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走进美丽的空灵世界

标签:
空灵世界 |
分类: 人生感悟 |
幸福走进美丽的空灵世界
《心经》中的“空”,我误以为是一切都不存在的,如梦幻泡影,镜花水月。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世间滚滚红尘之后,我顿然发现,空,未必那么简单,是一个人修行获得智慧的关键。
佛经说得最多的莫过于般若,也就是智慧,到底如何获得,千言万语,就在于心在何处?人之一辈子,最难拿捏的就是一颗心,否则,又怎么会有那么多是非曲折呢?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在于心之迷失,找不到东西南北,在欲念的驱动下,愈来愈远离智慧,生活自然不可能如意。
心之所属,就在于不断腾空,而不是想尽一切办法地装满,以便满足欲望。人到底要成为轻轻松松的兔子,还是成为慢慢爬行的蜗牛,就在于能不能放下。事实人活一世,看上去抓了许多,到头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什么都不没有得到。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难免对未来迷茫,往往会“今朝有酒今朝醉”,而不是想着去修行般若。
内观自在,外修般若,一个人只有让心自在了,才能得到更多的智慧。我相信,佛祖释迦摩尼,在放弃王位的那一刻,就应该开始学会放下,而不是贪恋权势,被尘世所束缚。“天上地下,唯吾独尊”,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面对着无限苍穹,手指天地,才略有所悟,说出了大彻大悟的话来。
“空”的前提就在于放下,愿意舍弃一切,才能得到一个空灵的世界。我们为什么会坐立不安,就在于杂念太多,就像挠痒痒一样,挠了一处,似乎浑身都痒起来。如果没有挠的念头,就如入定的禅师,形同槁木,自然就不会扭着脖子,脱离了空灵的世界。
一个人,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为了满足眼耳鼻舌身意,整日里在色声香味之中,难免有好恶之心,想一想,人间本来混沌,又何必如此较真。我们恰恰过于较真,才带来莫名的痛苦。唯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物,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如此豁达,心中往往得到更多的是烂漫,才不会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呢?
天真烂漫,人虽傻一点,可到底没有多少丘壑,自然能够求得心的安宁。一个人为什么容易衰老,就在于机关算尽太聪明,整日里算来算去,紧锁眉头,到头来,皱纹爬上额头,早早地归于苍老。尘世间,没有多少是非,可欲念多的人,往往喜欢在自我欲念的带动下,给别人带来无限的麻烦。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当然,所谓庸人,没有现成的界定,更多的是在欲念的驱动下,看上去做了许多,殊不知,纯粹是自我折腾,让周围的一切都失去平衡,试问,又怎么可能得到一颗安宁的心呢?
人的智慧想要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就应该了无牵挂,如林黛玉所说,无足立境,方为干净。事实上,我们本来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像宇宙从开始,到结束,也不过是恍然一梦。佛教里说大千世界,有多少劫,正因为佛的存在,才让智慧之灯常常在人间点着。人活着,就是在不断渡劫,如果没有学会修行,整日里浑浑噩噩,就有可能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人活着,就在于自渡与渡人,唯有放下杂念,才能真正了解心中的魔鬼,不至于出卖宝贵的灵魂。
浮士德走了许多地方,遇到了许多人,看到了许多事儿,只有真正回到内心世界的时候,才发现了天地间最美的一切。我们没有资格与魔鬼做生意,但学会了放下,就常常会得到空灵的世界。
云空未必空,曰色未必色,空与色,不过是人的念头罢了。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完全取决于自我如何安放心之所向。如果老是想着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得之还想着得更多,不知道停止,往往会损失更多。所谓止损,就在于不要老是被贪念所左右,常常让心自在,就会超然物外,聆听到来自尘世以外的天籁之音。
常建清晨入古寺,看着太阳照着树立,走在弯弯曲曲的幽静小路上,把心放下,聆听着鸟鸣声,看着潭影,自然有所悟,慢慢的,尘世一切都归于无,自然只剩下佛堂的声音传来了。事实上,真正的大智者,他们似乎都能从修心中获得新的启示,否则,闲人苏东坡与张怀民在承天寺又怎么能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呢?
大自然从来不缺乏美,缺乏的是一双智慧的眼睛。不是上天没给我们一双慧眼,而是被尘世间的欲念所蒙蔽,看不到远处无限的光明。一个真正修行到幸福的人,往往有着一颗伟大的佛心,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学会放下,懂得舍弃,努力加餐饭,使劲划行,争取早日到智慧的彼岸。
万千世界,心之所向,完全在于修行,就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样。我们不问鬼神问苍生,殊不知,鬼神也好,苍生也罢,都是梦幻泡影,又何必陷于泥淖呢?一蓑烟雨任平生,唯有飞离冷沙洲,就算孤鸿独往来,也照样天蓝海阔,暖意融融,俨然是一个美丽的空灵世界!(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