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之气到底有哪些?

(2019-06-26 13:54:05)
标签:

教育之气

分类: 教育论坛

教育之气到底有哪些?

教育之气到底有哪些?

人之生命就在于呼吸之间,没有了气息,一辈子就算过去了。幸福教育又何尝不是一个个个体在做生命旅行,如果不能集天地之气息,就算再强大的人都会似昙花一现,不能持久在生命长河中存在。

人类之文明来自于教育,可以说,教育之气就像给文明的世界送来了能量,决定着生命的旅程到底有走多远。我喜欢在教育的旅途中观赏风景,不断从心灵深处找到人生的归宿,可能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缘故,到底还能寻找到一些自认为特别的气息来。当然了,走过的路,一些特别的味道可能前人已经嗅到,但并不妨碍自己去寻找生命的动力。

教育之气到底有哪些?一个人在夜深人静之时,慢慢地定下神来,就能够听到来自窗外的天籁之音,推开窗户,生命的气息从天而降,沁人心脾,思想的车轮开始飞奔,到底为什么要前行,人生才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教育之气,到底是天地的一部分,当然是“万物与我为一”,需要“浩然正气”。教育之世界,正气存在其间就像混沌之宇宙,突然出现了温暖的太阳和宁静的月亮,一切泾渭分明,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堂堂正正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就在于被一些物欲的东西所束缚,整日里高高挂起,眼睛里只有自己,到头来,就不能大胆取舍,自然畏手畏脚,又怎么能够干的成教育之事业呢?

天地人合一,人只有顺应了天地之法则,才能如鱼得水,不至于过着如履薄冰的生活。天地之间,需要一个人能够正气凛然,不为一些猥琐之俗气所俘虏,往往能够走出不同寻常之路来。教育需要放下许多物外的诱惑,更加专心于走进孩子世界,你就会发现,路途再怎么遥远,都不是什么问题,毕竟自己睡得安然,吃得碰碰香。

当然了,人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还得学会与人为善,那就是说,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得充斥着和气,而不是带着可怕的暴戾之气,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那样的生活,又怎么能够干好教育呢?

一所学校,看有没有什么可持续发展力,就得在意到底人与人是否和谐,如果整日里为了一些私欲而相互争斗,哪怕暂时取得了一些业绩,到底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人心齐泰山移,人与人之间的和气,就如一群人在荒漠里行走,没有相互之间挽着手,互相鼓劲,老是煽风点火,说着风凉话,试问,又怎么能够在绝境中奋起呢?话又说回来,哪怕是外界条件再好,恐怕都会人为带来天昏地暗,又有什么意思呢?

休养生息,小到一个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如果能够慢慢积累,不用多说,总有一天会决起而飞,走向更加幸福的未来。教育之休养生息,就在于如何得到正气和和气,摒弃俗气与戾气,做到人人心往一处使,又何必担心在前行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呢?

不要害怕风风雨雨的路途,我们的一辈子,谁又能指望一帆风顺呢?古人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只有适应了环境的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可能存在的苦难。人之修心养性,就得在静气上下功夫。《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人只有凝神定气,真正的安静下来,才能得到缜密的思考,有所得才不会那么奇怪。

我们老是想着得到什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学习如庄子所说,知识之海洋,我只想着舀上一瓢水解渴就行了。也许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之思维,许多教育者,恨不得把尘世间一切知识都送给学生,自己也希望得到所有的知识,问题在于知识如滚雪球,随着人类的进步,会愈来愈多,如果不能够从错误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可以肯定,就有可能如驮着棉花在河里行走的毛驴,一不小心跌倒了,结果愈挣扎愈重,只能淹死了。

面对知识如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我们完全需要保持静气,而不是乱了方寸,火急火燎的,当然不能引领孩子们走向成功了。知也无涯,人却有生命的长度,我们有必要提倡术业有专攻,才能如列子御风,逍遥自在。

诸葛亮说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们老是功利似的恨不得把世间所有的知识都抓在手里,到头来,恐怕什么都抓不住。陶渊明先生读了许多书,也没有说什么满腹经纶之类的鬼话,而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做学问,不在于求全责备,而是如登山涉水,慢慢地去悟,才能在三星斜月洞里修炼出七十二般变化来。

坐在书房里,写着信手拈来的文章,不知不觉天已大白,只能搁笔,关上窗户,打开门,我就像老农一样,幸福地在田地里耕耘,何必在意有多少收成呢?过程好了,收获又怎么可能没有呢?(钱永华  图片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