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真正幸福读书人——写给即将到来的世界读书日

标签:
读书人 |
分类: 谈天说地 |
做一名真正幸福读书人
——写给即将到来的世界读书日
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腹中诗书气自华”,一个经常读有品质书的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不会草鸡毛一般,慢慢会变得儒雅起来,就像天地间,有了立足之地一样。
人一辈子,就在于心智到底达到什么程度,如果说勤能补拙,我想十之八九就在于读上几本好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一般情况下都是与做学问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好的心态,就会登上更好山峰,游向更远的彼岸。一个不读书的人,要么是恣意妄为的侃侃而谈者,要么是半天没有一句话的闷葫芦之人,似乎总是在掩饰着自己的不足与无知。
读书到底需要不需要功利性?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谈论。事实上,无论是否功利,主要是读了什么样的书,有了什么样的心得。我觉得书得读好品质的,而不是胡乱拿一本,有时读着、读着,自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就会慢慢受到影响,那反而是一件坏事。心正就在于在潜意识里应该有是非之观,就像断案的高手,能够判别到底书里什么内容应该吸收,什么方面需要去除。
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进步,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发挥作用。那些纯粹的掉书袋子,俨然是两脚书橱者,恐怕只能够钻进故纸堆里,变成可怜巴巴的孔乙己了。所谓真理愈辨愈明,所有真正愿意读书的人,都有必要在读的时候慎思之。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什么样的书,都会受到时代的局限,很难达到完美无缺。读书之人假如能够利用自己的判断,发现一些漏洞,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整个世界。
历史上,大学问家,绝不是不读书之人,只不过在读书之时,会反反复复验证与思考,书里提出的一些观点与理论,是不是全部都对,如果错了,到底错在何处,用什么样的理论来完善并充实书中的观念。事实上,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一旦迷信了什么样的书,就算是《圣经》,往往会裹足不前,趋向于迷信。一个人的自我革新之心,就在于不断反省,而不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
书中不凡精彩之处,我们固然有必要搞拿来主义,但绝不能一切都本本主义,而是针对现实问题实事求是的调查与研究,再以新的理念予以阐释,久而久之,我们会让书之闪光处更加耀眼。许多人读书,张口子曰,闭口诗云,看上去读了许多,到底有多少属于自己的,如果拆分下来,恐怕就寥寥无几了。
书不一定要读多少,贵在于有没有融进自己的学业中去。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匡超人这一形象,小时候,没读书时,心地善良,为人淳朴可爱,等到读书之后,却变得虚情假意,似乎书成了罪魁祸首。实际上,读书之人没有判断力,往往给自己或者一个团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读书做学问,关键就在于实事求是地去研究,而不是肚子里有了一点点皮相,就开始嘚瑟起来,似乎高人一筹。大学问家,往往会特别谦虚,由于在漫漫长路上,知识从来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任何人想要揭开面纱,往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丁肇中先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却在一些场合中被一问三不知,说到底,就在于知识的学习从来都是无止境的,只有真正的探究下去,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读书不是为了卖弄,我想,除去功利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下,许多人都明白,读书人似乎愈来愈少了,更多的变成了碎片化阅读,也就是说,手机上、网络间的碎片化信息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没完没了,久而久之,一本完整的书就会在一边睡大觉。袁枚先生曾经感叹“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人们完全不用借什么书了,只要你愿意,都能从网路或者手机上搜索到答案。
人的探究变成了引擎,试想,想要读完整的书,恐怕就会变成天方夜谭了。更加可悲的是,许多书也是没有经过反复审阅与验证,而是为了写书之人冠上什么荣誉,得到什么实惠匆匆忙忙出版的,完全是有厚度没有深度,哪怕是真正读书之人,恐怕翻上几页,也会索然寡味的。
有人说,读书需要缘分,说真的,二十年来,我陆陆续续买了将近一万本书,真正能够读上几页的未必多,更多的只能放在书橱里生灰尘。为啥这样呢?就在于书之本身,有时开头还算精彩,理论也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愈到最后愈是没有滋味。为什么会如此呢?就在于书未必是一个人所写,而是围绕一个课题,七拼八凑起来的。
我喜欢读一些经历了时代的考验,变成了经典的书,不为别的,至少人间在书里流淌了一辈子的心血,只要拥有正确地是非观,敢于与读者跨时空对话,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不用怀疑,陶渊明先生身居陋室,“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书,一定是一本好书,再加上先生之睿智,自然能够在咀嚼中得到更加丰富的营养。
书不一定要读多少,就像宋朝赵普一样,一本《论语》读了一辈子,却能够治国平天下,为赵氏江山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想,世间如赵普者又有几何,许多情况下,我们都在断章取义,看上去引了一些前人的话,到底前人就是这个意思,恐怕需要反复思考了。人置身于滚滚红尘,常常会陷入流言蜚语之中,失去了应有之定力,说到底,就在于时不时被现有的经验与书本的成见所束缚,看上去不可一世,实质上,俨然是草包一个。
书山之高峰,学海之深远,绝不会想当然的凉风习习,风平浪静,如坐春风,我们读书有必要点亮心灯,随时应对电闪雷鸣,逐浪排空,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认认真真地分析问题,真正学会去解决问题,驾起一只橹,撑起一叶扁舟,在尘世间幸福游走,书写出最美的人生来。(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