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到底如何协调起来?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论坛 |
教与学到底如何协调起来?
在办公室里,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怎么讲了那么多,可效果却小得可怜,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巡视课堂,我也发现,不少教师在讲台上说了许多,可坐在底下的孩子却大眼瞪小眼,一副不知所云的样子。
为什么会出现教与学之间没办法协调起来,而是在两条轨道上似乎井水不犯河水呢?我想,我们的教师没有研究学生、教材以及相应的训练题目,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任何重点,可能刚开始还可以,等到时间久了,成绩优异的也未必愿意听,成绩糟糕的可能听不懂。说白了,吃不饱的干瞪眼,吃过饱的翻白眼,最终做无用功又有什么奇怪呢?
当然了,责任心强的教师,他们会维系课堂纪律,不会让任何人走神,可能也会适当地逼着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效果,然而,如果不再维系纪律,就会出现许多孩子卖呆、做小动作、打瞌睡……,不知为什么,我每每遇到了孩子做课堂无关的事儿,一方面会停下来,想想到底讲台上说得有没有价值,另一方面回家会自我反省,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准备不够充分。
有人说的好,课堂是教学质量保证的主阵地,如果连课堂都丢弃了,恐怕再怎么努力,效果也未必好到哪里去。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发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不排除思想出了问题,更主要的可能就是课堂内容以及进程没有把握好,导致听与不听一个样。传统意义的上的教学,就是研究教师到底如何讲,学生不过是跑龙套的配角罢了。
可真正的有价值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把更多的精力瞄准学生学上面来。为什么一些孩子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就在于我们的一些老师总是喜欢把知识学习的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上,似乎学生不过是牵着鼻子走的牛儿,否则,也不会有老师在课堂上西斯底里地怒吼道:“怎么是对牛弹琴”。
学生就像一面镜子,如果你老是把学生当成牛儿,我们得到的可能就是一群牛儿。我们想要让教与学真正意义上协调起来,就应该把学生当作一个个等待点燃的生命个体,从心底相信在智慧的碰撞下,总能够得到进步,就算是铁树都会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幸福的花朵。
心中有了学生,教师教学就不会急急忙忙地赶进度,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来推行教学进度,一旦教与学合拍起来,学习的效果会自然而然好起来。不要低估了一颗冠军的心,研究学生有时就会有新的发现,在我们身边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学生,如果不在意,就有可能花费了许多工夫,恐怕也不过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在学生学习问题上,我们不妨多想想,假如我是学生,到底会如何,而不是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糟糕。真的,每个学生都不一样,而且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察言观色,就有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是有许多学生,走上了社会,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学习生涯,就会发现,什么时候教师关注了自己的生命个体,哪怕是如何批评的场景,往往会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人从心底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关注,课堂内外发生的一切奇奇怪怪的行为,说到底依旧是一些学生渴望得到老师注意所带来的,只要我们从心底在意学生的成长,就像在希望的田野上播下幸福的种子,最终在等待中会得到理想的收获。
皮革马翁效应不是神话,而是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期待。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千万不能对学生绝望,一旦绝望成了主旋律,教育事业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没有了情趣。学生渴望在舞台的中央闪耀着光芒,教师就有必要搭一些台子,给予其机会,而不是霸占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没完没了。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想要当好师傅,就应该多想想,自己的学问之门内到底藏了什么样的宝藏,如果空空如也,只不过是拼盘出来的货色,恐怕孩子们走进去会一脸的绝望。事实上,学生不在乎教师到底有多大的学问,而是在意到底能不能跟在教室后面去探寻知识,攀登知识的金字塔。
优秀的教育者,他们会主动放下高傲的身姿,积极与学生探究未知的知识,就像韩愈所说:“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为什么呢?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教师懂的东西未必多于学生,只有与学生一道去了解并探究,往往会达到教学相长的奇妙效果来。学生不讨厌教师无知,而是讨厌一些教师不够真诚,明明不知道的,却在一边不懂装懂,似乎高高在上的样子。
教师不要怕学生将军,有时坦诚地面对学生的刁难,说不定,一路追寻下去,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学问。最近,不是有小学生发现了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存在着硬伤,为什么到了许多国家,却食谱一样呢?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不可以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会在未来的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学生如何学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舞台,学习的知识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灵活运用,恐怕每个教育者都得认真琢磨,哪怕课堂再寻常不过,也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所谓四两拨千斤,关键就在于教育者是不是给予了合适的支点,一旦支点合适,用阿基米德的话说,完全可以把整个地球都撑起来。
学习从来就是一个人终身的大事,我们有必要多在学生学习的问题上多下功夫,自我反省,为什么自己的课堂学生没有了兴致,到底是家庭因素,还是自己的课堂设计出了问题,一旦找到了,自然离成功也就不会太过于遥远了。(钱永华