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育“内卷”从何处来?

标签:
教育内卷 |
分类: 教育论坛 |
当下教育“内卷”从何处来?
有这样的一则画面:有老师借助抖音在大呼小叫,说什么,考了多少分,上了985,可以转换阶层,考了多少分,上了211,工作不用愁,考了多少分,进了重点本科,可以怎么样……
说千道万一句话,高考分数愈高愈有出息。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从现实生活看,确实有几分道理。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特别注重学历,985确实比211来得过硬,211确实比一般本科来得强势,否则,在激烈竞争的当下,也不会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更不会有上百万人去考研究生的场面了。至于说什么公务员热、教师热等居高不下,都在告诉世人,内卷似乎没有停止过。
当下教育“内卷”从何处来的呢?是不是完全由当下社会的激烈竞争所决定的呢?我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自古以来的“学而优则仕”的精英主义教育思想所左右的。从孟子时候起,我们的社会似乎愈来愈重视“学而优则仕”的行为结果,读书人的目的不完全在于学问本身,而是在社会上谋求财富与地位。
孟子先生提倡精英主义教育,认为只要读书,读出治国平天下,就会拥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显然,孟子这种思想背离了孔子的平民教育理念,误导天下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在于拥有一个好的仕途。再加上董仲舒强化儒家的地位,读书人似乎把目的仅仅锁定为仕途。等到了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绝大多数读书人拼了老命,就在于谋得一官半职,甚至为之痴狂。读一读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看一看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做官似乎变成了唯一的目的,乃至于到现在,许多人还在削着脑袋考公务员,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成为社会有权有势的人。
曹德旺先生认为所谓公务员,无非就是磨磨嘴皮子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殊不知,从古至今,多少人在权势上绞尽脑汁,不知浪费了多少才华呢?清朝晚期,许多有识之士明白,唯有实业可以救国,尽管如此,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学而优则仕”的疯狂局面。陶行知先生,之所以特别伟大,就在于推行平民教育,刘百川之所以令人敬佩,就在于推行乡村教育,这两位民国时期的牛人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精英主义教育依旧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几乎是根深蒂固的。
不知从何时起,状元郎似乎成了社会上下人人追捧的代名词,完全可以盖过一切。如今,每逢高考结束,不是还有一些媒体在暗暗宣传考了清华、北大的学子吗?尽管不允许宣传状元郎,可是许多学校还是把考取名校作为争取优质生源的重要内容,时不时拿出来吹嘘一番。作为地方,当然希望在当地有一两所重点学校,自然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又何乐而不为呢?
“学区房”为什么愈炒愈烈,根本源头上说,就在于精英主义教育已经深入到了许多人的骨子里了。一家老小,勒紧裤腰带,把几代人挣下来的财富都一股脑儿地奉献出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买上学区房,让子孙有一个好的教育,以便在社会上谋得好的地位。
考得好,全家光荣,甚至亲戚邻居都为之高兴,如果考得不理想,就会灰头土脸,似乎天塌下来一般。不是说大学生愈来愈多,可就业的人却少得可怜,许多孩子都本着考研去了,不为别的,就是希望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成为白领,而不是四处奔波,辛苦劳累。殊不知,社会从根本上需要各类人才,绝不是单一的,问题就在于社会的多样化需要与人的单一“学而优则仕”发生了冲突,导致许多岗位空在那里没人干,许多人没有工作可以干。
我们的教育如果一直在精英主义的道路上钻牛角尖,就算在规范化上做更多的工作,也不过是隔靴搔痒,没有把问题落到实处。事实上,只有把精英主义与国民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解放思想,让社会上下形成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国民教育是一个社会的根本,所有人从事的一份职业都是光荣的,没有所谓的厚此薄彼,才有可能彻底解放当下教育“内卷”之难题。
“双减”也罢,限制“学区房”也罢,如果我们的精英主义应试选拔的模式没有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矛盾只会愈来愈严重,悲剧自然没办法从根本上予以消除。孩子们想要拥有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需要参与教育的所有人都从根本上改变“学而优则仕”的错误教育理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校也罢,社会也罢,家庭也罢,我们只有多角度地重新定位孩子,才能发现其闪光点,进而培养其学习与生活自信。一些孩子之所以在内卷的教育环境中苦苦挣扎,就在于我们所提供的教育实在过于单一,评价标准过于唯一,结果是少数孩子战战兢兢赢得荣誉,大多数孩子浑浑噩噩丧失信心。
不要老是责怪孩子们不努力,试问,我们在精英主义教育思维下,无论如何努力,恐怕都无法改变大多数孩子失败的命运。只要有了选拔,就会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排序,既然有了排序,自然就有先后,失败也就成了必然。我们一边在强调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又在制造失败,不知这样的恶性循环带给孩子的是什么,恐怕这也是教育之悲哀所在。
所谓平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在于追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应有的基础上给予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会在未来的道路上给予力量。我们在“学而优则仕”的精英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只有极个别优胜者才算取得成功,更多的人只能是失败,更何况那些少数优胜者也不怎么幸福,毕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下,不要误以为只有滞后学生才会出问题,实际上,优胜者思想出现问题,情绪出现状况也不在少数,毕竟,在内卷的环境下,所有置身其中的人都过得比较压抑,生怕有一丝的纰漏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失败。再说了,一旦内卷停止运行,我们的孩子往往会发泄式的毁灭一切,每年高考结束,不是有许多学校,孩子把学习资料变卖的变卖,撕毁的撕毁,似乎一点都不愿意留念。许多孩子经历了惨痛的高考,甚至在今后的人生路上,都不愿意提及,到底是伤心之地,想来就悲催。
为什么一些高智商的成年人不愿意继续学习生造,宁可在普通岗位上得过且过,碌碌无为?整日里只知道刷刷抖音,玩玩游戏,也不愿意在学习领域有着更多的进步,可能与学生时期的过多失败有着直接联系。事实上,一个人想要在事业上走得更远,就得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最终达到超越自我,取得成功。
也就是说,我们的精英主义教育应该在大学之时,相反,在中小学阶段,更应该推行平民教育。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过早地强化精英主义教育理念,说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们过早地参与到惨烈的内卷中去,结果是制造了更多的失败者与厌学者,从一个民族持久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等到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明白了自己的特长所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英主义教育,促进其在所学领域更加深入研究,那时,无论是心智上,还是所掌握的学问上,都有了竞争的资本,终身学习与研究才变得有可能。如果我们不能纠正本末倒置的教育理念,就有可能使当下教育更加“内卷”,孩子也罢,老师也罢,家长也罢,只会更加焦虑,何谈有多少幸福可言。
想到这些,我祈祷上天,何时教育才能从内卷中走出来?还学校、家庭、社会以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得到温馨、幸福与快乐!(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