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一

(2009-09-24 13:16:30)
标签:

物体

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

厦门父母心

育儿

分类: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数学方法运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数学教学的效果。幼儿园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幼儿教育机构和家庭中成人对幼儿进行的数学教育,不论在任何环境下,只要成人向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数学教育,它均具有教学性质,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里介绍几种家长容易掌握的数学教育方法。

 

一.操作法

 

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方法。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心理学方面的思维结构发展的“内化”说,即外部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的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抽象概念的掌握要从动作开始。儿童在移动、拆散、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过程中,再配合以词使动作“内化”,从而达到“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可逆转的动作”水平。

根据这一学说,幼儿学习数学初步知识,首先应从外部形式的活动——对物体的操作开始,在操作和积极探索过程中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由直接感知转为表象,进而构建起初步的数学概念。

 

运动操作法应强调以下几点:

 

明确操作目的

 

从操作目的出发,数学活动应尽量地从幼儿操作开始,活动的整个过程亦应以幼儿操作为主,在成人的启发引导下,让幼儿通过操作,自己开动脑筋探索知识并获得经验,然后成人在幼儿操作探索的基础上,再引导讨论操作的结果,达到帮助整理经验、明确概念的目的。对于较小儿童缺乏操作经验,成人应先讲解演示后,幼儿再通过操作予以体验,祈祷巩固加深。

 

为幼儿操作活动创设必要的物质条件

 

成人为幼儿准备充足的各种各样的小材料,小教具(小棍、塑片、石子、汽车瓶盖、几何图形片、小计算架、各种卡片、积木或其他玩具)一边幼儿有足够的操作材料。

 

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操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摆弄物体、去思考和探索,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及其材料在学习数学及发展幼儿初步数学概念方面的作用切忌走过场。

 

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的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在小班要求儿童观察、动手、摆弄、比较正方形塑片和三角形塑片的不同,而在大班则可以让幼儿动手黏糊一个正方体(长方体)来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的特点,并比较它们。

操作过程要观察幼儿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适当给予动作示范或是言语指导,提出启发性问题或提醒幼儿注意的问题。

 

讨论操作结果

 

操作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为操作而操作。所以,幼儿操作以后应该围绕操作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幼儿一起讨论它们的操作结果,帮助幼儿将他们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归纳,明确概念,促使他们思维的外部物质活动的升华,向内部思维活动转化。执行结果的讨论应采取提问式,也可以在操作过程中边操作、边提问、边回答问题。

 

二.游戏法

 

游戏法也是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教学游戏也称规则游戏,它有规定的动作和规则,成人将要求幼儿掌握的初步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必然引起不同程度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形成概念的积极思维过程,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的思维的有力方法。

 

数学游戏有些主要有以下几种

 

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是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游戏的情节简繁程度不同,如中班认识10以内序数所用的“给小动物找房子(射门动物住第几栋房子)”。有的一个游戏主题中包括了几个连续的情节,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

 

操作性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如幼儿学习分类的“帮物体找家”游戏。提供幼儿各种熟悉的玩具和其他实物材料,材料不超过5种,每种不超过5个,再提供一个分类盒,(可自制)。成人先在分类盒的每一格里放一个实物作为范例。要求幼儿遵循的规则是:按范例将物体分别放在各个格子里;把所给的物体全部分完。

游戏可视幼儿的掌握情况,逐步提高要求:(1)改换物体的种类,积累分类经验。(2)将第一次的同一类物体用同一种颜色,不同物体用不同颜色,改为同类物体不同颜色。(3)不提供分类范例,让幼儿自己确定分类比较准进行分类,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它们放在一起”的问题。

 

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

 

这类游戏主要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发展幼儿对数、形的感知能力。如“奇妙的口袋”是通过触摸觉感知几何形体;“击鼓说数”是运用听觉感知数量;还可以按照铃声的次数做几次兔跳的动作,这里既运用了听觉又运用了运动觉来感知数量。

 

口头数学教学游戏

 

这是不用直观教具,之用口头语言进行的游戏。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数的抽象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较为突出。如联系大小、高矮、宽窄等概念的“相反游戏”,(成人说大、幼儿说小,可以正反义词交叉进行。速度由慢到快,还可以配合动作)。此外练习认识数,接数,倒数,数的组成也可以用口头游戏来巩固复习。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的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数学方法。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手段。比较是思维的一个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如比较两根小棍的长短,儿童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从长度这一属性上把两根小棍联系起来(建立关系)考虑,才能做出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进行着比较复杂的分析和综合活动,因而,比较又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