裂来看,如散落玉珠,颗颗璀璨。甚至片中一望无际的麦田和白鹿原的地标性建筑----牌坊的一再出现,都有这个效果。看似无关的空镜,实则暗合了人物命运的波折起伏,耐人寻味。
此外,整部片的画面质感非常好,足见幕后班底之强大。灯光、美术、摄影、音乐等,都属近年国片之精品。某些段落,依稀有《霸王别姬》和《活着》的影子。但,终究还是抵不上那两部作品,在思想性和完成度上都无法比拟。就算没有审查,放开了拍,王全安也不是张艺谋和陈凯歌的那个路子。他自己说是不具可比性,不过观众看完,因为有些神韵上的相似,就总要比较一番,继而高下立现。这对王全安来说,其实并不公平。
片中最出彩的演员,非张丰毅和吴刚莫属。尽管张丰毅的戏份被剪得最零碎,但在零碎中依旧拼凑出了白嘉轩的质感。而吴刚,没办法,这个演员真正是个老戏骨。我几乎见一次夸一次,《风声》《铁人》《大魔术师》《消失的子弹》,再到这一次《白鹿原》,吴刚确实厉害!演什么是什么,这是真正的好演员,不见本人,只见角色。此外,演鹿三的刘威也让人刮目相看。
当然,王全安的意图绝不仅仅只是拍个女人的悲惨命运。影片中除却情爱之外的戏份,又少又散,却如此弥足珍贵。比如,走马班似的公示,一会儿当家的遭镇压了,一会儿镇压人自己反被枪决;皇帝没了,皇粮照收;军阀走了,瘟疫来了。这祖祖辈辈生活的白鹿原,1910年后就从未安生过。可惜,点滴情怀,都在一碗接一碗的油泼面和一曲又一曲的秦腔中消解了。如同最后定格的那个画面,炮弹落下,白嘉轩身后的世界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匆忙潦草中,这史诗巨作竟显得像一出荒腔走板的苦情闹剧,叫人叹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