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624fc025ga8e6973614fb&690
钢的琴:钢铁版“梦想照进现实”
文/藤井树,原载于《优家画报》
《钢的琴》开场非常小资,一男一女并肩站立,说着离婚的事,却以一种极其舞台剧的方式来呈现。接下去的场景就更文艺腔了,大雨滂沱中,一群人在空地上又弹又唱,原来是红白喜事乐队表演。影片男主角陈桂林就是这支乐队拉手风琴的,后来他干了件很疯狂的事,召集了一群跟他一样的“歪瓜裂枣”,为他的女儿用钢铁铸造了一架钢的琴。就是这么个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被演绎得一波三折,精彩纷呈。东北黑土地上,废弃的工厂比比皆是。在一片萧瑟中,原始的、生猛的、后工业化的现实困境,与文艺腔的、小资范的、柔软的诗意梦想奇妙地嫁接在一起,就成了《钢的琴》---一部钢铁版的“梦想照进现实”。
影片无论故事,还是拍摄手法都极具想象力。冷色调的画面与热腾腾的梦想;伤感无奈的现实与飘渺空灵的梦想,结合的恰到好处。有夸张的演绎,也有刻意的节制,不煽情,不媚俗,节奏流畅,笑料十足。如果考虑到投资规模,这片子几乎可算是华丽精致的。场景的选择上,别具匠心。陈桂林的家,学校,工厂,处处透着一股颓败与落寞。高耸的烟囱,灰冷的墙壁,只有这支业余乐队,涂脂抹粉,显得格外扎眼。
陈桂林无疑是“失败者”,妻子跟他离婚后,嫁了个卖假药的暴发户,每次出现都像一束光,照出陈桂林的失意来。他买不起钢琴,也留不住女儿。这架琴像一道坎,硬生生切断了他与女儿的链接,也考验着他脆弱的神经。走投无路下,他准备做一架钢琴给女儿。当然,这琴其实更是送给他自己的一份礼物。就像顾长卫在《立春》里所塑造的王彩玲一样,陈桂林这么一个钢铁厂下岗技工,最终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小人物的诗意梦想,从这个角度看,陈桂林就是东北汉子版王彩玲。
幸运的是,陈桂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群朋友。尽管这群人看起来实在不那么光鲜:混混、屠夫、锁匠、业余歌手,外加刚出狱的犯人。一群“歪瓜裂枣”,受了陈桂林的感召,集结在一起,包揽下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硬生生靠双手铸造出了一架货真价实的钢的琴。
当然,这个造琴的过程,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曲折。事实上,在下决心造琴前,陈桂林已经想尽办法---画琴、偷琴、直到最后造琴,是生活所迫也好,灵感乍现也罢,总之,陈桂林和他的朋友们干成了这件事。
演陈桂林的王千源,去年因本片获封东京电影节影帝。在片中,他的表演生动鲜活,演出了一个男人的尊严与沮丧,伤感与勇气,诸多矛盾集一身,极有层次。而秦海璐身为女主角,老实讲戏份并不多。因为这基本是一部男人戏,确切来说,是一部男人群戏,留给女人的空间本来就不多。秦海璐是仅有的两个女性之一,她在片中代表了陈桂林的梦想彼端---片中另一个女性是陈的前妻,与秦海璐形成了鲜明对比。两个女人,两种价值体系,恰是这个时代的某种缩影。秦海璐演的收放自如,其中不少段落,令人想起她的成名作《榴莲飘飘》。
影片配乐同样精彩,俄罗斯快歌推动节奏,烘托氛围,令观影变成一种愉悦的享受。其实,本片从情怀来说,拍的也并非一群下岗工人造了架琴这么简单,而是拍出了这个时代的荒谬与精彩。我们每个人都是陈桂林,梦想着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钢琴。可惜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想想而已,又有几个能坚持下来不向现实妥协?!
以此为所有仍坚守梦想的人们加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