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铸魂,初心如磐:以廉明之德照亮人生征程
(2025-09-30 10:48:28)
标签:
廉洁 |
分类: 人生感悟 |
《钱氏家训》有言:“临财不可不廉介。”寥寥数字,道尽千古家风,亦点明个体立身处世之根本。钱氏一族,世代以此为训,非仅教子孙不取不义之财,更在塑造一种清正廉明的人格风骨。所谓“廉介”,不独为经济上的清白,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律、道德上的坚守,是人在纷繁世相中不迷失、不堕落的精神灯塔。
我们身处一个物质极大丰富、价值多元并立的时代。信息爆炸、物欲横流,各种诱惑以更加精致、更加隐蔽的方式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缝隙。从古至今,廉洁奉公始终是为官、为人、为事的基本操守,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回溯历史,岳武穆曾慨言:“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此语道破了廉洁与勇毅对于国家治理的根本性作用。一个社会,若其管理者能秉持公心,其成员能恪守底线,则秩序井然、风气清朗便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然而,廉洁品格的塑造与坚守,绝非易事。它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反省与实践来锤炼和巩固。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警示我们,道德的堤防往往溃于微小的蚁穴。一次看似无伤大雅的“通融”,一个看似人之常情的“表示”,若不能惕厉自省,及时遏制,便可能如温水煮蛙,逐渐侵蚀人的是非观念,模糊行为的边界,最终导致原则失守,滑向腐败的深渊。因此,真正的廉洁,始于对细微之处的审慎,成于对内心贪念的持续克治。
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视内省之功。曾子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训,古代州县衙门之后多设“静思堂”或“退省堂”,其用意便是让为政者在日理万机之后,能有一方清静之地,沉心静气,回顾一日之言行,检视有无偏私枉法之处,有无愧对民心之举。这种“静思”的传统,是一种深刻的自我监督机制。它要求个体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我,及时发现偏差,校正方向。“人恒过,然后能改”,承认过错并勇于改正,非但不是耻辱,反而是人格臻于完善的必经之路。唯有保持这种清醒的自觉,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守住那颗“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本心。
作为一名身处教育领域的管理者,我深知肩头责任之重。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这个岗位上,面对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有来自各方的人情世故与潜在诱惑。家长出于关爱,或许会希望以某种形式表达“心意”,期望孩子得到更多关注;同事之间,或因工作需要,或因私人情谊,也可能出现逾越常规的请托;甚至后勤服务人员,也可能试图通过一些非正式的“关照”来维系关系。这些情境,看似平常,实则处处是对廉洁底线的考验。我始终告诫自己,手中的权力源于信任,必须用于公正地服务师生,绝不能沦为换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坚守教育者的良心,保持内心的安宁与坦荡,远比任何物质上的获取更为珍贵。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若管理者自身不能立得正、行得直,又如何能真正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父亲的言传身教如同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一生经历风雨,却始终保持着朴素而坚定的是非观。记忆中,曾有家长趁节日之机,送来一张购物卡以示感谢。父亲当时未动声色,待客人离去后,他神色严肃地对我说:“这钱,绝不能收。拿了,心里就不干净了,有伤阴德。”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我和妻子当即深以为然,毫不犹豫地请父亲将卡退还。这件事虽小,却在我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父亲或许未曾研读高深的哲学著作,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钱氏家训》“临财不可不廉介”的精髓。他守护的,不仅是他个人的清白,更是家族世代传承的道德基因。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如今,我也将这个故事、这份道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的孩子。不为苛求他们成就伟业,只愿他们能将“廉洁”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立身之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步履从容,行稳致远。
纵观那些最终身败名裂的腐败分子,其堕落轨迹往往并非始于惊天动地的大案,而多是在一次次“小事”、“小节”上的失守。最初的犹豫、妥协,到后来的习以为常、变本加厉,最终积重难返,悔之晚矣。这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强调的,真正的自由在于对“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敬畏与遵循。一旦内心的道德法则在欲望的冲击下瓦解,人便失去了精神的锚点,只能在欲望的海洋中随波逐流,直至被吞噬。故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守住底线,不仅是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身命运负责。
先贤的智慧,常借物喻理,发人深省。宋代大儒邵雍在《渔樵问对》中,以钓鱼为喻,探讨为人处世之道。表面看来,是锋利的鱼钩钓起了鱼;实则不然,真正让鱼无法抗拒、最终丧命的,是那包裹在鱼钩之外、香气四溢的鱼饵。若无此诱饵,再精巧的鱼钩也难以奏效。邵雍所言虽是鱼事,映射的却是人性。我们置身于社会这个巨大的“名利场”,形形色色的“鱼饵”——权力、金钱、美色、虚荣——无处不在,它们经过精心包装,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智者与庸者的分野,就在于能否识破这“饵”背后的“钩”,能否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一旦贪念萌动,心存侥幸,便如同鱼儿咬饵,愈挣扎,钩得愈紧,终至无法脱身,成为欲望的牺牲品。因此,保持廉洁,需要一种穿透表象看清本质的智慧,一种在诱惑面前“不动心”的定力。
将廉洁奉公视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是容易的,但将其融入血脉,化作一生的修行,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世间熙攘,追名逐利者众。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绘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图景。许多人终其一生,疲于奔命,目光所及、双手所攫、心中所念,无非“名利”二字,总觉不足,欲壑难填。然而,纵有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八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世间一切有形之物,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过度执着于外在的占有,往往使人迷失本真,徒增烦恼。
相比之下,那颗经由不断修养而获得的廉洁之心,却是一笔真正属于自己的、永不贬值的财富。它外化为日常工作中一丝不苟的公正、人际交往中清清白白的坦诚、面对诱惑时斩钉截铁的拒绝。这一点一滴的坚持,看似微不足道,却如涓涓细流,汇集成支撑人格的浩荡江河,铺就一条问心无愧、光明磊落的人生大道。这条路,或许没有捷径可走,或许充满寂寞与考验,但行走其上,内心是安宁的,脚步是坚实的,回首往事时是无憾的。
“微斯人,吾谁与归?”古人之叹,穿越时空,依然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在追求民族复兴、构建清朗社会的今天,每一个个体,尤其是肩负一定责任的公职人员、教育工作者、各行各业的管理者,都应当自觉成为廉洁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者。我们不仅要以法律法规为外在约束,更要以崇高的道德追求为内在引领,将廉洁自律作为终身的必修课。通过持续的学习,提升思想境界;通过深刻的内省,涤荡心灵尘埃;通过果决的实践,筑牢反腐堤坝。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才能不负时代,不负初心,以廉明之德,铸就无悔人生,照亮前行之路,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