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破解乡村教育之困境

标签:
乡村教育 |
分类: 教育论坛 |
谁来破解乡村教育之困境
乡村教育,曾经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理想家园,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似乎愈来愈陷入困境之中,问题愈来愈多,到底如何破解,恐怕需要坐下来,认真思索。
当下乡村教育似乎与大城市的教育差距愈来愈大,张桂梅能够扎根于此几十年,确实值得人去敬佩。大山村野里的孩子,如何走出去,再朴素不过的理想,似乎愈来愈困难了。我不反对存在一些智力超常的孩子,但毕竟是少之又少的。绝大多数孩子,智力一般,想要利用乡村教育改变人生,似乎不怎么容易了。
乡村教育之所以步入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资源。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走进乡村学校,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白发苍苍的老教师,许多中青年教师,都通过各种各种途径,到城里去任教了。当然了城里的孩子,几乎人满为患,也需要更多有经验的老师加入,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乡村学校,孩子在日渐减少,不上百人的,几乎愈来愈多,相反,城里,许多学校都濒临超大班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由于乡村教育资源的流失,老百姓,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基础的,都会选择挤到城里去,带来的结果自然是学生愈来愈少。学生少了,所需要的师资自然少了,再加上优秀教师的流失,老龄化趋势似乎不可逆转了。
乡村教育,如今,想要真正意义上开全开足课程,都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所谓素质教育,最起码的条件,就是能够让孩子们享受所有课程带来的实惠,可惜的是,许多课程没有专业人才,再加上老龄化,课程的使用大打折扣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教育想要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人才,想要培养人才,更需要人才。一个学生想要改变命运,老师的差异性也在发挥作用,我们需要大量的年轻教师加入来改变现状。可惜的是,生源的流失,决定了上级主管部门很难在年轻教师派送上会给予多少支持,毕竟,城里的学校严重缺少师资,不由得不去深思。
处于小县城的教育主管部门更加不容易,他们一方面要照顾乡村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城里的人才流失到大城市里去了。如此,带来的结果是,几乎所有地方都缺人才。乡村因为师资流失,老龄化严重,城里因为人才流转到大城市而捉襟见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整个地方的教育陷入被动之中。
学校办教育不容易,上级主管部门更是难上加难。造成这一切的都在于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只要大城市不再向小城市索取,小城市就会处于安稳之中,可这一切不过是空想罢了。正因为大城市迎来了强有力的教育资源,导致中小城市教育陷入瓶颈之中,平常人家的孩子想要享受教育带来的实惠就会大打折扣了。
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社会多元化矛盾带来的,我们不可以阻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与社会主义当下目标所背道而驰的。如何让广大老百姓享受好家门口的教育?作为乡村教育的管理者,我们不可能在宏观上改变什么,但有必要在已有的条件下去思考,到底如何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来。
当然了,一部分积极上进,能够学出名堂的学生,我们有必要整合出相对于学校本身的强有力的师资,与城里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尽可能发挥教育集团作用,做到能够吃得饱的,不能饿着,另一方面,对于实在没办法在学业上有长足进步的学生,我们有必要改变教育方向,从生活入手,让每个孩子在个性特长的基础上能学有所长。
如今乡村教育的悲剧,就在于明明与城里存在差距,还不承认差距,还是运用常规的方式来组织教育教学,结果只能是学校上上下下都陷入痛苦之中。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在为尊严而战,自然希望能够尽可能与城里缩小差距,正因为如此,一些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潜意识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什么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什么变相体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没有摆正心态带来的恶果。
从学生角度来看,许多教育资源的缺失导致一些孩子先天性缺陷,可以说,无论是知识视野,还是学习能力,都与大城市存在天然的差距。不用说在一条起跑线上了,可谓是一步慢,步步慢,自然是差距愈拉愈大。可能在学校里,我们看不到差距,只有到了更高一级的学校生造,才会发现,差距不是一点点,几乎是致命的。当下,教育集团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并不能弥补学生先天的缺陷,学习变得痛苦又低效,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有人说,不要责怪张桂梅的教育思想不怎么先进,面对乡村教育,我们有时真的只能用一些土办法,来处理一些实际的问题。乡村教育需要大量的青年才俊坚守并扎根下去,到底如何留住,需要社会上上下下予以支持。也许现在问题不过于明显,等到了真正完全青黄不接时,再想着补缺,恐怕就会更加头疼了。
同时,作为家长,又有谁希望自家的孩子平庸,教育内卷深入许多人的骨髓,导致一些孩子没办法安心学习,面临着高难度的测试,灰溜溜败下阵来也就不怎么奇怪了?家长们抱怨声不断,家庭矛盾变得愈加尖锐起来,导致幸福指数自然直线下降。
乡村教育就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里变得异常脆弱,几乎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想要在其中走出一番新的天地来,可谓是难比登天。说实在的,从事当下教育,每个人都不容易,更何况困难重重的乡村教育,我想,就算陶行知在世,也得白头发添上几根根。
不是有一些乡村管理者,本来是活力四射的小伙子,等到几年下来,白发苍苍,到底经历了什么,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如何让乡村教育走上正轨?谁来破解乡村教育之困境,我想,许多有识之士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如钱理群先生一样,实实在在地走进乡村,到大山村野里去,真正地去发现问题,找对良药,让国民教育得到飞跃,办人民满意教育。(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