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执念之外:教育者的破茧与新生

(2025-10-16 09:18:05)
标签:

执念

分类: 教育论坛

执念之外:教育者的破茧与新生

人生于世,何以常感疲惫与痛苦?外在纷扰固然有其影响,但更深层的原因,往往在于内心的杂念未能破除。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徘徊不定,难以抽身,仿佛困于无边的苦海,却忘了“回头是岸”的古老智慧。当杂念一次次重复、固化,便凝结为执念。一旦被执念所缚,心灵的光芒便渐渐黯淡,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一、教育现场:执念滋生的土壤

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人性碰撞的舞台。教育者身处其中,若不能从琐碎与纷争中抽离,便容易迷失方向,教育的本质也将随之异化。人心如流水,随事而变;念头如云烟,因境而生。一个班级中,从学生间的口角摩擦到教学进度的压力,从家长的不理解到考评制度的约束,种种情境都在考验教育者的心性修为。

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因为执着于“完美课堂”的想象,无法容忍学生的一个小差错;有些班主任因为固守“优秀班级”的标准,对所谓“问题学生”失去耐心;还有些教育管理者因为迷信“量化考核”,忽视了教育中那些无法量化的珍贵价值。这些执念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了教育者的创造力,更阻碍了教育的本真发展。

二、执念的心理学机制与社会成因

执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在日复一日的念头重复中,通过“确认偏误”和“自我验证”等心理机制,逐渐凝结为偏见——一种对人对事固化的看法。教育者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表,更容易形成认知固化,陷入“教师永远正确”的思维陷阱。

走进办公室,踏入教室,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上至教育政策解读,下至学生家庭琐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总希望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却不知这种期待本身,就是一种执着的表现。人的思想可以被影响,却难以被彻底改变。若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期待众人追随,一旦现实不如预期,便觉天地失色、立足无地。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力量博弈,往往使教育者不自觉地内化了外界的评价标准,将这些标准转化为自我要求,进而形成各种执念。比如对升学率的过度追求、对标准化考试的盲目崇拜、对“名校”标签的执着等,都是外在标准内化的结果。

三、传统智慧中的破执之道

《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睿智的教育者,从不偏执一隅,而是心胸开阔,包容万象。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启示我们,教育者既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也要有厚德载物的胸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破执智慧。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为,顺应自然规律;禅宗讲求“劈柴担水,无非妙道”,在平凡的教育日常中体会真理;王阳明的“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引导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调整心念,达到内外一致的境界。

四、教育现场的执念表现与破解案例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执念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李老师坚持认为只有严厉管教才能出成绩,结果导致学生表面顺从、内心反抗;张校长执着于打造“特色学校”,不断推出各种改革方案,让教师疲于应付;王老师坚信自己班级必须每次考试都拿第一,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

破解这些执念需要智慧与方法。李老师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学会了“积极管教”的方法,班级氛围明显改善;张校长在专家指导下开始“倾听教师的声音”,改革方案更接地气;王老师经历了一次学生心理危机后幡然醒悟,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破除执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育者具备自我反思的勇气和终身学习的态度。正如苏格拉底所说:“认识你自己”,这是教育者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五、情绪管理与执念化解

人为何会动“无名之火”?往往是因为执念太深。教育工作中,当学生的表现不符合预期,当家长的意见与己相左,当学校的评价有失公允,这些情境都容易触发教育者的情绪反应。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情绪爆发时,大脑皮层活动被抑制,理性思考能力下降。

教育者尤其需要建立情绪管理的“防火墙”。当我们感到执念来袭,不妨运用“正念呼吸法”,通过关注呼吸来安顿身心;也可以采用“认知重评”策略,重新解读引发情绪的事件;还可以实践“情绪标注”,用词语描述当前情绪状态,增强情绪觉察力。

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见效。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我们通过行使美德而成为美德的人”,情绪管理的能力也是在一次次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六、从“我执”到“无我”:教育者的心灵成长

雨果曾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人心的修炼,正在于破除执念,达到“忘我”之境。许多教育者之所以陷入平庸,正是由于心中杂念堆积,逐渐固化,成为阻碍成长的高墙。

哲学中提倡“否定之否定”,正是要我们不断打破已有的成见,以崭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这在教育中尤为重要。当我们能够跳出“小我”的局限,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教育,就会发现许多曾经的纠结其实无足轻重。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描述的就是超越自我局限的精神状态。教育者若能进入这种状态,就会发现自己与学生、与教育过程融为一体,教学不再是工作负担,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真诚相遇。

七、学生问题:执念破解的契机

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各种问题。有些孩子问题外显——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出格、顶撞老师;有些则深藏不露——社交恐惧、完美主义、自我否定。这些问题表面看是教育的挑战,实则是教育者破除执念的良机。

若我们能将这些问题视为研究的课题,以探究之心面对,便能在过程中学会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比如,当我们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心理状态时,往往会发现其问题行为背后的合理性,这时自然就会放下批评指责的执念,转而寻求真正有效的帮助方法。

这种“课题化”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教育者实现从“道德判断”到“专业判断”的转变,从“情绪反应”到“理性应对”的升华,这是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

八、公正与慈悲:超越执念的双翼

人性深处,渴望被公正对待。教育中的许多矛盾,都源于对公正的不同理解。教师认为按成绩评价是公正,学生则认为关注努力过程才是公正;学校认为统一要求是公正,家长则认为因材施教才是公正。

其实,真正的公正是多元的、情境化的。它既包括“一视同仁”的程序公正,也包括“因材施教”的实质公正。教育者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破除对“单一公正观”的执念。

同时,教育还需要慈悲的滋养。慈悲不是放任,而是理解;不是妥协,而是包容。当教育者能以慈悲之心看待学生的过错,以宽容之心对待自己的不足,许多执念就会自然消解。

九、自我解剖与专业成长

教育者,应当勇于解剖自己,常作批评与自我批评,放低姿态,仰望苍穹之浩瀚。这种自我反思不应是自我否定,而是基于专业标准的自觉改进。

我们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观摩同事课堂、参加教研活动、寻求专业督导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反思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反思“教什么”“怎么教”,更要反思“为什么这样教”——检视教学行为背后的信念假设,这才是破除执念的根本之道。

十、走向教育的新生

执念如茧,困住的是心灵的翅膀;破执如破茧,迎来的是教育的新生。这个过程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正如蝴蝶破茧而出,需要经历挣扎才能让翅膀强壮,教育者的专业成长也需要在破除执念的过程中实现质的飞跃。

当我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确定,以包容的胸怀接纳不同,以智慧的眼光看待成败,教育就会回归其本真状态——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智慧的点燃;不再是标准的复制,而是个性的绽放;不再是功利的追逐,而是生命的滋养。

愿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在执念之外,看见更广阔的天空,走向更光明的未来。在那里,教育不再是负重前行,而是自由创造;不再是疲惫应付,而是喜悦分享;不再是机械重复,而是日日新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