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2020-07-30 22:43:44)科学探究
南方杰
学习目标:
1.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反思交流,体会“设计实验及评价实验方案”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酸碱盐物质性质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中"设计实验及实验方案评价"的一般原则
分组实验:氢氧化钠溶液样品,酚酞试液,石蕊试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试管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创设情境引入 |
同学们,不久我们要参加试验考核,我们学校作为考点,要为所有考生准备试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老师从药品库里拿出氢氧化钠溶液时,产生了疑问: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吗? 于是,老师给我们提出了问题 库存的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吗?溶质成分可能有哪些? |
分析回答库存氢氧化钠的成分:1.Na2CO3 2.NaOH 3. NaOH 分析变质原理 2NaOH+CO2== Na2CO3+H2O |
|
根据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实验 |
我们从药品库三个不同的试剂瓶中取出样品,分别命名为样品A |
3号、4号同学先说方案 2号同学补充和完善 1号同学将确定好的方案整理在练习本上。 |
|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直接实施实验 |
|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
|
汇报实验结果 |
根据所得的实验现象,分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
各样品的代表发言: A----.NaOH 和 Na2CO3 的混合物 B---- Na2CO3 C---- NaOH 和 Na2CO3 的混合物 |
|
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 |
我们的实验过程科学吗?实验结果正确吗?我们分享一下实验的过程。 |
A组代表:方案一:先加BaCl2溶液,看到沉淀说明有Na2CO3存在。(BaCl2+Na2CO3===BaCO3+2NaCl)在加酚酞,如果溶液变红色,则说明有NaOH存在。 (方案二课堂记录)第一步用氯化钡检验碳酸钠的存在,再取样,滴加盐酸,通过酸碱中和“优先”。没有看到明显气泡来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引导学生对两个不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方案一比方案二更好”的结论,因为试验现象更加明显。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实验设计和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实验现象明显。 |
|
|
|
B组代表: 取样,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继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产生沉淀,并且红色消失。说明样品中不含氢氧化钠。 |
|
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我们刚才的探究过程就是是遵循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反思和评价 |
|
|
练习方案设计和评价方法及原则。 |
样本一:取样滴加酚酞 溶液变红,没有变质全是氢氧化钠。 |
方案错误,碳酸钠的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
|
|
样本二:取样,滴加少量盐酸 未见气泡,该样品没有变质 |
操作不合理,应该滴加过量的盐酸,才能证明碳酸钠确实不存在,当有氢氧化钠时会使气泡不明显。 |
|
|
样本三:取样,加入足量的Ca(OH)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样品中有Na2CO3。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 ,溶液变成红色,样品中有NaOH 。 |
方案错误,氢氧化钙会引入氢氧根,干扰氢氧化钠的验证。 |
|
总结归纳 |
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
•
•
•
• |
|
|
学以致用直击中考 |
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堂练习。 |
|
板书设计:
|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1.Na2CO3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A--
NaOH 反思与评价: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